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中外厨师共同为湖北小龙虾点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摄)

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抓好重点农业产业链,要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

迈向农业产业强省,要改变过去那种以量取胜的陈旧做法,重在提升价值链。为此,我省的做法是用科技赋能,以品牌增值,用特色吸睛,提高农产品产业链附加值。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9月3日,房县门古寺镇叶家河食用菌基地,菇农正在为烘干黑油菇作准备。目前,该县袋料耳菇达5000万袋,椴木黑木耳10万架,耳菇年均实现产值7亿元,带动6万多农民增收致富。 (视界网 张启龙 摄)

品质论英雄 科技赋能提高“附加值”

近几年,我国猕猴桃普遍过剩。

同处买方市场,进口的猕猴桃却一个卖到十元,而大路货一块钱一个仍无人问津。

湖北有精品猕猴桃吗?连续几届中国农交会上,都有人询问。

今年9月初,咸宁市赤壁猕猴桃种植科创基地,树上的“先沃”猕猴桃硕果累累。

“早就卖光了,有信心与新西兰猕猴桃一较高下。”赤壁神山兴农科技公司总经理胡超一脸自豪。近期,该公司收到农业农村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保护期限为20年。

湖北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之一。一直以来,由于新品种开发不够,鄂桃一度沦为“大路货”的代名词。

现在,科技赋能,一个新品种让局面改变。

易储存、产量高、味道好,“先沃”打破了高端猕猴桃被新西兰品种垄断的局面。今年7月5日,神山兴农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为国内第一家猕猴桃上市公司。

湖北的大米、双低油菜、茶叶、小龙虾、淡水鱼等产品产量全国领先,但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

壮大产业链,必须让科技赋能“荆楚味”,为农业品价值镀金。

今年,《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颁布以来,政府当“红娘”,牵线校企合作,着力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优质稻米产业链多次邀请张启发院士与产业链专班、企业家座谈,加强产学研合作;省卫健委积极推动良种选育和生态种植,湖北中医药大学刘大会教授团队培育的蕲艾新品种和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公司的半夏新品种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推广种植。邓秀新等专家帮助宜昌柑橘产业链不断选育新品种,形成“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早红、冬有纽荷尔”的品种结构,全国独家。

唯楚有才。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农业科研优势明显,仅省以上科研机构有68家,涉农两院院士11人,农业科技人员达5000多名。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湖北人奋起直追----

潜江人从小龙虾中提炼出虾壳素,成功繁育出高档优质稻“虾稻1号”。将柑橘吃干榨尽,宜昌土老憨成功开发出橘子醋。黄石生猪屠宰企业湖北联海,利用猪内脏做生物制药的原料。

……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做原料”到“做附加值”,“科技”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质提升的决定性力量。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说, 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聚焦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用科技赋能,走“精品路线”,向更高层级发掘市场空间与机遇。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9月22日,在赤壁市官塘驿镇御屏山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神山兴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今年9个基地生产优质猕猴桃约800万斤,全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一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但唐静 摄)

特色唱大戏 减少大路货 追求“绿新特”

初秋,走进孝感市农作物品种试验基地,稻穗弯腰,丰收在望。186个优质品种,宛如一场水稻“擂台赛”,有高产优质稻、特色香稻、粳稻、糯稻和虾稻等品种。

人优我特,有差异才能赢得竞争。

围绕“新”“特”,我省科学谋划——

稻米产业链。围绕虾稻、再生稻、富硒稻等特色品类,引进、筛选优质特色适宜品种,国宝桥米、潜江虾稻、洪湖再生稻、孝感香稻、应城糯稻等特色“鄂米”在全国大米市场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小龙虾产业链。省财政厅与农业事业中心合力,调整大养虾为养大虾战略,重点抓“七钱虾工程”和“稻-虾-土憨巴”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引导农民减小养殖密度、科学投喂,提高大规格小龙虾产出比例,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力争每亩增收1000元。

优质菜籽油产业链。过去加工短板使优质双低油菜籽只能贱卖,油菜产业大而不强,“做西服的料子做了围裙。”如今,调整方向,主攻高油酸油菜,有望重塑湖北油菜产业新优势。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村一品“遍地开花”。全省“一村一品”村镇现超1600个。其中专业村超过1500个、专业镇超过100个。张港花椰菜(天门市张港镇)、老柳河龟鳖(京山县永兴镇老柳河村)、荆楚天心眼葡萄(公安县埠河镇天心眼村)、三湖黄桃(江陵县三湖管理区新建大队)……一批小宗类、多样化的乡土特色产业顺势崛起。

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硕果累累”。47个粮食主产县市划定为全省水稻生产优势区,35个油菜生产重点县市纳入双低优势油菜保护区建设,三峡柑橘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环武汉城郊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板块逐步形成。成功创建28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5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原来“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优势,逐渐转变为“多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品”的区域化、产业化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称,全省将进一步调优结构、调好品种、调绿模式,按照“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的思路,让荆楚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卖得远。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枝江市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图为游客在枝江市东方花谷园区花海中观赏游玩。(视界网 王家满 摄)

品牌化崛起 过去卖产品 如今“创牌子”

“酒好也怕巷子深”,优质农产品亦如此。

谈及品牌的力量,没有人比秭归人感触更深。

秭归是全国柑橘最佳适宜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脐橙,1995年获评“中国脐橙之乡”。曾经,虽然产量上去了,由于名气不大,品牌不响,一度出现橘丰伤农的景象。

痛定思痛,2006年,当地注册“秭归脐橙”公用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运营。到2016年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一举扭转了杂而不亮、各自为阵的情形。

得益于秭归脐橙公用品牌的背书,加上企业自有品牌的良好服务,秭归脐橙线上线下销售火爆。该县现有5.9万多农户从事柑橘产业,种植面积约35万亩,产量超60万吨,实现鲜果销售收入3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不仅是秭归脐橙,过去,我省不少优良农产品都在给他人做“原料”,如今自创品牌闯天下。按照坚持“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从车间到市场,从省内到省外,从种植到“吆喝”,一场“品牌战”全面打响。

全省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省级核心大品牌——

集中相关力量,打造潜江龙虾、蕲艾两大省级核心大品牌,争取经过几年努力,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水产品和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放大“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艾都”两大金字招牌的作用,提升潜江、蕲春两个城市和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挖掘特色品牌——

稻米产业链重点培育京山桥米、孝感香稻、潜江虾稻等品牌;柑橘产业链重点培育宜昌蜜桔、秭归脐橙等品牌;中药产业链重点培育罗田茯苓、英山苍术、房县虎杖等品牌……力争通过地方特色品牌打造,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优的荆楚农产品。

加强“两品一标”农产品建设,培育地理标志品牌——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两品一标”。截至2020年底,我省“两品一标”的企业达到1255家,产品2494个,与2015年比,分别增长37.9%和34.7%,在全国处于前列;地理标志产品180个,品牌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除武汉农业博览会、汉江流域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我省还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中国农交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同时,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在国内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介。

让荆楚味道更加香甜

专家点评

构建卖产品、卖品牌、卖平台的新格局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 沈祥成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转为产业链的竞争。抢抓机遇,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卖产品、卖品牌、卖平台的新格局,让农民在产品增值中得到实惠,是湖北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

卖产品就是以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按照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化发展要求,围绕单品种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消费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品包与服务包,并对外输出。

卖品牌就是以好品质为基础,占据产品与服务高质量信誉高地,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对外输出。

卖平台就是按照工业互联网理念,基于构建单品种全产业链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研发并搭建单品种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云平台并对外输出。

要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构建创新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人才培育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汪彤 通讯员 郭会兵

上一篇新闻

真的没有好药材吗?

下一篇新闻

【名家医案】吴良村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治疗胃积(脾虚湿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