• 11月23日 星期六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烟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历程

水母网11月8日讯(通讯员 于国文 记者 张大明)烟台的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30年代,烟台已初步形成以轻工、食品业为主的近代工业,成为我国轻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具体部署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不断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发展新路子,烟台工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发展动力。

本篇从3个阶段,详细阐述了烟台工业和信息化自改革开放以来进程不断加快,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8年~2001年)

1978年,烟台拥有工业企业13692户,全部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5%。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烟台工业开始进入试点改制、全面振兴,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烟台工业历经企业扩权试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改革改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实施国有资本整体退出等改革阶段。工业发展基本特征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较低的人均GDP为基本背景,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内外两个市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其基本战略。

从1986年6月开始,烟台市在工业企业中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工作,1987年下半年全面推开,到年底全市已有89%的县属以上工交企业实行了承包。其中,国有企业承包面达到92%,集体企业承包面达到87%。

改革的春风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烟台乡镇坚持走以集体企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胶东模式”,成为当年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时,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几个县都出现了亿元村,牟平宁海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7亿元,被评为全国最佳乡镇。栖霞城关村、牟平新牟里村、牟平西关村、牟平王家疃村、龙口西台村、蓬莱长裕村,成为全市首批乡镇企业“亿元村”。

乡镇企业要取得大发展,必须打破地域界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当时,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要求各级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加强东西合作,实行外引内联。1994年7月,提出用三年时间组织100家企业西进。以牟平新牟里村为代表的一批乡镇企业率先西进,跨出胶东半岛,到市外、省外、国外投资办厂。新牟里村通过股份制的形式,筹集资金2亿元,到铁矿石资源十分丰富的河北邢台地区兴办了新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并达到了年产钢、铁和钢材各30万吨的规模。据统计,当时全烟台市异地兴办的乡镇企业达180多家,遍及新疆、河北、东北三省及广东、海南等十几个省市。仅仅十多年时间,烟台的乡镇企业就创造了辉煌成绩,成为烟台经济的半壁江山。

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声名远播的优质企业品牌。1993年至2001年烟台市共有32项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的称号。1994年,烟台市经贸委在全市工业企业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组织认定了80多种烟台名牌产品。“张裕”牌白兰地酒等8项产品和“东方”牌计算机键盘等21项产品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烟台最佳品牌”和“烟台名牌产品”标志。

为更好的提高烟台市工业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的工作思路,烟台市致力于培育一批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战略跨越。张裕、有色、三环、万华、氨纶等重点企业集团随之崛起,品牌优势急剧放大。到2000年底,全市共对147户市县属亏损、困难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整改组,使130多户企业扭亏解困,基本实现了国企扭亏解困的四年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烟台市高端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引进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韩国大宇重工的挖掘机、LG手机、新加坡来福士造船、首钢东星等一批先进高端技术生产企业在烟台落户。汽车、造船、手机、电子、车用空调器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使烟台工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轻纺产业渐次向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新材料、新技术产业转换。烟台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汽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分子聚氨酯基础化工材料基地、氨纶生产基地等。

这其中,烟台万华合成革厂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冲破垄断,完全掌握了MDI生产工艺,成为全球第五家拥有MDI核心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中华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烟台万华合成革厂系国家“六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也是烟台历史上国家投入最大(4.5亿元)的项目。从1981年投产到1994年,在掌握了十多年MDI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形成软件包,经多年研发,利用每年大修期间对生产装置进行扩建改造,使原有1万吨MDI生产能力扩大到8万吨,现已成为全球最大MDI生产商。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宁波建设MDI新厂,烟台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此外,烟台市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合作,成立通用东岳汽车基地,从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各个方面进行扶持,2001年12月31日,山东省生产的第一台经济型轿车在通用东岳汽车基地总装车间下线,结束了山东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在东岳的带动下,烟台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产业链条配套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形成了以整车为龙头,发动机、变速箱、空调器、汽车底盘为核心配套的完整汽车产业体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推动全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水平已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烟台在新时期提出的奋斗目标。1997年5月,烟台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进而颁布《1998-2010年烟台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至此,烟台市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规范快速发展阶段,并渗透到各领域,对烟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十六大”以后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时期(2002年~2010年)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标志,烟台工业开始了新型工业道路时期。

2002年8月7日,烟台市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把政府提速增效、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加快“数字烟台”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和推进政务建设,全市90%以上的部门配备了计算机、75%以上部门上了互联网,60个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到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并开通了98个政务网站。此外,烟台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审批事项。2002年,烟台市被国家确定为32个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被山东省列为“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到2002年底,全市95%的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系统、90%的企业采用了PDM数据管理、80%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20%的企业实施了供应管理系统、300多个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中国烟台”政府综合信息网站和中国烟台电子商务网站也在此时建设完毕,成为了宣传烟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传递、发布政务信息、实行政务公开,开展网上交易等的重要平台。

2002年6月,市信息产业局与上海交通大学、烟台大学,在烟台大学联合开设软件硕士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项目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软件人才。其课程设置有软件工程、概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测试、软件项目开发、分布式操作系统、软件过程、企业信息管理(ERP)和专业英语等。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教育,修读年限最长四年。

新型工业化进程离不开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十五”期间,全市技改投入总额达到963亿元,为“九五”期间的3.3倍,年均增长38%。通过技术改造,全市更新改造设备19.7万台(套),引进先进设备9850台(套),建设先进生产线3729条,使全市13.2%的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7%的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指示精神,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国家经贸委自1999年起组织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重点产品和技术结构为内容的“双高一优”活动。通过积极争取,烟台市共有绿叶制药的七叶皂苷钠、冰轮集团的农副产品冷冻保鲜深加工成套设备等22个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一、第二和第三批“双高一优”计划,项目总投资46.5亿元。到2005年底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年可新增销售收入96亿元,利税8.5亿元,利润5.7亿元。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和省经贸委关于七大产业链的实施方案,烟台市着眼于优化行业布局,整合区域资源,突出产业特色,确定全市工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把技改投入的重点放在支柱产业主导产品膨胀及其产业链条延伸上,使支柱产业的规模与实力明显增强。自2001年以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投入430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的53.2%。其中,机械制造业完成228.8亿元,食品行业完成86.9亿元,电子信息业完成43.8亿元,黄金行业完成70.5亿元。大规模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支柱行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四大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8.7亿元、利税210.6亿元、利润15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2.7%、50.7%和49.8%。

2004年,为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活动的实施意见》。到2005年底,全市已有12个中国名牌产品,94个山东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1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十五”期间,烟台市技改工作始终把着力点放在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上,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技改投资项目,加速企业膨胀。5年来,全市共开工建设过亿元技改项目182个,其中包括投资36亿元的南山集团热连轧高精度铝板带箔、投资26亿元的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16万吨MDI、投资23亿元的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30万台经济型轿车扩产、投资16.8亿元的玲珑橡胶公司工业园、投资15亿元的上汽30万台变速器等一大批项目。“十五”期间,全市过亿元重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9.6亿元,有89个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优化了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工业的层次与水平,烟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长期位居全省前列。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 “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的工作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保增长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止了经济下滑态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面前,一大批企业不畏艰难,逆势而上,创出了在正常年份都难以实现的骄人业绩。富士康积极顺应形势变化,外扩市场、内调结构,一年新增产值140亿元,实现进出口150.4亿美元。玲珑橡胶努力克服美国“特保案”冲击,积极化解不利影响,利润实现了180%的高速增长。大宇造船加大技改投入,单一船段生产能力由2000吨扩大到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7.5%。通用东岳进一步巩固经济型轿车的领先地位,年产值增长91%,新增3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正式启动。南山集团、山东黄金、招金集团、浪潮乐金与电子部品、斗山、丛林、张裕、鲁花、万华等一批骨干企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09年,结合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和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实施,烟台市开始推进实施以汽车、电子信息、黄金、轻工食品、船舶、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纺织8个行业为重点的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工业发展思路得以确立。

“十二五”以来新常态下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时期(2011年至今)

“十二五”伊始,烟台市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培强做大扶优企业工程,培强与扶优有机结合推动8大领域20户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100户成长型企业梯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企业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烟台市启动了“抓产业促发展”工作,确立了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黄金产业名城、中国节能环保城等4个乃至更多产业名城,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海工装备、创制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等15个乃至更多产业基地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烟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历程

繁忙的通用东岳生产线。

自2015-2017年,烟台在工业领域实施壮大一批百亿、千亿级行业、企业的“双百千”工程,推动工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培育引进市场主体、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等六项攻坚行动,重点强化了完善要素保障等六项服务企业措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扶持企业发展。2015年7月,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市政府设立了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项目等,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提档升级。为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2015年10月,烟台市起草印发了《以信息化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路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拟在工业企业推行产品加“芯”、设计借“云”、生产添“智”、管理到“端”、营销上“网”等10种信息化应用模式;实施9个传统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培养20家“互联网+产业”的标杆企业,引领传统企业转型发展。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命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十二五”以来,以“调大、调高、调优”为基本原则,横向放大集群总量,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提出了“着力巩固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现代化工5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手机、电脑、汽车、黄金、葡萄酒等10大特色产品集群”的产业调整思路,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稳步提升、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烟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历程

图为嘉宾在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参观。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烟台又着眼长远,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提出了重点发展三类产业,即突破发展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4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3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黄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5大传统产业的“435”新型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5个千亿级和17个百亿级产业行业方阵,构建了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平衡和对冲能力的工业体系。

烟台是因工而强的城市,制造业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强市富民的支柱和基础,制造业成就了烟台的昨天,左右着烟台的今天,决定着烟台的明天。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重大部署,2017年9月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为此专门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建设制造业强市工作会议,出台了政策含金量极高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意见(试行)》,吹响了向制造业强市进军的冲锋号,加快推动了全市由制造向智造、由大市向强市迈进。

上一篇新闻

两轮车产业电踏车行业三季度盘点:下半年业绩承压,长期趋势仍然强劲

下一篇新闻

印江洲|崇州未来发展,还看南部新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