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琢:高台明镜映幸福 台子蝶变满目新
这里不仅有“祁家土司”墓地、明长城等历史遗迹,还有连片设施农业基地、龙头山景区文化等现代化发展痕迹,更有青海省第四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渊源,是一片有深度内涵的美丽土地。同时,这里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以王新春、吉国朝、刘生清、刘应慧等为代表的文学才子;改革开放后,厚重的乡土文化再次造就了王海燕、张翔、刘才、刘新才等一批文化名人。这里就是距离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西北部8公里的台子乡。
据说,“台子”曾称“巴颜台子”,“巴颜”为土语,意为“富裕、富饶、美丽”之意,而“台子”顾名思义为“台地”之意。进入新时代,台子人秉承耕读传家精神,坚守乡贤人文情怀,在各自领城孜孜以求,让“七彩土乡”富有诗情画意,让“巴颜台子”拥有了更为厚重的人文底色。
土司文化 历久弥新
在台子乡,同时存在着关于东祁土司、西祁土司墓地以及属地的故事传说,这在河湟地区算是较为少见的。
河湟豪族东祁土司始祖朵尔只什结,据传元朝时以文官治世,归附明清后,因边陲战事频仍,以“忠勇进顺、文治武功”处事立家,家族中涌现了朵儿只什结、祁秉忠(祁家延西的原型)、祁伯豸、祁仲豸等一批战功显赫的英雄人物。在清代的河湟地区,担任流官职位最高、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数祁伯豸、祁仲豸兄弟,二人双双官至总兵,居正二品,是青海最著名的土司之一。
据史料记载,东祁土司有三处主要墓地,其中台子乡恰卡村“祁家坟湾”是重要的一处。据考证,东祁土司祁国屏(十二世)、祁仲豸(十三世)直至祁费玉(十九世)的墓都在台子乡恰卡村。据《互助县土人调查记》载:“金华副总兵祁仲豸(十三世)墓在县东北十里汤(塘)巴堡阿士记,有碑。”“塘巴堡,在县城西北附近,属第一区联合、进化乡,旧为东祁土司辖民。初移土(民)共13户,即塘巴大户、长寿大户、崖头户、永安户、新庄户、小寺户、布隆户、小庄户、二乡堡户、铁岭户、公他户(今白崖村)、大菜子户、药木(沟)户是也。”
传唱至今的《祁家延西》长篇史诗,所描述的英雄人物是东祁土司祁秉忠的英雄事迹。其间祁家土司抑恶扬善、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土族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
在台子乡多士代村与下台一村交界的土地上,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祁土司始祖贡哥星吉墓。
据墓志铭载,贡哥星吉为西祁土司始祖,蒙古族,洪武元年归明,授西宁卫副千户职,授世袭。在任二十余年,奉调征战十余次,为地方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洪武三十一年六月,蒙古残部变乱,奉调平息,以身殉国。其子于永乐四年袭父职,赐姓为祁。之后,子孙传袭至1931年土司制废止。其土司传承历袭17世、任19职、历时561年。
现今,多士代村387户人家有97%是土族,其中土族祁姓占70%以上,据祁姓家族知情者介绍,多士代原是西祁土司辖地,所属子民被赐祁姓沿用至今。
一个民族需要英雄立世传承,祁家土司是土族的英雄,也是台子这片美丽土地孕育出的不朽传奇。
御敌于外 遗迹长城
在一个战事频繁、武器落后、信息闭塞的时代,利用要塞咽喉修筑工事是抵御外族入侵、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青海境内的多处长城遗迹,大多都修建于明朝时期。青海明代长城,是以明西宁卫长城(史称西宁卫边墙)为主体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事,互助县明代长城是西宁卫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修建长城时在用料上靠“就地取材”,地形上依“因地制宜”,并遵守“因边山险、因河为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西宁兵备道副使周安、王继芳偕守备薛卿在今南门峡至柏木峡段修筑边墙。边墙有土墙、石墙、山险墙等类型,同时还建有辅助设施敌台、烽火台、闇门、峡榨、关城及堡寨、驻军等,形成综合性防御体系。
在台子乡哇麻村东北山岭上有一处叫“黄草墩”的地方,此地又叫“黑墩山”“锁云山”“上多古松(为古畜牧处)”,是南门峡边墙工事山险墙主要集中地。它主要警示燕麦川红岭儿峡、却藏滩岔巴峡及林川水洞峡的敌情,地理位置十分突出。后随着防御效果的检验及报警联防的需要,在“黄草墩”周围又修建了辐射传警的烽火台,如河东后山墩、格隆村墩、峡门墩等。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4年),增置兴屯堡(台子新城)与祁家土兵(塘巴堡、多士代)一起是互助境内四处“峡榨”之一北石峡榨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们沿着新城村委办公室向西北300米处,山腰间可见断续500米长似城墙的土墙。据当地老人讲,那就是明代修筑的兴屯堡山城。四五十年前,村里孩童还会爬到墙上去玩耍,墙体顶端宽至少在一米以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古长城完成了他们“守一方土地安宁、护万千百姓平安”的历史使命,在和平年代里成为了被瞻仰的历史。而台子与南门峡守望共同构成互助县北大门的历史渊源,将会一直被铭记。
红色记忆 岁月峥嵘
1950年10月,原隶属于塘巴乡的大菜子沟村成立了党支部,这是继双树乡双树村党支部、上寨乡党支部、威远镇大寺路村党支部之后的青海省第四个农村党支部。
菜子沟村位于台子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上台村7公里,距互助县城5公里,属半浅半脑山地区,全村共有10社418户人家,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60%。
菜子沟村历史上的两个十年、两次创业,光彩照人。
1966年,邓盛仓任菜子沟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造林、养殖、改造低产田等,拉开了菜子沟第一次创业的序幕,仿照大寨铁姑娘队,大菜子沟大队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铁姑娘队,平均年龄仅16岁。她们走出“绣房”迈向“田野”,在国家困难时期以一种新生力量引领社会的潮流。也因此,该事迹1966年被刊载在《十月》杂志,并在1967年大菜子沟大队改名为“大寨沟大队”,以彰显“农业学大寨”中的突出成绩。
如今菜子沟村平整的梯田、葱绿的树荫,无不诠释着那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期间,是菜子沟“农业学大寨”的十年,也是菜子沟村第一次创业的时间。1998年至2008年,童守珠担任了菜子沟村党支部书记。童守珠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了这十年的奋斗历程,经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出版了《耕耘与守望——童守珠工作笔记》一书,成为了互助县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用心去读,我们不难发现,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发展生产、以德治村,是每一位有志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缩影,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2001年,时任县委书记王太学为菜子沟提“二次创业,振兴菜子沟”牌匾,鼓励全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让菜子沟人民群众生活再上新的台阶。
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绿一直是菜子沟党组织的信念。在菜子沟村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人工林。
1973年,菜子沟村成立了林场,属全县首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今年87岁的邓生善老人讲起自己曾与童守珠一起造林的往事仍心潮澎湃。他于1998年被童守珠聘请到“菜子沟林场”担任场长职务,1999年从东和山城调了4万云杉苗子开始,正式拉开了全村植树造林序幕。
菜子沟村是典型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地形。1998年,童守珠提出“人均植树300株”的口号深入人心。2008年,实现目标至今,菜子沟村七沟八梁一面坡青山长绿、沟沟有树,村落古朴自然。
2008年3月,菜子沟村被青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全省绿化模范村”荣誉。荣誉的获得离不开辛劳的付出,也是对那个年代淳朴的菜子沟人民心有所向的美好见证。
如今,据粗略估算,菜子沟全村除道路、村舍、耕地外,林地覆盖率现已达到了34%,县域内遥遥领先。
蔬菜之乡 与日俱新
台子是互助的蔬菜之乡,也是互助最早建成的最大蔬菜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萌芽。
1959年、1963年、1965年、1972年,台子乡下台一村农民杨友苍创制成功小麦良种“台子30号、39号、40号、41号”多次获得省县科技奖项,其中“台子30号”在互助县种植了20多年,1967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之后杨友苍被邀请去了北京科技大学,与时任国家领导人合影,1986年被吸收为中国农学会会员。“台子30号、40号、41号”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推广,为互助小麦品种改良、小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领导的下台子青年育种试验小组,当时被树立为农民掌握和研究农业科技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台子洋芋、蒜苗等成为互助县城居民最喜爱的农产品。
2002年至2007年间,下台一村率先尝试了“沼气、温室、住房、猪圈”“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全村190栋温室大棚率先种上了反季蔬菜,并以新型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发家致富走在了全县前列。随之,临近的塘巴村、下台二村、上台村群众也顺势建起了温室大棚,开始了设施农业种植。
截至目前,全乡共有温室大棚1118栋,其中标准化温室大棚700栋。主要种植草莓、青椒、西红柿、油菜等蔬菜,其中草莓种植占比13% ,注册商标品牌“土乡虹”草莓在省内享有盛誉。2021年11月份,下台二村“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1.5万株高原无公害嫁接辣椒幼苗进行种植,属全县首家。
近年来,台子乡把特色蔬菜种植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着重点。
现今,台子乡立足互助县“菜篮子”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台子特色蔬菜品牌。目前,全乡蔬菜种植呈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储藏、产业化营销的态势,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台子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21年8月20日,全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在互助县召开。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才让太,中共海东市委常委、互助县委书记强建海,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国栋等省市县领导到台子乡绿鲜佳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供港高原蔬菜种植基地现场观摩,为全乡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给予极大鼓励和信心。
目前,全乡蔬菜连片种植4100多亩,年生产娃娃菜、长白葱、辣椒、苦菊、生菜等各类蔬菜2500余吨,带动种植专业户600余户,实现总收入达6050余万元。其中依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种植的苦菊、罗马生菜、罗文生菜在深圳打包后出口新加坡,产销市场十分广阔。
全乡有合作社3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1家,县级示范社7家,拥有注册蔬菜商标的合作社共2家12个。其中互助县绿鲜佳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互助县台子乡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均为国家级示范社有专门的商标。
各合作社以不同的定位优势带动全乡农民在养殖业、种植业方面引领发展。其中绿鲜佳农业合作社实施3000平方米的露地蔬菜烘干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部分蔬菜菜叶剪弃浪费、难以长期保存等现象,进一步补齐了台子蔬菜产业发展链条,增加群众收益。这些深加工烘干蔬菜主要运往江苏等地,带动合作社实现增收40余万元,带动3000多家农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2021年,塘巴村筹措资金4532万元建设蔬菜保鲜库项目,蔬菜保鲜库库区占地600平方米,能够容纳300多吨果蔬,投入运营后将有效解决全乡蔬菜长期保鲜存储难题。
至此,台子乡蔬菜“产、储、销”一体化建设即将全面完成。
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台子各专业合作社本着为社会尽责、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原则,利用行业资源优势生产存储群众急需蔬菜,成为保障互助县城威远城镇居民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旅游带动 乡村振兴
在中央及各级扶持资金的带动下,台子乡19个村集体经济都实现了破零。在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上,各村都想办法、出实招。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或建设榨油坊、农家院、超市、投资购置商铺等,走实体经济之路,或组团融资地方企业,以不同的方式思路,朝着相同的目标奋斗着。
以台子乡哇麻村旅游业发展为主导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成为台子乡村集体发展路子的领航者。哇麻村旅游经济,已经走出了村庄、县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5年之前,哇麻村还是一个有路但难行走、有风景但鲜有人愿去的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海拔高、收成少。
2015年10月20日,在省委组织部派驻工作队“第一书记”马锁安的带领下,第一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序幕。此后,哇麻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道路翻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6个,投入资金1266.73万元;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争取投资各类资金近11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龙头山景区发展初见成效;电暖炕项目、外墙保温改造、外立面粉刷、“地下污水排放管网建设”“河湟特色美丽村庄基础建设工程”、持续实施天然气入户等一揽子民生工程项目正在逐步落地生根。
如今哇麻的美,来自于尚未想象出它的神秘就已经驱车来到了大山深处、高山峰顶;来自于沿途千亩牡丹盛开时的雍容华贵;来自于龙头山、梵音洞等13个古色古香的传说故事;来自于登高远眺威远古城能尽收眼底;还来自于一碗农家饭能吃出远离城市喧嚣嚣的从容。
哇麻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2019年8月17日,台子·哇麻首届徒步旅游节成功举办 ,“莲花福地·徒步胜境·灵秀哇麻”乡村旅游品牌第一次推介给了省市县众多登山爱好者、旅游爱好者。
哇麻村的群众从此也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致富门路:脑上人搞起了家门口的产业,实现了在家就能创业。
哇麻村的旅游业发展不仅是台子乡村集体经济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其他更多的村打开村集体发展思路、大胆创新实现增收提供了模板与可能。
人文、古典、灵秀、富饶、美丽……都可以是台子的代名词,台子未来可期,我们翘首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