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1961年12月上旬,39岁的杨拯民从西北赶到北京开会。

11号的晚上,他接到了中央的通知,邀请他出席第二天将举行的“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作为杨虎城将军的长子,这样的招待会他自然要参加。

令他欣喜的是,前来通知的同志告诉他:此次招待会由周总理亲自主持。许久不见周叔叔,杨拯民不知他是否一切安好。

“西安事变”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想来不用笔者多说。这次招待会举办得非常隆重,相关的东北、西北方面不少领导,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的一些老战友,也都受邀出席。

12日晚上,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偕而来。见到大家都在等自己,周总理连连解释:“叶帅本来也是要参加的,去了延安,来不了了”。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当天晚上,杨拯民在人群中还看到两个老熟人: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和张学铭。很显然,他们是作为张家人代表来参会的。

会议进行地很顺利,周总理亲自致词。席间张学思向周总理敬酒时,想到大哥还被蒋介石软禁着,父亲早年惨死在日本人手里,一时泣不成声。

周总理见他如此伤心,也忍不住落泪,他表示:“25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一时间,与会人员无不伤怀。

这一幕,让39岁的杨拯民感慨万千。他强忍着泪水,来到周总理跟前,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多少年来,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有一件事总不甘心。“西安事变”的真相至今众说纷纭。为了批驳蒋介石等人伪造的《西安半月记》,我们应该把事实材料整理出来,使真相昭示天下。现在不抓,不整理,再过若干年有些当事人谢世了,就不好搞了,请总理考虑。

很显然,杨拯民是在向周总理诉苦。

作为杨家后人,他此番诉苦不是为自己,而是请求总理替父亲正名。对于多年来蒋介石等人对父亲及张学良叔叔的污蔑,他希望周总理能主持公道,还历史一个真相。这是压在他心里多年的一块石头。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那么杨拯民在父亲被害后,都经历了什么?他为何会在这时候,当众提出这样的请求?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周总理又将如何果断处理问题?本期魂说就跟大家细说这段尘封的往事。家国大义、亲情、恩情,都深藏其中。

一:杨家了不起的长子

在杨将军的几个儿子中,长子杨拯民在性格上,是最像父亲的。

1922年,杨拯民出生在陕西老家。他出生时,父亲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将领了,成天都在外面奔波。4岁那年,母亲罗佩兰身染重病去世,他便被父亲长期带在身边。

对于这个长子,杨虎城给予的关爱跟天下慈爱的父亲一样。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他便特意花高价请了一位国术师,手把手教他。日子久了,杨拯民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

那时候的杨拯民,就像是父亲身后的“小跟屁虫”。每天早上,他总爱要缠着父亲带他一起去出操。看着他操练的样子,杨虎城打心底高兴。

当然,宠爱杨拯民的不止父亲一个人,张学良叔叔也是一样。有一回,杨拯民又跟父亲一起乘车去军营,正好碰到了张学良。

张学良爱开车,杨将军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杨拯民则跟副官乖乖坐在后排。看到他这么乖巧的样子,张学良开起了玩笑:“小家伙,真乃将门虎子。今天在车中的人算你的官最大,我给你当司机,你父亲和我的副官给你当保镖,你的派头不小呢?”

这就是杨虎城跟张学良的相处的日常,当时两家人就好到了这个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他们能配合默契。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少年时期的杨拯民,对于何为民族大义并不是很了解。直到1935年,14岁的他因不慎摔了一跤,引起脑震荡。医生诊断后,认为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外出走走。

正好当时国内战事吃紧,杨虎城便安排医生陪儿子去日本看看,顺便考察一下日本工业。这一去,让杨拯民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无奈。

到餐馆吃饭,只要你一说自己是中国人,邻座的日本人就会换个位置坐。每次正常跟日本人交流,他们总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这一切,都让杨拯民痛苦不已。

读小学时,杨拯民曾问过父亲为何给他取这个名字,父亲说:拯斯民于水火之中,登中国于富强之域。到了日本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这两句话的意思。

1936年12月,父亲跟张学良叔叔发动“西安事变”时,杨拯民正在北平治阑尾炎。因此,整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他其实并不清楚。

等他回到西安时,张学良已经被带到南京,而父亲在不久后被迫离开部队。此后,蒋介石一直想办法逼父亲出国考察,希望以此来降低“西安事变”的影响。杨将军放不下国内抗日战局,并不愿意这样做,但却也没有办法。

出国前一晚,杨虎城特意把杨拯民叫到身边,并破例让儿子跟自己住在一个房间。

那天晚上,父子俩几乎一晚都没睡。杨虎城显然已经意识到危险的到来,所以一向话不多的他,跟儿子交代了大大小小许多事。他告诉儿子以后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也要照顾好自己。杨拯民把这些事一项一项,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第二天,杨拯民送父亲登上了去欧洲的轮船。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杨拯民使劲地挥手,但他没想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杨虎城走后没多久,“七七事变”爆发,他再无心在外考察,多次请求回国抗日,但蒋介石都没答应。最后,他不得不抗命由法国经新加坡、香港回国。他原以为回来了就能重新带兵,哪怕是死在战场上也无怨无悔,但蒋介石却在第一时间把他控制了起来,囚禁在南昌。

此后,杨虎城被囚禁了整整12年之久。期间自愿去牢里陪伴他的夫人谢葆真,不堪折磨而亡。1949年9月6日,国军弃守重庆前,蒋介石下令杀害了杨将军及陪伴他的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

这就是周总理说的,杨家一门共有4人,倒在了黎明前。

因为杨虎城被杀是秘密进行的,所以杨拯民一直都不知道。事实上,就连父亲被囚的地点,多年来杨拯民一直都不知道。

而他自己,早在1938年父亲被囚禁后不久,就带着一封介绍信到了延安,这才免遭敌人毒手。

到了延安的杨拯民,受到了更多人的疼爱。周恩来、朱老总等人,都极力照顾他。很快,他就进入抗大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并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像杨拯民这样懂军事的年轻人,很受欢迎。当时在西北局任职的彭德怀十分欣赏他,曾想把他“抢”到西北空军任参谋长,但被杨拯民婉拒了。

杨拯民去过日本,被日本人的工厂规模震撼到过,所以他请求领导放他去西北玉门搞石油。就这样,从28岁起杨拯民就再也没有离开玉门油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二:杨拯民和周总理的交往

杨拯民之所以会选择在“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上,当面跟周总理诉说心中的委屈,是因为在他看来,周叔叔是最懂他的人之一。

周总理一生无儿无女,但在党内有很多晚辈,都把他当父亲一般敬重。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周总理的保护下,才得以在枪林弹雨中顺利回到亲人身边。比如朱德的女儿朱敏,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等等。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对杨拯民来说,周总理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长辈。晚年,他提到周总理时曾这样说:总理对我来说,是领导,是监护人,亦是父执。

杨拯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叔叔时的情形。

那是1937年4月的事了,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以副主席的身份,代表我军跟国民党谈判。途经西安时,他专门登门拜访了杨虎城将军。

当时,杨虎城已经被蒋介石免去职务,这让他颇为无奈。因此,周恩来此次来访,也是为了宽慰杨将军。

这天,15岁杨拯民刚从外面回来,就听到家里人说:“周胡子来了”!

当时,周恩来留着胡子,很多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周胡子”。杨拯民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大名,也知道这是一位传奇的大人物,便想偷偷看一看他到底长什么样。

于是,他便急忙走向客厅,打算躲在门口窥看。正好,父亲送周恩来出来,杨拯民和他们撞了个正着。

杨虎城不好意思,便赶紧给周恩来介绍。周恩来不但没有介意,还亲切地拉着杨拯民的手说:“以前没见过!”杨虎城赶紧说:“他刚从上海回来!”

于是,周恩来便微笑着看着杨拯民,问了他一些生活上的情况,然后才跟他告别。这次匆匆一见,总共也就是几分钟,但杨拯民当时就觉得这个叔叔很不一样。早前他曾见过很多国民党里的大人物,这些人大多都是盛气凌人的,从没有人会对他这样一个少年如此客气。

父亲出事后,杨拯民一直在思索自己该去哪里。最后,也是因为想起周恩来的气度,他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延安。

在延安期间,他得到了周总理关怀,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然而在工作之余,父亲到底被关在哪里,到底是死是活,一直让他揪心不已。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1949年8月,他作为西北代表来到北平参加政协会议,又一次见到周总理。当年躲在门口偷看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年轻干部。周总理看见他很是高兴,拉着他跟在场所有人介绍:“杨拯民是虎城公的公子,27岁,是我们解放区军分区司令员。”说完,还拉着大家跟他干杯。

周叔叔的热情,让杨拯民十分感激。宴会结束后,他拉着周叔叔问起了父亲的下落。周总理看着他伤心的样子也颇为伤感,便替他问那些刚起义的国民将领:“你们谁知道虎城先生最近的消息,可以告诉他!”

可惜,这次询问终究还是没有结果。除了毛人凤等几个蒋介石亲信,没人知道杨虎城的近况。直到3个多月后重庆解放,同志们才在“戴公祠”左侧的花坛内找到了杨虎城的遗体。当时遗骸已经无法直接辨认,是牙医通过他的牙齿辨别出身份的。

收到通知的那一天,杨拯民哭了许久。自从1937年送父亲上出国的轮船,整整12年了,最终还是等来这样一个消息,他一时慌了神,不知该怎么办。于是,赶紧请示周叔叔。

周恩来很心疼他,让他马上去重庆。同时,周总理又命沿路单位予以支持,保证杨将军的追悼会及公祭能顺利进行。正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杨将军才得以顺利大葬。这份恩情,杨拯民始终记在心里。

三:面对杨拯民的诉苦,周总理如何答复?

杨拯民是个懂事的孩子,之所以会在1961年当着众人的面,跟周总理诉苦,称自己不甘心,其实都是被蒋介石等反动派给逼的。

对于蒋介石来说,“西安事变”是其一生的奇耻大辱。为了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他在1937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公开谈起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会议结束后,他还赠给与会者一本由他署名的小册子。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蒋介石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自称这本小册子记录的就是他在西安的半个月时间里,经历的一切。

在日记里他提到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因为张学良和杨虎城看到了他随身带的一些公文和日记。

他称张、杨之所以会发动“西安事变”,完全是因为误解了他的拳拳救国之心。看过他随身带的抗日救国计划材料后,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还为他的“伟大人格”深深感动。甚至日记里还提到,张学良在12月14日来找他时,已是泪流满面,十分愧疚。

如果按他这样说,那张、杨两位将军不但不是民族英雄,还是在关键问题上犯糊涂的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这本所谓的《西安半月记》是由蒋介石的秘书长陈布雷完成编撰的。至于其编撰的过程,陈布雷在写给好友的书信里曾提及过。在王泰栋撰写的《陈布雷大传》里,也曾记录了他当时写的日记。

获得自由后的蒋介石,因在事变中腰部中伤,只能卧床休息。思来想去,他觉得重塑形象的事,只能交给他最信任的陈布雷来完成,于是他通知对方:“你到上海住宅来看我吧!我准备找牛惠霖医师诊治一下,还有一些东西叫你写一写。”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陈布雷如约而去后,才知蒋介石是让自己写《西安半月记》。而且还规定好了,要写出张学良和杨虎城犯上篡权的野心,以及自己如何对他们晓以大义,让他们真心悔过的过程。

对此,陈布雷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表示:“我没有去过西安,对事变经过不是很清楚,恐怕难孚重望。”蒋介石则表示:“这没有关系的,你就照我说的写就好了!”

没办法,陈布雷只能动笔。但他好歹也是一个有追求的文人,所以越写越烦闷。蒋介石为了让他好好发挥,便让他在杭州西湖边上租了个旅馆安心创作。对于这段时间的痛苦,陈布雷在给好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灵魂已渐成他人之一体……

终于,陈布雷在受尽内心煎熬的情况下,于1937年2月11日完成了稿子,并呈给蒋介石。蒋介石显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还不是很满意,于是又让他来回改了几次,直到2月底这事才算完。

此后,陈布雷一直不肯回到上海,而是留在杭州散心。在4月24的日记里,他写道:“幸而滞留杭州,尚可不发神经病,此种痛苦,非同病者不能知也……”

很多人不理解陈布雷作为一个报界奇才,蒋介石最信任的“一支笔”,为何会选择在1948年年底自杀?其实仅从撰写《西安半月记》时,他承受的痛苦就看得出来。

这些毫无事实依据的文字,对张学良及杨虎城的亲人们来说,显然是一种侮辱。杨拯民作为杨将军的长子,内心受到的煎熬可想而知。

看着他当众诉苦,周总理也是感慨万千。他认为杨拯民提出的“把事实材料整理出来,使真相昭示天下”,是很有道理的。当时,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就在招待会现场,于是总理果断决定:“最好由三方面有关部门人士组织一个小组,把它搞出来!”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周总理发了话,这件事很快就办了起来,“西安事变”史料编写小组也马上成立了,李维汉亲任组长。为了让事件的细节更为真实,小组找到了曾参加过事变的原东北军将领,将他们的回忆都一一记录下来。同时,又花了大量精力找到了与事件相关的往来信件、记录等。最终,西安事变的真实细节被一一曝光,有力地反驳了蒋介石的无耻言论。

不得不说,周总理的安排是极果断和高明的。他强调“三方面的有关部门人士”,既包括了当时我党赴西安谈判的代表,又包括了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以及杨虎城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中与此事有关的将领们。比起蒋介石让陈布雷闭门造车的杜撰,这样做显然才是有说服力的。

四:杨拯民视周总理为父执

对于杨拯民来说,周总理能助自己为父亲澄清不实之论,显然是莫大的恩情。此后,只要他一回到北京,就总是找机会去看望总理。

有一回,他在天津见到总理时,发现他面色欠佳,十分清瘦。便担心地问他:“您还是那样夜以继日地工作吗?”总理笑了笑说:“我这次到天津来,就是为了休息两三天”。

那天,周总理专门留下他吃了顿饭。饭后,两人还一起打了会乒乓球。整个过程中,杨拯民都很心疼已68岁的周叔叔。

总理看出了他的担心,便宽慰他:“我身体不错嘛,冬天不戴帽子,一般不穿大衣和棉衣”。杨拯民知道周叔叔是在宽慰自己,便再三叮嘱:“您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保重身体!”

1961年杨虎城之子当众提请求,称“不甘心”,周总理的处理很高明

周总理听完笑了笑,说:“人,不要怕死。我想,死最好是打仗和敌人拼,一粒子弹结束生命。如果不打仗,那就拼命工作。什么时候消耗完了,就结束生命。”听完这话,杨拯民没有再说什么,他明白这就是周叔叔的生死观。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杨拯民含泪写下:他是我的父执,可是从来不以父辈自居,总是平等相待,和蔼可亲……

上一篇新闻

名门望族云集的高岛屋百货店 ︱《编辑的日常》

下一篇新闻

“双11”,菏泽人最爱网购什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