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太卷、泰国太佛!全家清北MIT的妈妈为何给儿子选择了深圳?
写了这么多家长、牛娃故事,Susan和儿子的求学经历令我印象很深。
她来自一个学霸家族,家里不是清华就是北大,还有一堆儿藤校、G5海归,其中一位“学神”堂妹,从北大附到Wellesley College全奖,MIT硕士,她戏称自己是家族里的“学弱”,但也是北理工本科,北大经济学硕士;
作为体制内教育的“受益者”,她却不满北京的公立教育,带着儿子逃离“宇宙鸡娃中心”海淀,来到泰国求学。
“我们几乎每年暑假都是在国外玩和参加夏校”,“假期多,作业少,我就带儿子满世界玩儿,去亚马逊雨林徒步、去非洲动物大迁徙,去埃及看古老文明”……
她还有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比如“如果没考上TOP20大学,那就可以不用上大学了,不如拿着钱去创业”,这让儿子一直处于“失学危机”中;再比如要不要鸡娃在于“投资回报比”,很多家长最后心态崩溃也是因为投入太大而产出过小,但教育说到底是门“玄学”,投入100产出很可能是0……
就在今年,Susan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孩子回国读书,并且选择了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
Susan 金融行业从业者,带儿子在海外求学10载,如今回到深圳。
注: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01
逃离“宇宙鸡娃中心海淀”
我是北京人,家就在传说中的“宇宙鸡娃中心”海淀。
△ 网络曾盛传这样一个梗:在美国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
现在很多家长说“鸡娃”,我们可能是最早一批在“鸡娃”教育下长大的吧。
比如我堂姐就是从北大附小一路考上北大,后来去康奈尔读了俩硕士。我堂妹当年是托福满分,北京市级别英语比赛的一等奖,后来拿到了北京唯一一份Wellesley College的全奖录取Offer,那都是20多年前的事儿了。她老公呢,是清华的本科,伦敦政经的硕士。
我们那代人对出国留学有一种执念,学习好的都拿了全奖出去了,出不去的才留下来读研读博。
我堂妹大学毕业后就拿到了MIT的硕士录取,而且毕业后因为不喜欢原本的专业,还考了美国律师执照,厉害吧?我特崇拜她。
但也许就是周边学霸太多了,我也开始反思“名校的意义”。
比如我家这些学霸们确实很擅长学习,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但他们在人情世故上特别单纯,人生阅历就会比较简单,面对谈恋爱、找工作、养娃……也一样烦恼重重。
人生不只是考大学呀,人生是马拉松,你就算考了清北、藤校,到了社会和职场也还有别的“考卷”要回答。
因此,我每次回北京听海淀家长那些教育“黑话”,什么天牛、自鸡、坑班儿,我总觉得挺可怕的,又一批家长要“沦陷”了,太狂热了,堪称邪教。
△ “鸡娃”“素鸡”“自鸡”这些流通在家长圈和教辅界的“教育黑话”
最近很多家长群里讨论双减,周末不能补课了,于是有家长变着法子补课,偷偷找私教补的有,老爸老妈自己亲自上的也有,听说现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来了,还有段子说家长养小孩不双减就违法。
其实,在北京海淀,课外减负早就不是新鲜事儿了。我记得五六年前海淀区就减负过一波,当时也是和现在一样,补课就像打游击战一样,随时可能被抓,我觉得他们特别茫然,课外补习一取消,家长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于是我很早就逃离海淀了。
#02
整个小学,儿子没做过一天回家作业
那时候的我,还是比较文艺女青年那种,所以就想带着孩子去清迈读书。因为我觉得清迈民风好,对孩子友善,读国际学校性价比很高。
△ 清迈有不少优质的国际学校
我们应该是最早一批去清迈读书的国内学生,当时我儿子入学的时候学校只有他唯一一个中国学生。
当时就读的就是一所英制小学,学风和纪律都很严格,第一天上学,一个表情特别严肃的女老师就阻止了我想要帮儿子拿书包的举动“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拿书包也是他自己的事”,我大为震撼。
与此同时,我弟弟家也有一个儿子,一直在海淀某知名公办上学,他俩同岁,生日没差几天,这对照实验实在是太明显了。
不得不说,我确实低估了海淀的鸡娃实力。
刚开始每年我寒暑假都是要带儿子回国的,也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聚聚。但每次回来,我弟弟家的孩子永远都在做作业,仿佛有做不完的作业似的,而且不仅有学校的作业,补习机构的,还有我弟弟自己亲自布置的,根本没时间一起玩儿。
相比之下,我儿子的小学真的是太快乐了。我记得初一的时候,他有次回家做作业,我说我一定要给你拍照留念一下,这可是你第一次在家里做作业啊!整个小学,我就没见过他在家做过作业,都是在学校里就已经把作业做完了。
既然回海淀也没小孩儿一起玩,我后来暑假也就不带孩子回国了,只春节回。暑假我们就出去玩儿,全世界到处旅行,除了亚洲周边,我们去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喜马拉雅,阿拉斯加,南美热带雨林非洲大草原,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上山下海,还学了风筝冲浪考了潜水执照。
而且因为太“闲”了,我儿子就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光是哈利波特,他就读了10遍左右,遇到喜欢的书就反复读。而且他特喜欢一边旅行一边读书,去亚马逊雨林徒步的路上,在埃及红海邮轮上……他都是在看书。
阅读的作用很明显的。比如读完哈利波特后,他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明显提高了很多。他会想要试图去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用词等等。他还会说:这个词我当初在哪本书里读过,他是有联想和场景感的。
因此,即使我儿子小学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他的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且英文的词汇量远超其他同龄人2-3年以上,我认为这里有阅读的功劳。我儿子是以剑桥小学毕业考全满分的成绩毕业的,也是全校唯一一个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
#03
疫情打乱海外升学节奏
如果不是疫情,我应该会送孩子去英国读初中。
因为我认为清迈非常适合小学生读书,但是对于初中生就相对缺乏大的平台和机会,包括各种国际竞赛资源。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变成了小镇青年。
我是一个很看重学术排名的家长,再加上我儿子本身体育不是特别强,于是就选择了一所英国学术排名优秀的私校,这所学校一直是英国私立学校1%,过去7年里出了130个剑桥,80个牛津,“热爱学习”是他们培养孩子的重要观念。
△ 清迈的国际学校
但后来疫情来了,那时候滞留英国的小留学生特别多,包括我自己身边也有朋友孩子去英国读中学的,家长自己国内到伦敦一年飞了14次,太艰难了。我也就放弃了过早赴英留学的计划,就选择了这所学校在曼谷的分校。
其实这个学校蛮好的,虽然学生的学业优势不明显,但老师都特别厉害。我儿子说他们有个老师是苏格兰的拳击冠军,但同时也是学校的历史老师,每个老师都很有故事,但又热爱教育,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
孩子在这所学校适应得也挺好的,他的GPA总分年级第一,还获得了初中部地理奖,辩论赛奖,优秀论文奖。
如果没有后面曼谷疫情突升,我们本来计划在曼谷读两年再去英国本校寄宿。
△ 泰国的国际学校
#04
为什么要回国
新冠爆发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很大转变,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回国这件事,我纠结了很久。但回国这颗种子,早在3年前就埋在我的心里了。
前面讲,原本我是个很讨厌国内公立教育,很想要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的那种家长。包括我们从小出去旅行看世界,去美国参加夏令营,都是感觉很好的,毕竟选择非常丰富,而且性价比高,大人还能在周边儿玩。
△ 《小舍得》剧照
但是前年我和儿子去了一趟西雅图,那天真的太倒霉了。白天,我们几个大人小孩儿被一个当地人一边追着一边骂,让我们滚回国,后来还有一个黑人把我儿子手里的钱给抢了。晚上的时候,我们住在城里的一个五星级酒店,但门口就撞见有个流浪汉在吸毒。
然后我听我儿子和另外一个小孩儿说,你看有人拿一个针头在那里戳。作为妈妈,我是毛骨悚然。
后来我带着老人又去了一次,是住在我堂妹家里。有一天我带着他们出去玩儿,就顺便把车停在了马路边上的免费停车位。结果被我堂妹好一通说,意思是以后一定要找一个带棚的停车场,预防被砸车。
这么多年走下来,我发现“美国每况愈下”。我原先自驾走过美国很多城市,从西岸到东岸,从纽约到佛罗里达,但第一次感受到我不敢进城了,宁可住在安全的郊区,我也不敢大晚上出门了,因为很危险。
如果连停车都要预防“砸车”,如果连进城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想这样的生活学习真的压力太大了。
与此同时,这些年我每次回国,都会觉得中国的变化特别快,快到你会怀疑,是不是国外的城市发展“停滞”住了。
但真正促使我回国的原因,还是我和儿子的几次对话。
我儿子很喜欢历史,尤其喜欢埃及历史,对于各个法老的名字那是张口即来如数家珍。可我有天问他:儿子你知道中国的朝代吗?你知道秦始皇的故事吗?他都不知道。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了。
后来一次,学校里讨论香港事件,我儿子主动和我分享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观念已经非常“西方视角”了,当然当下我还是和他分享了我的观点,并且写了一封长信给他的历史老师,老师也回了我一份很长的邮件,很真诚也很有局限性,虽然我也很有信心他能够用他从小打辩论培养的思辨能力,更加客观的审视当下的事件,但是我确实很担心他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中国的看法会比较偏激。
“我们应该选择站在先进生产力的这一边”,这是我对未来的选择:从培养中文能力,到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认知,再到多交一些中国朋友,我认为我们都应该要回来了。
#05
深圳家长“有趣”的择校观
我们这次回国比较仓促,再加上孩子已经海外读到初中了,大学还是会出国留学,于是就想选择一所国际化学校。
我自己的选校原则比较简单,前面也说了:学术好。再加上我是认准一个学校,懒得看别的,所以当时选择了深圳这座城市之后,就是瞄准了深国交去的。
但我儿子要明年才能读高中,也就在另一所偏体制内的双语学校读着,这倒也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规划,把中文学好,更加了解中国。假如我们去了真正的国际学校,那估计中文就别想学好了。
因为这段过渡期,再加上帮几个海外的家长参考学校,我逐渐也发现了广深这边读国际化学校家长的一些心态。
深圳肯定是没有北京鸡血的,但这两年深圳家长也确实越来越重视教育了。但他们选学校有一点“消费者心态”,比如有些家长觉得越贵的就是越好的,也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肯砸钱投入,我也会愿意买单。甚至还有家长很容易被“营销”吸引,一会儿觉得A校好,一会儿觉得B校也不错。
我认为选学校和选商品还是不一样,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家庭适合什么样的学校,其次要有坚定的教育理念。比如我知道我儿子是那种很“想要赢”的小孩,“如果周围的同学都比我优秀,那我想要更优秀,但如果我已经是第一了,我也会安于现状”,那么对于他来说,找一个同学竞争感很强的学校就很重要。
但有些小孩是需要更多鼓励的,或者是需要老师监管和督促的,那可能是另一种选择了。
深圳没有“最好”、“第一”的学校,全世界都没有。家长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如果你说A校太鸡血,不符合你的教育理念,你可以去找更提倡素质教育的B校呀,总有一所学校是适合你的。就像你选择餐厅,你不喜欢吃大盘鸡,还有牛肉、羊肉,总不能说大盘鸡有问题对吧。
#06
“没考上TOP20,就不要读大学了”
我经常和儿子说:你考不上TOP20的大学,那我们干脆不要读大学了,我们拿着笔钱做个买卖,创业也很好。这让我儿子从小陷入“失学危机”,还总跟长辈说:我妈不让我读大学了。
但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名校情结,而是衡量性价比。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然后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进名校,也能最终收获一个成功的人生。
如果是选择上大学,我很赞同马斯克说的,大学并不是光用来学知识,很多时候是交朋友、体验,但如果你进了名校,你就可以和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交流,思想碰撞,然后影响自己的价值观或人生观,我认为这是名校很大的价值。
但真正的想要学东西,还是要回归社会大环境。如果我把这笔学费花在让孩子创业、做生意上,我认为这也是另一种“大学”。
当然,我的这个教育观也经常被人argue,比如你如何判断20名和21名?你到底看专业排名还是综合排名?其实没有那么严格,这只不过是我的观点,也是激励孩子的一种方式。
我们总说教育不要谈投资回报率,但你必须承认,教育很有可能是风险最高的一笔投资,这也是我反对家长不考虑自身条件花大量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的原因。
那些“鸡血”到全家不快乐的家长,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精力成本,甚至亲自下场辅导,但最后发现自己没有获得收益的时候,心态变扭曲了吗?
但如果你能承担这样的结果,甚至你本身就乐在其中,那也没问题呀。我也听说有一些为了辅导孩子上大学,自己也跟着读,非常有价值感的家长。
--------------------------------
和Susan聊天,你会发现她是一个特别理性,又具有思辨精神的妈妈,对自己和孩子有着清晰的认知。
她很明白自己是反对应试、刷题那一套的,所以果断离开海淀寻找国际化学校;但也清楚校园学术很重要、同伴很重要,所以选择Brighton college和深国交;对于大学的规划也很明确,安全+名校,未来很可能会选择牛剑以及新加坡/香港地区的几所知名高校。
那么,你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是什么样呢?欢迎留言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