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外国人也来闹元宵 穿汉服、赏民乐、学撕牛、做兔点心……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2月27日报道:“牛是撕出来的,不是剪出来的!”中国新加坡商会(上海)副会长高贵南看到海派撕纸体验活动的成果后惊叹。今天下午,正在举办元宵系列传统民俗活动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迎来一群特别的观众,有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也有海归的华裔,不少人更是携全家参与活动。
2月26日至27日全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张灯结彩,年画展、猜灯谜、海派撕纸、学做小白兔中式面点、海派滑稽戏、民族乐及昆曲赏析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轮番登场,吸引了市民朋友们前来“闹”元宵。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过完元宵节,春节才算结束。而对于元宵节,印度尼西亚驻沪领事馆领事Wandi Adriano和中国新加坡商会(上海)副会长高贵南并不陌生。Wandi Adriano告诉记者:“在印尼,亲朋好友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聚在一起吃饭。”高贵南说:“新加坡也过元宵节,有类似吃年糕的习俗。”
伴随着爵士风格的唢呐曲《Suona Swing》、DUDUK(亚美尼亚管)演绎的北非风格乐曲《Morocco》,现场外国友人跟着一起拍手打起节拍,小朋友们上台跳起舞来。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胡晨韵、张佳伟、沈岑麟,和现代音乐制作人贺雨佳一起,用中英双语给外国友人分享传统中国民族乐器的经典代表名作《步步高》《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以及它们在新时代的创意发展。
“以手代刀,以撕代剪”,撕出十种站、立、跑、斗等不同牛的姿态,贴粘在中国传统的外方内圆宣卡纸上,犹如月中之牛。外国友人对海派撕纸非遗传承人华兴富的技艺惊叹不已。作品上再题上一句新年祝福语,盖上“大吉”,“民间撕纸”红色印章,呈现浓浓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韵味。Wandi Adriano在华兴富的指导下撕出了一头牛,写下“金牛大吉”四个字,与老师一起合影留念。他觉得撕纸很有趣,也明白做事要有耐心、细心。
左为印度尼西亚驻沪领事馆领事Wandi Adriano,右为海派撕纸非遗传承人华兴富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有成千上万的外籍人士在上海安家。他们毫不掩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通过外籍人士中心(TEC)报名参加活动。外籍人士中心外联总监袁艺介绍,“这些人生活工作在上海,我们希望组织这些活动,让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
来自荷兰、身穿着墨绿色汉服萧丽诗夫妇正在体验小白兔面点制作
人群中,身穿着墨绿色汉服的朱嘉青、萧丽诗夫妇尤为显眼。来自荷兰的萧丽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过节的饮食、习俗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穿传统服饰过传统节日。”朱嘉青介绍起太太的服饰:“我们今天穿的是明代的服饰,这是云肩、长袄,下面是马面裙。”
深受大家欢迎的市民艺术夜校也推出元宵手工课程——小白兔面点制作,在月圆之日做一只月亮中的“小玉兔”,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裸心集团首席品牌官Sharon Tsui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制作小白兔面点。她表示,“我们是一个国际家庭,平时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亲眼看、亲耳听肯定更直观。比如民乐以现代方式演绎就十分特别,小朋友们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乐器’。”
“很高兴迎来了第一批外籍人士的专场年俗活动,我们的物业、防疫、演出、导览等各项服务都做好了双语服务的准备。”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希望借此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人群覆盖面,以后也会组织更多面向外籍人士的文化艺术体验项目,让市群艺馆成为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的‘家’。”
作者:包永婷
来源: 东方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