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35年的手工洋芋粑,好香,看见泡菜蘸水时,我流出了口水
贵阳,是一座对洋芋包容度很高的城市,不管是被称作“抹灰点心”的炭烧洋芋,还是街头随处可见的炸洋芋坨坨,都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不过,提到用洋芋做成的美食,怎么能够少了洋芋粑的鼎鼎大名?
在忠烈路有家开了35年小吃店,洋芋是主打产品,其中以特色洋芋粑味道最为人称道。
立冬不久的一个清晨,潘奶奶和往常一样6点左右就起了床,她不是去黔灵山锻炼,而是在姊妹的帮助下,将沾满泥土的洋芋清洗干净后,放到火上蒸熟,再用木棍将灿黄的洋芋舂成泥状待用。
作为“老俩口特色洋芋粑”的老板,35年来,这样熟悉的场景,一直重复着。俗话称,酒香不怕巷子深。“老俩口特色洋芋粑”并不是临街门面,而是在省府路、省府北街附近的一条深巷里……进入忠烈街,才能寻到这家店。
五年前做的招牌
潘奶奶说,自己今年60多岁了,丈夫王爷爷80多岁。35年前,夫妻二人为了糊口,在忠烈路上摆起一个小摊,专门卖炸洋芋坨坨。“最开始我是看到路上有人卖灰面粑粑,就想到洋芋也可以做成粑粑。”潘奶奶说,正是那一次的启发,她与王爷爷都决定把洋芋做成饼状,再用油炸来卖给食客。“我做洋芋粑的时候,贵阳街头还比较少有。”潘奶奶笑着说。
在忠烈路摆摊10 年后,夫妻两人终于把一个临街摊位搬进门面。原来,王爷爷身体好的时候,早上就起来帮着舂洋芋,潘奶奶就负责炸洋芋粑,泡泡菜,两人配合默契。“他虽然耳朵不好,但是很吃得苦,每次帮我舂完洋芋都满头大汗。”潘奶奶说,以前和丈夫虽然很辛苦,但是两人的心朝着一个方向,她就觉得苦不算什么。
前两年王爷爷因突发脑梗,无法从事剧烈活动,于是只好请来亲戚给潘奶奶打下手。虽然爷爷不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但在采访当天,他还是坐在门面里的床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默默望着潘奶奶,陪伴奶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其实,“老俩口特色洋芋粑”的菜单很简单,总共就只有洋芋粑、怪噜洋芋、魔芋豆腐、臭豆腐以及王中王火腿肠5种。
而主打的这块传统洋芋粑,用纯猪油将土豆饼慢煎至两面金黄,搭配着葱花和盐的香……还是儿时熟悉的味道。
搭配奶奶自制的泡菜、调制的甜酱以及香而不辣的烧烤辣椒。一口下去,脆脆的壳与软软的洋芋泥以及调味料混在一起,层次丰富。
自制的泡菜
甜酱、沾水、辣椒面
不仅如此,因为手工的缘故,不时还能吃到没有舂烂的洋芋丁。有的食客可能觉得,它的出现破坏了口感,而一些食客却也不在意。“毕竟手工舂制和机器碾制没有可比性。”当天买洋芋粑的李星霖说。
“现在年纪大了,每天就做两三百个,要做不动了。”潘奶奶说,洋芋粑每天都是定量供应,卖完就收摊,所以有时候顾客来晚了,就吃不到了。她回忆在这间小店发生的故事时说,有的食客,在出国前一天,还特地到这里打包20个洋芋粑,要带去新加坡炸来吃。“洋芋粑就是一种简单而美妙的食物,且老少皆宜。”食客万晴说。
在采访中,潘奶奶也谈到她想“退休”,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店铺只要一关门,就经常有人来拍她家的卷闸门,或者打电话问她,多久能吃到洋芋粑。于是,奶奶最终还是打消了“退休”的念头。
“能做多久做多久吧,儿女都有工作,而且这个活路也累,年轻人不一定能坚持。”潘奶奶说,她现在准备找接班人,如果能找到愿意学习、不怕吃苦的徒弟,也算了她一桩心事。
一转眼,时间到了下午5点,学生开始陆续放学,原本就不宽敞的小巷开始热闹起来。在冬日暖阳的映射下,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的笑脸天真烂漫,大家你争我抢地嬉戏在小巷里。“奶奶,给我一个洋芋粑!”此时所见之景,让记者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馋样。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王爷爷陪着潘奶奶一起慢慢变老,这是他对奶奶的深沉告白,而“老俩口特色洋芋粑”则默默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慢慢长大……
店名:老俩口特色洋芋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