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都来读书”领读人戴建业:我们是否能让网络空间也飘逸书香?

戴建业对自己的普通话感到自卑。因为普通话不好,他错失上《百家讲坛》的机会;因为普通话不好,领导想将他调离教学岗位,去搞行政。

他至今难以理解,自己一口湖北麻城普通话,怎么会在网上出现“戴建业口音”模仿秀、“戴建业麻普”,并长期排在热搜前几名。

原因要追溯至2018年,他讲解盛唐诗歌的视频被上传至抖音,当日点击量迅速突破2000万次,网红学者之路就此铺垫。“在今日头条上,我大约有500万粉丝,和新加坡全国的人口差不多。一个长期枯坐书斋的教书先生,竟然受到这么多朋友的喜爱,一不小心又成了社会的公众人物。”

成名之后,戴建业还是保持了原来教书先生的态度。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可以作证,无论是大型演讲还是私下录像,戴建业从来都拒绝任何化妆。站在公众面前的他,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

因为爱书,戴建业担当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领读人,通过抖音、今日头条,与粉丝们分享自己私藏的好书。

“客观地说,今天人们无法拒绝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我们是否能让网络空间也飘逸书香?是否也能在手机上阅读经典?看来人们已经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经有一些机构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戴建业坦言。

“都来读书”领读人戴建业:我们是否能让网络空间也飘逸书香?

物质上的营养不良容易露馅,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却好遮掩

戴建业讲课不带本子,有点像唐人写新乐府,“无复依傍,即事名篇”,讲课和写作都是一种创造。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他都讨厌对自己进行“美容”。戴建业是今日头条的签约作家,他请编辑保留文章后的所有跟帖,赞美和批评齐发,“网友大多未曾谋面,自然不会碍于情面,评论起来也无须敷衍,所以在网上能够听到真言。”他说,现在有很多回忆录令人生厌,作者着意“塑造”自己。

戴建业讲话直接,在多个场合从不讳言自己为什么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在凌晨两点前无法结束工作,“我的夫人得了癌症,药品很贵。”

他说自己不是什么模范丈夫,“年轻时经常和夫人吵架,觉得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今年戴建业64岁了,反倒常俯在夫人耳边,对她说“我爱你”。

他厌恶伪饰,对自己贫瘠的青少年时期毫不遮掩,“17岁那年,一个武汉知青给了我一个苹果,当时吃苹果的样子要是制成抖音,肯定比我现在所有的短视频都火。”

苹果吃完了他还要舔指头,很长时间仍然闭着眼睛回味无穷,觉得只有仙人和伟人才能天天吃苹果。二十多年前,见儿子竟然不喜欢吃苹果,戴建业很诧异,还有比不喜欢吃苹果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吗?

他小时候可没有选择,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那种叫人坐立不安的饥饿,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至今读来还让他鼻子发酸。一直到现在,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田里种的,没有一样他不喜欢吃的食物。戴建业不仅饭量大,而且胃口好,吃饭倍儿香,喝水也倍儿甜。

正长身体的时候严重营养不良,他的身材从少至老就没有“发福”过。已过花甲,戴建业还像练过轻功似的身轻如燕,每当朋友问“如何保持身材”,他都是用“一脸苦笑”来回答他们。“我一见到胖子就有一种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冲动。”

物质上的营养不良容易露馅,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却好遮掩。

戴建业中学时总是“抢”读和“偷偷”读书。一是怕同学催还,二是怕被老师发现,今天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是如何紧张刺激。“读书可能和谈恋爱一样,偷偷摸摸地进行才格外来劲。”

上大学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徐志摩的诗,有些作品如《再别康桥》《赠日本女郎》《车眺》《月下雷峰影片》《渺小》等,他能成诵。戴建业识字起读的那种假、大、空的“文学”作品,让诗人的浪漫情怀轻易就打败了。

名著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它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戴建业年少时,由于书和食物都严重匮乏,没有条件挑食,也没有条件挑书,反而养成了广泛阅读的兴趣。由于常常无书可读,他慢慢喜欢上了数学,因为数学书最耐看,一本厚厚的《初等代数》可读半年。

1977年,他参加高考,因之前摘抄了几首诗登在墙报上,在当地名声大噪,被鼓动着报了中文系。结果大失所望,“中文实在太无聊了”,他一度想退学,重读数学,母亲“以死相逼”,他才能在研究文学的路上走到今天。

“我硕士的时候还去自学高等数学《集合论》。这本书彻底掐死了我重读数学的念头,那时候发现是真的做不出来了,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重头再来的。”

爱数学也许源于一时的饥不择食, “那时要是有手机,随便录一个我们当年读书时的短视频,就能让青年学子知道什么叫如饥似渴。”

戴建业把阅读大体上分为三大类:消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挑战性阅读。

消遣性阅读纯粹是为了消磨时光,比如在手机上刷刷天南地北的奇闻,看看男女明星的恩怨,上购物网看看今年穿什么裙子,上旅游网看看去哪些地方自驾游……

他认为,这种阅读表面上是在看,其实是一无所看。阅读只是为了排遣无聊,这就是所谓“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在他眼里,鉴赏性阅读包括听轻盈美妙的音乐,看赏心悦目的画册,读语言俏皮的游记,读情节曲折的小说等等。

这类阅读轻松愉快,紧张思考之余,下班归来之后,听听音乐,翻翻画册,品品字帖,读读小品,既能使自己身心放松,又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使自己情感丰富细腻,这种阅读有“一石三鸟”的多重好处。

戴建业称最后一种阅读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专业公认的名著,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要想挑战自己的智力极限,要想攀登灵魂的珠穆朗玛峰,最佳选择就是去阅读那些伟大的经典,去结交那些智力或精神上的伟人。”他说。

一位西方作家曾不无调侃地说,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戴建业深表赞同,经典大多数是在人们书架上“供奉”,而不是在案头上阅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他认为,原因或是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或是行文过于晦涩艰深,超出了一般读者忍受的极限,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或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

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他的名著《论衡》刚杀青时,有人恭维他“可谓作者”,说他的著作算得上是“作”。王充谦逊回答“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

戴建业对比今人书籍的繁多,种类名目各异,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网络上的绝大多数读物没有书的形态,但它们赢得了绝大多数读者。

他看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前人蔑视的“引车卖浆之流”都能阅读。

“网红教授”戴建业很乐意用短视频去展示知识,“短视频能很快让人感兴趣,作为一个入门的途径。兴趣很重要,没有兴趣,什么也读不下去。”

他说,经典绝不能随便翻翻,再三思考琢磨才能探骊得珠,反复咀嚼才能品咂出它的味道。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如先秦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你越读越觉得奇妙无比。

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小。戴建业说,包括自己在内,很多人的雄心不过一时心血来潮,还没有爬到半山腰就见难而返。

好在,网络也提供了阅读经典的空间,“‘都来读书’不仅要继承纸质书本阅读经典的优良传统,也要在网络阅读中培养挑战性阅读的习惯,在网络空间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戴建业说。

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未来。

或许正因为广泛阅读,戴建业总是显得十分开放,他不抵触互联网事物,从博客到短视频,几次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他都赶上了,并且成绩不俗。

或许因为“不装不作”,人们爱短视频里的他,也爱现实中的他。演讲结束,很多比他有名的人都走光了,但他的合影者最多,总要留到最后。

在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帝国之后,戴建业本色不改,仍与书为伴,“我就是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大学老师”——他这样定义自己。

上一篇新闻

童书出版格局生变,这里有必须要了解的新行情

下一篇新闻

寒假旅游来一本!孤独星球童书圣诞大礼,买它买它买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