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社会如何更适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调查(上)

社会如何更适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调查(上)

宁波鄞州区划船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活动。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不仅是每个人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居家养老占绝对主流的中国养老模式下,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首先面临着老房子居住环境、社区配套设施、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目前无障碍设施大面积空白;城市道路越来越宽,老年人过马路有“跑不过绿灯”的担心……

浙江适老化改造做得怎么样?能否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尊老、爱老、孝老是否能切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细节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浙江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宁波、杭州、嘉兴等地调查。

起床、洗澡、如厕都怕摔

家庭适老化改造仍大面积空白

说起半年前的那场意外,杭州85岁老人朱桂金至今还有些后怕。

朱桂金独自一人住在上城区水澄桥社区的老房子里。因年岁已大,老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腿脚也不太方便。起床、洗澡、上厕所,成为每天都要挑战的难题。今年5月,朱桂金就因为起床经历了一次险情。

这天中午,朱桂金像往常一样回卧室午睡,睡醒后习惯性将手搭在床边衣柜拉门上,想借力起身。没想到,衣柜拉门老化松动,朱桂金一下扑了个空,身子从床上摔下来砸向床头柜。

“当时立刻觉得头晕目眩,赶紧给儿子打电话,让他送我去医院。”朱桂金说,这一摔虽然没有大碍,但还是在医院里足足躺了一个月。类似这样的情况,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怕跌倒,不只是朱桂金一个人的居家养老难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里。“在浙江,有98.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养老院、老年公寓中基本上配备了安全扶手、助浴设备等适老化设施,然而在老年人活动最频繁的居家空间,无障碍设施却大面积空白。

今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全国迅速推广。实际上,早在去年,浙江已在杭州、嘉兴、温州等地开展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工作,今年浙江将“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0户”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随后又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各地家庭适老化工作有序开展。

在嘉兴秀洲区油车港镇,因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72岁的殷金寿成为当地适老化改造的首批受益者。改造后的老屋焕发了生机:坑坑洼洼的墙面被填平,裸露在外的电线已收拾整齐,门外、墙边贴心地安上了扶手……最令他欣喜的是,有了梦寐以求的抽水马桶和淋浴间,他终于告别了过去“拎着桶上厕所,用脸盆洗澡”的窘境。

今年9月,朱桂金也圆了老房改造梦。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卧室床头、马桶两侧都安上了安全扶手,淋浴间加装了助浴椅、地面做了防滑处理……看似不大的改变,让独居的她有了一份安全感。

走访中记者发现,虽然不少困难家庭老人已经尝到改造后的甜头,但目前家庭适老化改造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对于庞大的居家老年群体和其子女而言,这一新鲜事物有些陌生,导致家庭适老化改造普及难度大大增加。

宁波市鄞州区一家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的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承接的服务项目多数由政府为当地困难老人家庭购买,其他愿意自费尝试适老化改造的刚需老人很少。“刚开始向老人介绍家庭适老化改造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拒绝,他们不理解适老化改造的意义,不想花钱也不愿尝试。”为了让更多老人了解自身改造需求,该企业在服务的社区内设立了适老化改造样板间,由当地政府对自费改造的老人提供一定补贴。“前来体验的人多了,但真正自费购买服务还是比较少。”该工作人员说。

“最大的难点在于目前供需不太平衡。我省的适老化改造目前仅针对困难老人,投入由政府兜底,会导致一些行动自由的老人家庭安装的扶手等被闲置,而一些真正需要的老人又因不符合条件难以受益。”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认为,未来适老化改造应逐渐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如何实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需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下绣花功夫。

社会如何更适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调查(上)

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家园,朱桂金老人家中的适老化改造项目。

从家门到社区

“关键100米”的障碍怎么破

“我家住在顶层,以前下楼要走100多个台阶,一天只敢带外孙出去一次,多了身体吃不消。”10月中旬,记者来到今年新加装电梯的鄞州区东柳街道中兴社区,60岁的张苏莲告诉记者,有了电梯之后,下楼方便多了。

走出家门到社区,或许就是100米,这也是近年来多方努力让其更安全、便捷的“关键100米”。去年以来,浙江各地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多地创造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新速度”,极大方便了老年人走出家门。

但因设施不到位引起的烦恼依然存在。

中风后20年间,嘉兴86岁老人余长月很少出家门。

余长月家在秀洲区新塍镇。虽住在一楼,但老人家门口有一个斜坡,往前再走几百米又是一处大陡坡。余长月一个人拄着助行器走不上去,搬轮椅得出动家里两个成年人,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外出的兴趣,平日基本呆在房间,吃完饭就睡觉,日常生活十分单调。

“余大伯住的小区是早年的农民自建房,由于原本建造时地面就有坡度差,坡上面是交通主干道,坡下面是房,改造起来难度很大。”新塍镇长虹社区党总支书记蒋红告诉记者。

被坡道困在家中的烦忧并不是个例。记者在各地走访发现,目前各地社区配套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适老化设施比较完善,如楼梯两侧配备扶手、卫生间内配有无障碍专间及紧急呼叫按键,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对公厕等部分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或在一些居民楼下方的小空地加装了休闲长椅等。但社区公共场所仍有不少地方欠缺适老化设计,一些在年轻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台阶、小陡坡,正在阻碍老年人融入社会的脚步。

为了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方便,浙江多地残联正在积极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记者在上城区南星街道白塔岭社区看到,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卫生间、便利店均设置了无障碍斜坡道及扶手,坐轮椅的老年人可自由上下坡道。社区内所有楼道口都安装了扶手,方便老年人出行。

“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主要包括生活需求、照料需求、医疗需求、心理需求四大方面。” 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婷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在社区适老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针对生活不便、高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等,但这些举措仍停留在社区养老服务的初级阶段。

刘晓婷认为,未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对城市街区、社区建筑形态进行重构。

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方面,国外近年探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新加坡海军社区,公寓内随处可见扶手、防滑地砖、伸缩式晾衣架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客厅和卫生间靠墙位置设有紧急拉绳。社区内还配备可提供门诊治疗、日间手术的医疗服务、适合老人的健康饮食等。最令当地老人满意的是,设计者不仅在细节上考虑了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还设置了诸多社区托儿所、购物商场等代际公共空间,促进各年龄层人群的互动,让老年人不再孤独。

社会如何更适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调查(上)

嘉兴护理人员在服务中心照顾老人。

从“养老”到“享老”

城市如何回应老年人新需求

斑马线前,司机主动礼让老人;乘坐公交车,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地铁站点内外,配有垂直电梯、轮椅斜坡板等无障碍设施;大型商场里,配备了无障碍通道与卫生间;医院智能设备前,专职志愿者协助老人预约挂号……城市里随处可见的适老化细节,让老年群体们深感暖心。

但仍有一些需求,难以被城市察觉。

9月27日早高峰,宁波海曙区通途西路长乐路口的绿灯,为了让一个蹒跚行走的老人顺利通过,暂停了137秒。这一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点赞交警指挥中心的人性化举措,称赞斑马线前有序停让的车主们。也有网友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杜绝老人过马路的交通隐患?

杭州87岁老人孙仲才,这几年也有同样的烦恼。与爱去社区唱歌的老伴不同,孙仲才最大的爱好就是乘坐公交车看城市变化。而近两年,老人却常被城市的变化拦在家门口。

“城市变得越来越美,高楼多了,风景多样。家门口的路也越建越宽,但绿灯似乎越来越短,刚刚迈出人行道没几步就开始倒计时了。原来还能跑一跑,现在跑不动了。”孙仲才说,每次过马路他总是胆战心惊。

城市里让老年人担忧的,不仅是“跑不过的绿灯”。调查中记者发现,走在城市的人行道上,随意停放的自行车、电瓶车也正在侵占行人的路权。公园、广场内的隐形台阶、地面上不起眼的小坎,更是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除了硬件设施,老人们还十分关注城市的软性服务。宁波74岁老人张宁生,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平日里喜欢参加文化活动、出去旅游。“前几天,文化馆有一个活动我很想去,报名的时候才发现对年龄有限制,要65岁以下。” 张宁生说,年龄限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旅行社也不会单独接收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每次遇到这种问题,她心里就很伤感。

城市化和老龄化齐头并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双重挑战。

“城市适老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分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人居环境、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导致城市多数基础公共设施和建筑忽视老年群体的需求。而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家庭、社区乃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共同支持、共同参与。

“老年友好,指的不是一种优待,而是在老年人宜居的环境里,尽量延长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让他们体会到尊严感与幸福感。”刘晓婷认为,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带来未来社会图景的深刻变化。未来“老年友好型社会”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的重点,也应转向失能失智老人、农村困难老人,改变“撒胡椒面”型的供给。

【温暖就在点滴间】

记者 王逸群

正如白发悄然而生,银发浪潮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乐享晚年,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养老保障正不断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变化在点滴中发生:家庭内部安装扶手;社区里铺上无障碍通道;马路上的斑马线前,汽车主动礼让老人通行……举措虽小,却是人们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有力注脚。

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各方的合力。家庭、儿女为老人营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社区从细节着手,避免老人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布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软硬件上共同发力……

只要我们不断地在点滴中改变,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就能让老年人更好地分享社会发展红利,更多地感受到社会温暖。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全岛适合学习办公的9个咖啡店, 终于有地方用电脑了!

下一篇新闻

香港楼市怎么了?开发商逃离,业主断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