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文/赵寒 罗钰鸣

名人简介:

陈国钢,著名国画家,1936年生于湖南湘潭,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入室关门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终身名誉主席,北京书画艺术函授学院理事长,世界艺术大学永远校长,世界艺术精品博物馆荣誉馆长等,日本、新加坡等国多家书画机构理事和特邀画师。其名录被辑入《世界名人录》等几十部辞典,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作品流传世界各地。

傅世禄女士,著名国画家,陈国钢夫人,1936年生于河北石家庄,字号世錄,齐白石入室女弟子之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北京书画艺术函授学院教授、副院长等。擅长写意花鸟,尤以牡丹、寿桃、牵牛花等见长,融百家精华,聚天地灵气。

两位画家同庚(同年出生)、同行(同道中人)、同门(同门弟子),对齐门画理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二人结为夫妻,六十多年相伴相守,成为书画界的佳话。为弘扬光大齐派绘画艺术,两人著有《陈国钢傅世禄中国画作品集》等,创办了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和《齐白石艺术报》,编导发行《齐白石艺术国画技法》教学录像片四集,与香港合作编辑出版《当代翰墨大观》大型书画册等。

世上是不缺大师的,各行各业不同时代均有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以中国酒业为例,从明初宜宾烤酒名师陈三,到民国时设计五粮液商标并改进《陈氏秘方》的邓子均,再到建国后首创白酒勾兑体系的范玉平、当代酿酒大师刘友金等,我们总能看到历代名家大师所留下的灿若星河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矛盾的是,这个世界又是缺大师的。将时间拉长为一个或几个时代,我们大多只能通过美轮美奂的作品,跟大师们隔空对话,去仰望、膜拜或学习。

艺术和生命的辩证,是否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找到平衡?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的一楼宴会厅门口的画廊,端正地悬挂着三幅齐白石大师的真迹,另一侧还陈列着李苦禅、胡絜青(老舍夫人,编者注)、陈国钢、傅世禄、齐良迟、齐秉声等齐门弟子的真迹。齐门画艺,从不同的时空款款聚集到了这一方天地,打破了时间的隔阂,使艺术生命得到了延续。

画廊紧邻其主人陈国钢傅世禄夫妇的工作室——“齐白石弟子画廊”。《中国书画金石家大词典》称:“白石老人后人在其作品上曾题‘喜世兄国钢先生画虾得余先祖白石老人之笔法与神韵’,足见其艺术造诣之高,是不同凡响的。”在这方不大的工作室里,无论是一只虾,一朵牡丹,还是一颗寿桃,都充分彰显出齐门画风的鲜活神韵。

这条画廊,又是一条从过去通往现在的时光与艺术隧道。办函授、连同门、开画展、创协会……通过陈国钢傅世禄夫妇60多年殚精竭虑的耕耘和付出,齐门画艺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艺术生命也完成了延续。

70多年前,齐白石老人赠给陈国钢“砚田斋”墨宝,寄托着对这位关门小弟子能继承衣钵“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的厚望。如今,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不仅传承了齐门遗世独立的衣钵,更通过砚田画情传齐门,让齐门画艺不断发扬光大。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时空交错在这一方小小画室之中,聆听陈国钢傅世禄夫妇的个中艰辛和故事,一幅宏大的泼墨写意擘画,向我们徐徐展开……

泼墨:杏子坞里的陈齐良缘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幅画,起笔之处一定是他的故乡。

1864年1月1日,元旦佳节,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杏子坞里一片祥和喜庆。但是在村头的陈家屋堂和村尾的星斗塘老屋里,两家人却有些紧张,因为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伴随着阵阵啼哭声传出,两家人喜上眉头,于是同一个村的陈齐两户人家,各自同时增添一名男娃娃。

星斗塘老屋出生的婴孩,叫齐纯芝,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白石,“白石”之名源于当地的地名“白石铺”。陈家屋堂出生的这个孩子,正是陈国钢的老爷爷陈斯文。

陈家与齐家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缘份,每当讲到陈齐两家的渊缘时,陈国钢老先生准会主动打开话匣子。

作为一个大家族,陈家有个大院子,常吸引村里的孩子们来此嬉戏,幼年齐白石当然也不例外。陈家屋堂后面,当年放牛的那片山坡,当年一起玩闹、一起放牛的那个伙伴,这些,都是齐白石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那些岁月静好的日子里,小孩子们在田野里、山林间“痞着痞着”就长大了。转眼到了发蒙上学的年龄,但是齐白石却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家里条件困难,连上学要穿的鞋子都拿不出来。”回忆起那段往事,陈国钢至今依然刻骨铭心。

只念了半年书,齐白石便被迫辍学了。辍学后的齐白石做了两件事情,因为要生存,必须学一门手艺,最初他和陈国钢的爷爷一起拜当地郎中师傅学习医术。在懵懂少年的齐白石看来,济世救人是世间最好的职业。

齐白石是纯真的,他的眼睛里看到的似乎永远是世间的美好,他希望学医来帮助乡亲们摆脱病痛之苦。但在一次出诊时,一个病人在齐白石离开不久后撒手人寰。顿时,一种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的巨大挫败感向齐白石袭来,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悲痛。

但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齐白石形成了关怀生命的敏感,而这恰恰是艺术家们葆有长青艺术生命的内在因素之一。

随后,齐白石做出了他人生另一次重要抉择——弃医从艺。

其间,齐白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雕花木匠,通过雕花形式展示出大自然中的美好。也正是从雕花开始,齐白石的艺术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齐家与陈家的联系好像就此断了,但谁也没想到,两家却又通过婚姻的方式重新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学艺期间,齐白石迎来了人生又一大事——成亲。那时候,齐白石的父母早早就为他说了一门亲事,对象就是陈家屋堂的陈春君。齐白石12岁的时候,便与陈春君成亲,这个女人任劳任怨,养鸡喂猪,料理家务。后来齐白石改行习画,陈春君同样全力支持。

而陈春君,正是陈家的姑奶奶。

在陈春君及其家族的帮扶下,齐白石渡过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困难岁月。但天妒红尘,1940年陈春君不幸病故。齐白石悲痛欲绝,在发妻灵前自撰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言及此处,陈国钢老先生也满是遗憾。

齐白石和陈春君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两小无猜的友情,却没有跌入“指腹为婚”的悲剧里,最终修筑成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对齐白石而言,家乡,就是他的原点。

工笔:热血少年的奇幻北漂

1953年3月的一天早上,一个年轻人行走在北京的寒风中。他充满朝气,无惧严寒,对于未知的期待使得他加快了脚步,一番跋涉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在眼前的跨车胡同里,他捏了捏手中的介绍信,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爷爷的“师兄”、邻里乡亲口中的“大人物”,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这个年轻人就是陈国钢。他刚刚从中南兵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北京,爷爷让他到京后,拜访“师兄”代为照顾。一面是踌躇满志,一面是满心好奇,但那时候的陈国钢并不知道,这一访,将成为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

陈国钢整理了一下衣服,敲了敲门,一阵奇怪的、有些刺耳的声音从门内传来:“谁啊?我们这不随便见客人的。如果没有和主人预约,烦请回吧。”虽然有些纳闷(后来才知道,这个看门人名叫尹春如,是清朝太监),但陈国钢还是朗声答道:“我是来自白石铺杏子坞的陈国钢,我爷爷陈守正让我来拜访此间的主人齐白石爷爷。”一阵安静后,门内传来阵阵脚步声,门开了。

“细伢子,快来快来,讲讲杏子坞,讲讲陈家屋堂,讲讲你爷爷和你咯!”一个白发苍苍、美髯飘飘的老人,操着一口纯正的湘潭话,热情地迎接了陈国钢。听到熟悉的乡音,陈国钢霎时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春寒料峭的北国,两个湖南人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便拉起了家常。

回忆慢慢拉开。

1936年2月4日,陈国钢生于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陈家屋堂。他从小便聪明伶俐,小学毕业后,因为红色的基因,他进入了中南兵工学校。少年壮志凌云,一进学校才发现,自己是这个学校最小的学员。年龄虽小,可他劲头却不小。

陈国钢向齐白石爷爷讲述起自己在兵工学校流血负伤后仍跑完出操的一段经历。在他身上的执拗中,齐白石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看到了湘人的质朴、刚毅与执著。

在即将告别时,齐白石突然问陈国钢:“跟我耍,要得不啰?”奇妙的是,陈国钢并不知道眼前这个老人有多厉害,仅仅是觉得这个老爷子挺有意思,活像一个“老小孩”,能过来陪陪他也很好。

“好呀!”陈国钢爽快地答应了。

率真之人,真的不需要套路。于是,一次既不知道师父有多厉害,也没有明确收徒的拜师礼,就在这两位年龄相差70多岁的一老一小两“北漂”身上奇妙地发生了。这般随性的仪式,似乎也只能在齐白石、陈国钢之类率真的人身上出现。

渲染:齐门里的金玉良缘

与这位“老小孩”师父相处非常有趣,在京城举目无亲的陈国钢决定以后常到这里来耍。每次到了师父家里,陈国钢总会找各种事情来做。帮着打扫卫生、晾晒衣服、研磨抻纸,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久了,陈国钢发现,有一位身型婉约、年龄与自己相仿的漂亮女孩子,也是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到齐白石爷爷家学画画。

这个女孩子,就是后来成为他夫人,并与他相濡以沫至今,共传齐门画艺的傅世禄。

与陈国钢这一“乡野稚童”不同,傅世禄可称得上是家学渊源。傅世禄的母亲十分擅长绣花,能绣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图画。从小受到美学熏陶,奠定了傅世禄对艺术的理解。1954年,傅世禄来到北京上学,她能文能武的哥哥傅铨是北平和平解放时第一批入城的解放军骑兵队队长,曾与齐白石有过一段交往,见妹妹如此钟情艺术,便介绍她到齐白石门下学画画,以培养她的业余爱好。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齐家相遇了。没有介绍,没有交流,一个抻纸,一个研磨,这也是师父最欣赏的中国传统绘画场景。随着师父的一笔一划,爱情的擘画也悄悄渲染开来。

那期间,只要师父准备画画,陈国钢、傅世禄两人便不约而同地跑过来,帮忙铺纸、研墨,做个安静、勤快的“书童”。但两人却有种天然的默契,自动分工,一切工作无不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毕竟都是年轻人,时间久了,陈国钢、傅世禄也渐渐地交谈起来。一来二去才发现,二人对对艺术的理解竟然惊人的相似。

话匣子就像丘比特的箭,慢慢地在二人之间打开。

后来,北京刚刚修建好人民大会堂,需要当时机关里的进步年轻人前往做清扫等后勤工作。由于陈国钢、傅世禄都是单位里的进步青年,分别被派去执行这项工作。

他俩都很惊奇这次在人民大会堂的见面,一问方知,原来二人竟然都在二机部系统工作,陈国钢是设计院的文书,傅世禄在办公厅秘书处工作……

相逢不相识,这个典故成为日后陈国钢傅世禄夫妇经常聊起的笑谈。

工作之中,他们发现彼此身上好像都有种说不出的魅力在吸引着对方——两人同庚、同门,关键是有着共同的意趣品味。世间难得是知音,于是他们约定了今后要一路同行。

往后的60多年,二人常常合作,作画、题字、写文章、开讲座,恩爱之情羡煞旁人,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他们也不曾放弃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这是从齐门走出的一对金玉良缘。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攒聚:得道授业聚齐门

或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齐白石老人是一幅白发苍苍、美髯飘飘、目光有神、深情坚毅的艺术大师形象,但是在陈国钢傅世禄二人眼中,师父更像一个“睿智的儿童”。

在齐白石看来,学艺术尤其是画画最需要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陈国钢一有空就到师父家里学画画。有一次,他因工作较忙没去,等他下次去的时候,一进门,就见师父优哉游哉地躺在躺椅上,也不正眼看他。

陈国钢恭敬地说:“爷爷,我来了。”哪知齐白石打着哼哼,斜眼瞄了他一眼,疑惑地说道:“你贵姓啦……”陈国钢赶紧认错,跑去铺纸研墨。

齐白石慢慢起身,举笔蘸墨,一幅红花墨叶在纸上晕开。于是,又可以看到他捋着花白的胡须,连连对身边这位“不认识的小娃子”点头。齐老的“孩子气”,可见一斑。

陈国钢特别深情地说起一段往事,就是他亲眼见证党和政府对“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时,白石老人要在跨车胡同分别接待来访的德国总理奥托·格罗提渥和印尼总统苏哈托。敬爱的周总理觉得这个四合院接待如此重要的外宾有点寒酸,就派人在雨儿胡同找到一座原清朝的王府进行了修缮,让白石老人在那里作画、接待外宾。

但在那住了几个月后,白石老人感觉不大自在。其子良迟、良己便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主席让老人搬回跨车胡同。毛主席阅后,在信上批示:“请总理办,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离开家人太不方便……”(此信原件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编者注)总理接到此信后,当天下午就赶到雨儿胡同,用自己的专车将白石老人接回跨车胡同。下车后,总理在白石老人右边搀扶着一起走进客厅,然后唠起了家常。兴头上,总理忽然发现旁边一直站着的陈国钢,关心地问,“这个小同志是哪一位啊?”于是,白石老人向总理报告了陈国钢的革命家庭和工作单位。总理连连点头说“好,好,好”,并交代今后要好好培养这位革命后代、进步青年。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在白石老人家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却又充实。在齐门,陈国钢傅世禄不仅获得了白石老人的悉心指导和调教,还在与白石老人弟子们的切磋交流中不断提升。包括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梅兰芳、胡絜青、新凤霞、郭秀仪、钟灵、卢光照等师兄师姐们,都对这对小师弟师妹无不倾囊相授、关爱有加。可以说,陈国钢傅世禄不仅亲眼目睹了师父晚年时期许多画作的创作过程,更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悉心点拨,白石老人的画艺以及对绘画的哲思,深刻地影响了他俩的一生。

白石老人常讲:“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师法自然,在古人的思想上创新,是白石老人对弟子们的殷切期盼。

一次,大师兄李苦禅问白石老人:“师父,我是不是可以创新一下您的虾的画法?”白石老人笑了笑说:“完全可以。只要你能找到更好的技法,随便你画。”得到师父的肯定后,李苦禅废寝忘食地开始了虾画的创新,但画来画去,始终无法画出师父虾画的精气神。

白石老人说:“画中静气最难在骨法,骨法显露则不静,笔意躁动则不静,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喧闹态。自有一种融合闲逸之趣,浮动于丘壑间,非可以躁心从事也。人但知墨中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齐白石的虾何以独迈超群?陈国钢和众师兄研究多年发现,白石老人画虾,是在虾身的第一节开始弓身,而现实中的大虾,一般是在三四节后开始弓身。于是,他们师兄弟们商议,创新白石老人的技法,在画虾时,在三四节后弓身,以获得更真实和动感的大虾图。

陈国钢还发现,师父的虾,都是头向左,身体向右,这跟师父画虾时的运笔有关。人们很难画出头向右的大虾,怎么办?

于是,与齐良迟、齐秉声等师兄们反复琢磨与研究,但始终不得其法。偶然一次机会,陈国钢发现,如果从宣纸背后以寻常技法作画,以镜像观察,正面不就获得了头向右的大虾了吗?

于是,在众弟子的努力下,齐白石的大虾,不仅得到了继承,更在写实、运动、求真等方面得到了发扬光大。

没骨:伉俪齐心耀齐门

徜徉陈国钢傅世禄夫妇的工作室,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四四方方的工作室百十平米并不大,但四面墙上挂满的国画题材却包罗万象。其中一幅《饮酒图》,是陈国钢的作品,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经典酒壶和五粮液酒杯相映成趣。从在湘中长大、早早就成为“北漂”的陈国钢身上,大家不难看出被湖南山水与北京文化浸染出来的灵气,这种灵气应用在绘画作品当中的时候,更给人一种绝妙人生的感悟。虽然他不胜酒力,却能将酒的神韵及其率真豁达的性格流露于笔端,给人看上去极具美的享受。

大国之酿,大匠之道。出于对师父的崇拜以及对齐门画艺的传承和弘扬,陈国钢的很多画作都题有白石老人的诗句,比如《醉虾图》题的是“虾盘坐上乡邻酒,醉倒忘忧五百年。”《醉蟹图》题的是“有蟹不瘦,有酒盈厄,君若不饮,黄花过时。”真可谓翰墨书香蕴酒诗,虾蟹有灵传师情。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而在另一幅傅世禄先生的画上,两朵着生于花序梗顶,且花色鲜艳美丽的牵牛花向阳盛开,娴静、闲趣之美跃然纸上,该画配以陈国钢先生遒劲有力的题字,整个画面更加平衡、协调。“不要小瞧一朵普通的牵牛花,由于它是一种蔓性缠绕草本花卉,所以在画牵牛花时,必须注意表现错综缠绕的花蔓。”傅世禄先生随手从工作室文创产品陈列柜里拿起她绘制的一把牵牛花团扇,然后十分幽默地补充道:“傅婆之意不在花,在乎花枝与花蔓之间也。”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小小的画室,就像一壶浓香的五粮液,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特别是画室中悬挂的那幅由陈国钢先生创作的《牧牛图》。牧童怡然自得的神态,老牛踏实勤恳的形态,活灵活现。落款则是陈国钢手书:国伢子在阿芝放牛的山坡上也曾放过牛。让人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跟白石老人千丝万缕的故事中。

1953年3月11日,白石画屋,陈国钢与往常一样,研墨抻纸。白石老人问:“国钢伢子,你在家放过牛吗?”“放过喽,听我爷爷讲,您老人家小时候在杏子坞山坡上放过牛,所以我最喜欢到您放过牛的地方去放牛,还在星斗塘里摸过虾呢。”老人特别高兴,哼着“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当即题《砚田斋》墨宝赠予陈国钢,并题数十字和钤印“吾幼挂书牛角”。看着眼前的国伢子,白石老人稍一思量,又在落款处题写了5个意味深长的字:“二十年后用”。

齐白石的画在当时已是稀罕之物,可以想见,当时白石老人面对年少的陈国钢,怀着的是何等的思乡情浓以及殷切期望啊。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与世长辞。惊悉噩耗的陈国钢大悲,一是悲师父离去,二是悲自己因为军事要务远在新疆沙漠腹地,无法参加师父的葬礼。

回京后,陈国钢傅世禄夫妇商量,师父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和技艺却要传承下去。

于是,两人冒着文革时期的政治风险,决定开办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和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他们找到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迟商议,良迟一听立马答应下来,并且召集所有齐门弟子,群策群力。也得益于齐白石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力,学校和研究会在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备案批准之后很快办了起来。陈国钢傅世禄分别出任常务副院长、副会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那时候两人都还有公职在身,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便继续研究会里的工作。就这样,两人渐渐地将齐白石这面艺术的旗帜又一次树了起来,这面旗帜,不仅飘扬在中国的上空,还飘扬到了世界各地。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那时候函授学院特别吃香,是很多人学习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国内外齐门弟子队伍也愈加壮大,其中也不乏新生代画家。

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以及齐门弟子的合力推动下,齐门文化和精神,已经在全世界开枝散叶。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世人感谢白石老人为世界留下了众多非凡的艺术作品,我们更应该感谢师父的谆谆教诲。”陈国钢说,自己每每作画时,只有尽心尽力地去做,才能对得起恩师白石老人。

如今,虽然陈国钢傅世禄夫妇都已过杖朝之年,但他们在传承齐门画艺之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止。办函授、连同门、开画展、创协会,这对羡煞旁人的“三同”夫妇,相互扶持,终究不负师父所托,实现了砚田画情传齐门的夙愿。

齐白石因白石铺而得名,白石铺因齐白石而名扬天下。在陈国钢这位关门小弟子这里,齐白石获得了自己对家乡思念的慰藉,也成就了一桩世纪姻缘,并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和发扬。某种程度上讲,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国钢傅世禄夫妇近70年的相濡以沫。

砚田画情传齐门 ——齐白石弟子陈国钢傅世禄夫妇专访


有幸于2008年前后服务过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后来成为陈国钢傅世禄夫妇忘年交的宏昆慈善基金会原秘书长罗立,有感于陈国钢傅世禄夫妇的“三同”故事和二老在传承齐白石的工匠精神、艺术精神方面的努力与付出,以及他们近70年来举案齐眉、联袂创作的恩爱之情,遂作《“三同”入定一幅画》诗一首:

志学之年仗慧钢,师从白石启新航。

月明半夜青虾静,鸡叫三更黛墨香。

牛角挂书牛未歇,砚头题字砚无疆。

三同入定一幅画,并蒂莲灯照远方。

其实,人生的一切,无不被浓缩、定格在一幅画里:你所经历的苦难也好,欢喜也罢,既可以成为画中最不显眼的底色,也能肆意地占据画的全部,而画笔就在你手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画室虽小,却容天纳地。齐门画艺在小小画室里得到了传承和弘扬。白石老人的故事,也在这红花墨叶中慢慢晕开,娓娓道于后人。

思绪从眼前陈国钢傅世禄夫妇合作的《牧牛图》中穿越而入,依稀看到一位白须垂髫的老者,身边站着一对红巾墨衣的金童玉女。鹤发与红颜一起牧牛捉虾,笑声从白石铺的山坡,一路向北悠扬到北京的跨车胡同,一直悠扬到无尽的天穹……


名人金句:

1.白石老人作画的态度:半成儿女半风云。

2.白石老人作画的精髓:似与不似,我行我道。

3.白石老人作画的境界:观天地之造化,富万物于胸中,腕底有鬼神。

4.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5.世人感谢白石老人为世界留下了众多非凡的艺术作品,我们更应该感谢师父的谆谆教诲。

6.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要力求神形俱现,以神为上。

7.“砚田斋”就是一种信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齐白石的工匠精神和艺术精神传承下去。

8.酒与书画共生,不在每个会书画的人都能喝善饮,而在酒文化对书画作品创作的推助作用。

上一篇新闻

舌尖上的吃货

下一篇新闻

亲测|舌尖上的成都,本地人带你一路逛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