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多元产业链聚力乡村振兴 上海“小乡村”探索科技兴农“大价值”

多元产业链聚力乡村振兴 上海“小乡村”探索科技兴农“大价值”

使用微生物全营养发酵科技、降解科技和非化学植保科技种植的有机芦笋。 樊中华 摄

使用微生物全营养发酵科技、降解科技和非化学植保科技种植的有机芦笋。 樊中华 摄

中新网上海6月2日电 题:多元产业链聚力乡村振兴 上海“小乡村”探索科技兴农“大价值”

作者 樊中华 郁玫

浦东新区张江镇,张江科学城的所在地,农业用地只占镇域面积的2%,就像是上海“大城市小乡村”的一个典型缩影。

而就在这块小小的农业“试验田”上,近年却生长起了一个“科技兴农”的产业闭环——以微生物技术引领的安全农业正在逐一改造着这里的生态样貌:湿垃圾被微生物就地分解为有机肥,微生物发酵营养液取代农药、化肥精准给养农作物,数字农业与新消费平台助力可溯源安全食品走向百姓餐桌,“安全环保”的生态理念吸引国际企业在此打造和创新应用场景……

“农业科技正在张江镇的乡村塑造一个强大的‘安全农业’产业链,‘乡村’的概念也因此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地逐步成为具有复合功能、能与城市进行良好交流的良性空间。利用资源禀赋,为‘科技兴农’做出先试先行的探索创新,这是高度城市化的张江镇坚持做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镇镇长王庆说。

多元产业链聚力乡村振兴 上海“小乡村”探索科技兴农“大价值”

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蔬菜。 樊中华 摄

“小”试验串联起大价值

试验从张江镇环东中心村的一块农田里开始。

2020年,农场主王米国开辟出10%的农田,尝试性地使用云士科技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营养液代替传统农药化肥来种植草莓,令他没想到的是,到了成熟季节,“科技草莓”不仅个头大而漂亮,且因为是零化肥农药,吸引了大批的采摘游客,供不应求,价格也比普通草莓可多售25%。

王米国因此笑得合不拢嘴:“我在上海种西瓜十年,因为西瓜对土壤肥力需求极高,种植一年需休耕五年以上,因此必须年年拆棚、搬家、换地,成本太高,所以在四年前改种了草莓,”王米国说,“但明年我想试试再开始种西瓜,把现在的10亩地扩大一倍。

让他重拾“种瓜信心”的正是微生物科技的襄助。上海云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温源解释,微生物是分解土壤微量元素的重要存在,利用微生物全营养发酵科技、降解科技和非化学植保科技,不仅能够代替化肥农药,且可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

而更重要的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常年耕种“透支”的地力无需经过休耕,便可在种植作物的同时代谢分解掉以往的化学污染,并恢复土壤营养,这意味着更多的土地可以被循环利用。

更有趣的是,微生物科技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同时,还为绿色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上海玖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贵明告诉记者,微生物菌群能在24小时内把厨余湿垃圾消化降解,95%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5%则成为有机肥,就浦东而言,每天可以产生100吨有机肥。这意味着,每日产生的有机肥可以满足200亩地一季种植所需的量。

而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在以无土栽培技术解决土壤可持续发展难题。其董事长卜崇兴告诉中新网记者,无土栽培属于绿色设施农业,严格来说适用于沙漠、非耕地、家庭等任何土壤环境,同时可以进行多层栽培,不断提升品质与产量。

通过农业科技恢复地力、释放土地,打破过度耕种使土壤肥力降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产、进一步破坏土壤有机质的恶性循环,这些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仅有约1.35亩,每年要进口大约一亿吨粮食的中国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在温源看来,上海是AI、大数据、数字经济聚集的科技高地,云士科技在此可以更好地将“生物科技+数字农业”进行落地实践。

据了解,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正在联手云士科技、上海绿捷实业有限公司打造全国首个以农业产业为引领的数字信息化平台,以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为目标,采集张江绿色生态基地种植的果蔬等农产品及其土壤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学生餐桌的安全食品可追溯数据闭环。

多元产业链聚力乡村振兴 上海“小乡村”探索科技兴农“大价值”

张江镇乡村里的玻璃大棚。 樊中华 摄

“安全环保”聚合乡村产业链

科技为张江镇的农业重写了定义,在现代高品质生活格外注重安全环保的理念下,更多元的产业链条因此聚合而来。

绿捷实业为上海500多所中小学校提供餐饮服务,公司方面表示,在过去十几年中,上海的家长等消费群体对食品要求在不断升级,从吃饱、健康到保质保鲜、营养搭配,因此,能够在上海本地及长三角地区构建绿色安全供应链,能够更好地把控食品安全,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和时间损耗,这对餐饮供应链企业而言是命脉和可持续竞争优势所在。

拥有140多年历史的比利时企业贝卡尔特集团是世界先进材料和镀膜技术领域的领头羊,此番将农场围栏带入环东中心村生态园,其可生物降解的镀膜技术可以应用在农业大棚、围栏等所有钢制结构表面,以避免生锈脱落的重金属污染土地与水源。

“我们希望在上海的乡村做一个环保新材料的小型示范点,如可以使用新材料搭建50年使用期的大棚,可以反复拆装,同时有足够的强度可安装探头等科技设施;还可尝试建设新材料四柱支撑的‘悬浮式’房屋,以节省出大量的土地,”在其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廖骏看来,中国乡村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起步,而上海理应作为科技应用的先行者,打造“样本”,辐射全国。

在王庆看来,因科技而兴的乡村正在成为一个强磁场,为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环东中心村生态园,‘爱心树’公益组织入驻,面向中小学生打造了一系列生命教育课程;新希望集团则将‘新农人大课堂’设立于此,培育新型农业人才;此外,高科技赋能农业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不仅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还可通过亲自操作诸如无人机、喷灌技术等了解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变革;引入海派非遗文化皮影戏,并与张江科学城的游戏企业合作打造游戏IP等等,”王庆说,通过高品质的乡村生态、均等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创业营商环境打造,希望乡村也可以是一个多方力量自治共建的社会实践空间。

在他看来,乡村空间在此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和创造大量的应用场景,让各类企业在此发生化学反应;二是闲置的民宅可打造人才公寓、做‘农房创业’,乡村成为孵化器,”王庆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与张江科学城相贯通、相呼应的‘数字化农业场景示范村’。”

科技兴农是上海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科技已经赋能高品质农产品从上海小小的农业“试验田”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上海宇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斐是远近闻名的“有机芦笋大王”,产品远销海外。她坦陈,营养价值极高的芦笋需要靠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人精细化种植,因此价格昂贵。

“做高端农业一定要在上海才有意义,一是上海有农业科技应用的潜力,例如和云士科技合作,今年芦笋长势更好,而发展自动化农业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二是上海是面向国际的窗口,能让我们更快地走出去。”赵彤斐说。

“上海农业科研院所林立,有着我们发展科技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支持、合作力量,我们将上海做为研发和示范基地,所有的新技术都在此诞生,做一定规模的种植,待技术稳定后,再向全国推广。”卜崇兴说。

卜崇兴介绍,溢佳的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推广至华东、华北、西南地区,甚至与新加坡合作,“我们传授技术,并以技术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包括种植、销售、物流甚至观赏性植物带动的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等。”

首钢基金执行董事、参加学院创办人李青阳指出,上海的乡村振兴还有着独特的产业背景优势。毗邻新消费经济蓬勃生长的大都市,大量的新兴消费平台可以深度介入优质农业产品的销售,有效对接市场。“这进一步激活了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率先迈向科技兴农,也是上海大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史教授罗伯特·艾伦在其著作《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中指出,伦敦在城市急剧扩张、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后,食物等消费需求更加旺盛,这导致周边人口衰败的乡村被视为新的食物供给商机所在,从而刺激了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改进。因此,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往往农业水平更高。

在王庆看来,示范性与溢出性正是上海孜孜以求做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上海农业产值占比不足1%,乡村也已基本实现了富裕,但正因如此,上海的乡村可以率先在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探索解答‘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的命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新闻

甘肃甘州戈壁“菜篮子”频拓海外市场 冀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下一篇新闻

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在中国产业化发展的新动向(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