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记忆:状元楼勤记菜馆
无锡餐饮业中除聚丰园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历史悠久,算得上百年老店外,原创建于北塘莲蓉桥北堍湾巷(胜利街七号)的状元楼勤记菜馆,也是有名的百年历史老店状元楼菜馆的前身为长春阁茶(面饭)馆,开创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最早的老板叫林阿四。林阿四在当时的社会上颇有势力。长春阁的经营模式,与著名作家老舍笔底下的那家“茶馆”相仿,除卖早茶外,还兼营早面和书场(评弹),如两家因琐事发生争执约定在长春阁茶馆商谈(即所谓吃讲茶),由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出面调停,最终参与的人都吃一碗面解决,其过程与“茶馆”中所描述的完全一样。林阿四不善经营,数年后即将长春阁盘给胞兄林勤轩,自己另图发展。
林勤轩,号荣高,外号“鼻烟”。出生在无锡北乡八士桥。离乡背井,先在露华弄口的最宜楼当学徒。最宜楼与拱北楼隔护城河、北大街遥遥相对,同是三间门面、三造进深、三层楼。后来进后竹场巷舅父开的朱福兴面饭店做伙计。他为人勤俭能干,很有事业心。1919年春他从弟弟林阿四手中接管长春阁茶馆以后,筹集资金,将两间带楼的门面装修一下,把店中的台子扩展到13张,除早面外,还增添了大笼小包大肉馒头,每年六月吃雷斋素的人多,他机灵地改为净素,以青菜、豆沙、百果为馅心的素馒头应市,故而生意越发兴隆。经营上除原来的茶客外,更吸引了一些行业来长春阁作为商谈业务的茶会常客,同时还附设日夜两场苏州评弹的书场,夜间设盆汤供客人洗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十一月无锡沦陷,原来长春阁的店面被日寇烧毁。民国27年(1938),林勤轩同陆贵山、陈某集资共4500元,合大米643石左右,在原地重造新楼,并从房东范某那里增租地块,把原来的两间门面,扩建为三开间楼房。为迎合顾客讨吉利的心态,将原来的长春阁茶馆改名状元楼菜馆,在楼下正厅柜台上请书法家唐驼题写黑底金字招牌“状元楼”三字,颇为气派。店门中央悬挂宫灯和“眉寿偕老”横匾,配上“和合二仙”。楼下除卖早点外,正厅比较宽敞,上下放24张台子。并附设两间厢房,可承接结婚喜庆办喜筵。楼上专设筵席包厢。并请名厨倪庭鹤(小大)为把作、高琴香红案掌勺,其他名厨还有夏金寿、王寿生、陈阿盘、王全福。堂口接待由王阿荣负责。王阿荣是堂倌中有名的响堂,报帐、报菜嗓音清脆,和“拱北楼”堂倌活狲头阿荣是无锡堂倌中的“二绝”。
由于“状元楼”的店名取得好,有些人家为儿孙办“满月”、“周岁”,为讨一个吉利的口彩,都乐于在状元楼办喜筵接待宾客。“状元楼”地处北塘沿河、北大街附近,这是北塘区的两条商业繁荣大街,糖栈、山北地货行,绸布店、百货店万商云集,状元楼因此食客盈门,生意兴隆。
抗战胜利后陆贵山、陈某退股,改由林勤轩独资经营(资金30件纱)。1946年12月22日改名为“状元楼勤记菜馆”。这时林勤轩次子林耀明已成长,随父从业,精明能干,并逐步掌管店务。林耀明在菜肴上与倪、高二位名厨精心提高。状元楼的红烧划水、老烧鱼在无锡餐饮业中以火候、味美、肥嫩独步一时。高琴香的油爆虾首创不放酱油,全靠盐、糖调味。蝴蝶鳝参更是一绝。此菜色味俱佳,色泽酱红,蝴蝶骨酥烂,胶质粘口,鱔肉又软又松又香,海参又肥又嫩又补,卤汁浓稠,倪庭鹤的龙风腿、炒圈子同样独树一帜。因此当时有人题辞赞美云:“水陆交通莲蓉桥,万商云集状元楼”,成为无锡十大名菜馆之一。据说有一新加坡客商在状元楼品尝锡帮名菜老烧鱼、四喜面筋、肉酿生麩(三菜谐音“余”、“喜”、“富”),拍手叫绝。凑巧,此人经商赚了大钱,于是到处宣传吃了状元楼名菜后,给他带来好运。为此有人赞誉状元楼:“莲蓉桥水陆交通贯南北,状元楼菜肴闻名东南亚。”1978年有位美籍华侨归国观光,到无锡北门大桥下湾巷里来寻状元楼菜馆,意欲饱尝梦寐已久的口味,遗憾的是店已拆迁,未能如愿。
肉酿生麩
林勤轩还参与多种经营,除状元楼菜馆外,又开设了勤兴烟纸店和勤益人力车行林勤轩生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林南生从医,擅长外科,二儿林耀明从业菜馆,三子林耀清从小酷爱运动,足球是其专长,司职前锋,是解放初期国内劲旅上海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后留任静安区体育场为副场长,专心培养足球人才。国内著名足球教练徐根宝是他的得意高足,足球名将范志毅、祁宏、吴承瑛等也是林耀清的再传弟子。林耀清的儿子林志桦,子承父业,足球踢得好九十年代也是上海足球队的主力队员,退役后出任上海女子足球队的主教练。由他带队后,成绩卓著,已八次取得全国女足联赛的冠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