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你觉得哪个好听?
地方方言,你觉得哪个好听?
中国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实际上还有其他汉语方言,而且闽语所指代的闽北话、闽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五个汉语方言各自与其他七大方言在语言学上同为汉语的一级方言。
中国方言分布图
形成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汉语按方言分为两大类:官话方言和其他六大南方方言,官话由于和通用语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十分接近,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方言,即现代汉语,英文称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方言没有官方语言地位,除客语、闽南话、粤语、北部吴语之外,其他都没有规范化,处于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闽语、粤语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汉语特征外,其他都和广韵能对应起来,属于中古汉语后裔。客语、赣语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汉语的北朝汉语后裔,而吴语、湘语可能是南朝汉语的后裔。
分类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有人划分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是,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这些“大方言”内部的使用者有时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人们的方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差别。
汉语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点。
- 官话方言分类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八个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1.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绝大部,内蒙古省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170多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
东北官话是狭义上的东北话。广义上的东北话不仅包含东北官话,还包含大连等地使用的胶辽官话。
东北官话相当接近普通话(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过多的儿化音、北京话特有的方言词等等)。
2.北京官话
北京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省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建昌县。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三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3.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分布于河北省大部、山东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广灵县和内蒙古宁城县,使用人口约9000余万。大致可分为三个片:石济片、保唐片、沧惠片。可再细分为十三个小片。
冀鲁官话区主要的特点是大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平上去三声和古入声浊音声母字的演变情况各地相同。即古平声清音声母字今读阴平,浊音声母字今读阳平;古上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上声;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今读去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3.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的胶东半岛、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和鸭绿江下游地带。
胶东话是从外地带入胶东,辽东话是从胶东带入辽东。历史上在一些地区如黑龙江省还存在过个别胶辽官话的方言岛,但渐渐都消失在周围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胶辽官话内分登连片、青莱片和盖桓片。
4.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等,共390个县市,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分为兖菏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等十三片。
典型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用词上差距较大,严格区分尖团音。主要以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入声归派方式是中原官话区的划区标准。
5.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甘肃省、宁夏省、新疆省的北部地区、内蒙古省西部,共56个县市。可分为四个片∶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北疆片。
兰银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今读阳平。其中永登、皋兰、古浪、天祝四个地点平声不分阴阳,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个调;其余地点阳平与上声同调,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
6.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流行于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等地以及邻近的湖南西部、湖北大部、陕西南部,在境外是缅甸果敢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汉族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仅有的3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之一。此外东南地区的军话有时也被视为西南官话的一支。
西南官话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桂柳片。
7.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旧称南方官话、下江官话;又称淮语、江北话、下江话。现被划为汉语官话中的一支。
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中原官话的洛阳音为代表,南方以江淮官话的南京音为代表。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官话系的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江淮官话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湖北局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语音,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
南方官话的分类
1.湘方言
又称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湘语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辰溆片、衡州片、永州片等五片。
分布: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大部和广西北部。
使用人数: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地区,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上。
2.赣方言
赣语,古称傒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形成于宋代,亦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和尖团音。赣语可分为昌都片、宜浏片、大通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耒资片、洞绥片、怀岳片九片方言。
分布: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江西的中北部即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修河流域及鄱阳湖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比较高。
使用人数: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3.吴方言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吴语保留浊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①北部吴语
北部吴语又叫吴语太湖片,为吴语的核心,扎根于创造辉煌历史文化的典型传统江南。
北吴片内部通话程度非常大,合为吴语太湖片一个语片,太湖片分六小片。
②南部吴语
南部吴语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台州片语音与北吴最接近,婺州等地跟北吴尚有通话可能,而东瓯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不能通话。温州话具有古百越语和楚语底层,所以即便吴语区的人也难懂温州话。衢州市和上饶市的市区话带有较多的太湖片特点,跟周围乡间的处衢话不同。处在蛮话区与闽南话区之间的金乡镇,人口1.6万,为明初金乡卫驻军的后裔,属太湖片吴语。南部吴语相邻两片间有些方言带过渡性质。
③西部吴语
西部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拥有辉煌的历史文化。宣吴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重创,流民问题严重,故一些江南地区不讲吴语,此处仅计吴语文化县市。徽州片曾因为没有浊音(北吴南吴宣吴都有浊音,浊音是吴语的准入门槛)而被划出吴语,但无确切定论,徽州片是古吴语分支,与现代吴语仍有差距。因吴语行政区未拆时,徽州是吴语行政区的组成部分,仍将徽语纳入。
4.闽方言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8000万。
分布:闽方言具体通行有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区。
使用人数: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等地区使用,人口约8000万。
①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当地人自称为“平话”。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福安话、福鼎话、蛮讲为代表。闽东方言区内的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极大,方言内部交流非常困难,所以民间交流一般使用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来交流。
②闽南方言
闽南语俗称“河洛话”、“福佬话”。当地人自称“白话”,是通行范围较广的一片。“河洛”一词来源当地人认为先人由中原河洛地区南迁形成的共识,而具体河洛地区尚未得考证,由区内各姓氏族谱记载溯源推断应该在今河南一带。包括福建省内以泉州、厦门、漳州三市为中心的20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为代表,形成于东晋永嘉南渡期间,底子是中原官话(河洛话);漳州话形成于五代十国期间,也有较大的影响;包括整个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闽南语,基本都是泉州话与漳州话衍生而成。此外,潮州话、雷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雷州半岛及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③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不包括市区)、武夷山、松溪、顺昌(东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于闽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以建瓯话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④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仙游话、兴化话为代表。
5.粤方言
又作广东话、广府话。粤语含的九声六调,保留中古汉语语言特点。在[5] 粤语有广府片、四邑片、高阳片、勾漏片、吴化片之分。
分布: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大多数在广东广西地区。
6.客家方言
汉族客家民系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
客家语是台湾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 。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分布: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重庆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具体片区:大陆方面,客家语按照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分类,其中,台湾客家语则被笼统归为粤台片。根据大陆的分类,客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北片(岭北客家音系)、南片(岭南客家音系)。北片客家语差异不小,又细分为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州片;南片一般分为粤台片、粤中片、潮漳片、粤北片,总八大片。
过去的分法,潮漳片没有定名,粤中片则被细分为粤中片和惠州片;现经过重新调整,仍为八片。
①南片
南片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台湾的客语,香港、澳门和海外的客语也属南片。词汇上与北片差异大,土语词汇多且词汇内部一致性较高,入声保留较为完整。总体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粤台片
粤台片是主流客语的代表,主要分布于梅州、河源、惠州东部一些县。台湾客语也多数也属粤台片。另外,粤西、桂南、海南等地的客语(涯话、新民话等)也从属于这一片,可以称之为“涯话小片”。四川、重庆的客家人也大多从粤东地区迁过去,原本也和粤台片相差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客语也受到日益受到四川话的影响。
粤中片
粤中片主要分布于河源及惠州部分地区,分类上包括东江本地话,或水源音。
粤中片涉及珠江支流东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一系列土语,主要分布于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区。
一些主流客语使用者称东江本地话为“蛇话”(或“畲话”),略带贬义意味。
特别注意的是,惠州话(惠城话)原单独分为“惠州片”。事实上,惠州话与水源音的联系相当密切。
潮漳片
潮漳片主要分布在与闽南语(包括潮州话)接壤的客家地区,如漳州、潮汕、海陆丰等地区。其中潮汕小片包括,丰顺、揭东、揭西等地的客语,属“半山客”,特点:词汇受到潮州话的影响,具有与官话的跷舌音不同的轻微卷舌音,平声调接近官话。潮汕小包片以丰顺汤坑话为代表;在泰国,不少华裔说这种客语。另外,海陆小片是指以陆河话、台湾海陆腔为代表的海陆丰客家语。
粤北片
粤北片主要分布于韶关。
②北片
北片主要包括江西、闽西等地的客语。北部大片词汇受赣语、官话、闽北语影响,与南部大片词汇差异较大。各地入声韵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根据北片特点,又细分为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北片。
汀州片
原来的划分中,原汀州府地区客语比较笼统地划为“汀州片”。但由于南部的上杭、武平、永定等三县口音较为接近梅县话、惠阳话等,可归为“粤台片”。而汀北片主要分布在原汀州地区的北部,包括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等五县。
宁龙片
宁龙片的宁,指的是江西的宁都县;龙,指的是江西的龙南县;宁龙片则分布在宁都到龙南一带,包括宁都、兴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龙南、定南、全南、寻乌等地。该片主要有宁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于桂片
于桂片的于,指的是江西的于都县;桂,指的是湖南的桂东县;于桂片则分布在于都到桂东一带,包括于都、赣县、上犹、大余、汝城、桂东等地。该片主要有老客口音。
铜鼓片
铜鼓片主要分布在赣西北的铜鼓县、修水县等以及湖南的浏阳市等地区。
注:香港的新界客语属客语粤台片新惠小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的客家语高度接近,与其它主流客语都可以互通。约从1960年代开始,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语。大多数移民的客语和新界客语可以互通。
海外客语以粤台片为主,还有少量潮漳片。由于梅县客家人曾于18世纪在加里曼丹岛西南端的坤甸建立华人国家兰芳共和国,因此今隶属印尼的该地有一种坤甸式的客语,它跟大陆的客语几乎不同,坤式客语内夹杂很多印尼语和当地土话,可以独立分为一类,可认为是客语海外片的一支。
少数民族方言的分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划分主要根据区别性语言结构特征的分布。
1.侗台语族
侗台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一带。从基本词汇的分歧来看,侗台语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又称侗泰语族或侗台语族。分3个语支:①壮傣语支(又称台语支):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等。②侗水语支:包括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佯僙语、莫语等。③黎语支:包括黎语,有人认为仡佬语也属于这个语族。壮侗语族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南部,也通行于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北方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形成东南亚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群。壮傣语支的语言,国际上统称台语。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中国有2300多万。
2.苗瑶语族
分苗、瑶两个语支。苗语支包括苗语和一部分瑶族人说的布努语,瑶语支只有大部分瑶族人说的勉语。居住在中国广东省增城、博罗等县的畲族人所说的畲语也属此语族 ,但语支未定。苗 、瑶语族语言分布于中国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靠近中国的地区。使用人口在中国约有940万(1990)。
3.藏缅语族
藏语传统上分为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也有学者按地区分北部、东部、中部、南部、西部5个方言,藏语系语言方言区别特征的表现形式不仅代表了语言变体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之间的接触关系对方言分化的影响。
4.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佤语的方言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域分布:巴饶克方言分布于云南沧源、双江、耿马、澜沧等县,阿佤方言分布于西盟、孟连、澜沧县,佤方言分布于永德、镇康、沧源诸县。佤语是从无声调向有声调转化过程中的语言,但是声调的有无对佤语方言差异的影响并不重要。巴饶克方言的大寨话和阿佤方言的细允话都有声调,但是没有归为一个方言,这大概和不同方言声调来源不同有关。巴饶克方言大寨话的声调和韵母有关,即高调对应于无声调方言的紧元音,低调对应于松元音;阿佤方言细允话声调和声母有相关关系,即高平/低平对应于无声调方言的送气的清音和浊音,高平也对应于清鼻边音和清擦音,部分中平对应于不送气清音,低平和部分中平对应于浊鼻边音。
5.阿尔泰语系语言
方言差异极其微小,词汇和语法形态的语音差异是区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不同方言之间通话没有障碍,甚至阿尔泰各语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比汉藏语系同一语言内部方言的差异还小。
例如鄂温克语海拉尔、陈巴尔虎和奥鲁古亚三个方言只是个别辅音存在有对应的差别。
维吾尔语的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之间仅表现于元音是以部位还是以唇状和谐为主、语流音变,以及因语音变异而影响到词法形式的差异。蒙古语方言的语音差异也基本如此。朝鲜语方言的情况比较特殊,是按朝鲜族移民到中国以前在朝鲜的居住地区,而不是按现有方言所在地划分的,所以中国朝鲜语的6个方言在中国朝鲜语地区呈比较交错的分布状态,但是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依然很小。
各地方言只有在他们地理范围内才有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如果把它拿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也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方言更是地方特色的代表,如果全国都只使用一种语言,走哪都一样,那样的话那股家乡味道便荡然无存。逢年过节,喝家乡酒,吃家乡菜,当然也要说家乡话。
方言能增进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的感情,还能促进陌生人们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单独在外地,猛然间听到一句乡音,便会不自觉的上去打声招呼,一下子便亲切许多。
所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言作为诸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最接地气最接近百姓的文化,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去保护去继承方言,让方言在那片土地上继续存在下去!
一直有人对最难懂的方言进行排行,个人认为
排名第一的当属高淳话,温州话
高淳话指南京市高淳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高淳古方言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时代的发音,属于古吴语,在中国方言里独此一家。
首先是高淳话发音中几乎没有鼻韵母an,凡是以an做韵母的字,在高淳话中都变调了。如丸、完,高淳话却读成“五”;万岁的万、吃饭的饭读成“别”;判断的判、叛徒的叛读成“铺”,这也是吴方言的特点之一。
另外,声母r在高淳话里几乎没有,有的读成n,如人家读成“宁”家,染坊读成“泥”坊;有的读成s,如人民读成“森”民,儒家读成“俗”家等。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所以高淳话,温州话并列排名难懂方言第一位。
排名第二:闽南话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音,放在闽南地区,可能五里都不一定同音。
所以,个人认为闽南话排名难懂方言第二位。
排名第三: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上海话(和苏州话都属于吴语系),本人大致能听懂,偶尔还能说几句,但是苏州话,连蒙带猜都不知其意。
所以,个人认为苏州话排名难懂方言第三位。
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着一些通篇只有一个读音、表达通顺、又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比如: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市。是时,适施氏适是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短文名为《施氏食狮史》,作者正是赵元任。这种体裁的文章叫“同音文”,赵元任首创,从中可见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
你默读它完全没问题,部分人用普通话读出声来,也可以读准。但若要用方言读出声来,那就塌了天了。
不服?那你用家乡话读来试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