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时代周刊:关于肉的中国革命

时代周刊:关于肉的中国革命

《时代周刊》2月1日版中有篇文章《不吃肉的中国如何改变世界》,看看讲了些什么。

60年代中国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不到5公斤,到80年代末升至20公斤,目前已达63公斤。今天中国消费了世界28%的肉类,一半的猪肉。

眼下中国正迎来一场植物蛋白革命。据估计,2018年中国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为9.1亿美元,而美国是6.84亿美元,预计每年将增长20%至25%。中国的肯德基已开始销售以植物为原料的鸡块。一种叫Omniprock的植物猪肉已出现在了成千上万的餐饮店中。

随着雀巢,联合利华和嘉吉等国际食品巨头加紧对植物蛋白的投入,中国企业也加入到了市场争夺中。凯勒和赫克曼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合伙人埃廷格表示,现在是他从事食品法20年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认为中国将走在食品行业的前列。

最大的影响可能不是经济,而是环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的20%至50%,因此寻找替代性蛋白质对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中国畜牧业减半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亿吨。

人们的观念已有了很大变化。如果说以前不吃肉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动物的考虑,现在则更是为了环境和健康。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引领潮流。根据香港素食协会的调查,2008年只有5%的香港人认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如今已上升到了40%。

新冠疫情,禽流感,猪流感的肆虐也加剧了这种潮流。中国政府公布了到2030年将肉类消费量减半的指导方针,以减少污染和控制肥胖。8月份全国发起了节约食物的运动,并强调了粮食安全危机意识。

在文化上,中国人似乎比起美国人更能接受植物蛋白,因为美国有着强大的肉类游说团体。不过,即便如此,许多美国人也在改变饮食习惯。十年前,大豆,燕麦和杏仁等牛奶替代品的美国市场份额还不到1%。现在已是12%,而且还在增长。

相比之下,在中国自唐代起,仿肉的烹饪就在吃斋念佛的人中流行。豆浆中浸泡油条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目前依然是正了八经的早餐。此外还有中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豆腐和面筋等肉的替代品。

不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植物蛋白目前的价格远远高于动物蛋白,这对以节俭著称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有就是口味。中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对新鲜食材情有独钟,因此而经常光顾冷鲜集贸市场。目前人造肉在改善口味和降低成本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走。

另外,有一种技术,是利用实验室培育细胞肉或动物蛋白。尽管比起大豆小麦等植物原料合成肉类更具争议性,但也在迅速发展。2017年中国签署了一项3亿美元的协议,从以色列进口养殖肉技术。去年两会上,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认为,以细胞为基础的肉类替代品对于保证中国未来的肉类供应具有战略意义。目前新加坡已有获准的生产实验室培育的鸡肉的厂家。

以上就是文章的大致内容。

日日曰觉得所谓人造肉的说法可能是一种误解。如果说是植物原料合成的,那本质上还是植物,只是外在像肉了而已,这应该还是属于食品加工的范畴。就像素鸡就是豆腐制品,并不是豆子变成的鸡肉。至于用实验室技术培育出来的,那倒是真肉,只是有些怪怪的。

人造肉或是为了改变饮食习惯,或是为了减少什么消耗。不管怎么说吧,从自然的角度上讲,吃就是应该绿色的,有机的,原汁原味的。如果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只能吃合成的了,加工的了,这算是文明还是悲哀?

我们的问题不是在吃什么上,而是在过度的消费或需求上。正是因为这种失衡,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何把控住膨胀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间的矛盾才是问题的根本。人造肉可以是一个措施,但更是一个指标。

如果说,未来人造肉遍地开花,那只能说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悲哀,因为要满足额外的需求只有靠替代品,反之,则表明我们更趋于理性和自律,因为只需要健康合理的消费。

上一篇新闻

当我们吃鸡,而鸡已不是鸡的时候

下一篇新闻

豆制品食材的创新升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