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资考镜”:民国外交官钱文选的九万里环球游记
秦斯棠
清宣统二年(1910)末,自国内启程的钱文选风尘仆仆抵达伦敦。作为新上任的英国留学生监督处监督,次日一早,他便到清政府驻英大使馆拜谒钦差大使李伯行。从李伯行大使那里,他得知前面几任监督都是不满一年就主动辞职,即将接手的工作是块“烫手山芋”。
不过钱文选既来之则安之,在驻英留学生监督处一干就是三年,任上经历了民国鼎革的历史巨变。任期结束回国时,他又顺路考察了美国、日本等国,因为“美为民主之邦,日为比邻之国,其学术政治,尤应借资考镜”。民国二年(1913),钱文选调任驻美旧金山领事,重游美国,直到民国四年(1915)回国履新盐务官员。
钱文选归国后著有《环球日记》一书,自序言:“回忆余赴英时,由东而西。返国时,则由西而东,已环游地球一周,计程九万里……行踪所至,遇事必书,但频年东西奔走,而断编残简,遗失殆尽,幸距游历之日不远,尚能记忆大略,然已百不得一矣。若再迟数年,恐并此而不能得,故乘暇日,笔之于册,付诸手民,藉留雪泥之鸿爪。”
晚清以来,为了追求国家富强,林则徐、魏源等士大夫最早“开眼看世界”,继而一大批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陆续走出国门,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学习和工作。著名编辑钟叔河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策划过一套在知识界影响深远的“走向世界丛书”,所收书目就是那些晚清士人出国考察后留下的日记和笔记。当年钟叔河先生遴选书目的时间下限定为1911年之前,钱文选的《环球日记》出版于民国九年(1920),未在“走向世界丛书”选目之列。
“走向世界丛书”原拟推出100种,但在成功推出35种后因故搁浅,直到2017年续编后65种才得以全面出版,跨越37年编辑整理的“走向世界丛书”百种书目终于出齐
《环球日记》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黎元洪、陈荣昌题签书名,由云龙、袁嘉谷作序,是钱文选依据出国旅行期间见闻记录整理而成,涉及学校教育、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旅行指南等话题,从中亦可窥见清末民初一般上层精英的见识与思考。因今人知者甚少,故不揣浅陋,概述其要。
《环球日记》书影
督学英伦解难题
钱文选,字士青,同治十三年(1874)生于安徽广德,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随即步入仕途。1910年11月8日,钱文选从上海出发,乘船前往伦敦赴任驻英留学生监督,一路途经香港、新加坡、槟榔屿(马来西亚)、科伦坡(斯里兰卡)、亚丁(也门)、塞得港(埃及)、马赛(法国)等港口城市,在马赛换乘火车直达巴黎后,再次乘船渡过英国海峡,于12月10日抵达终点站伦敦。
钱文选像
清末民初,留学生监督的职责是帮助政府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对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帮助和引导。钱文选上任后,很快与前任监督进行了工作交接,发现主要难题在于监督处要为留学生代缴学费,却没有资金支持。
官费留学生的学费本应由各省自行筹,但实际情况却是长期拖延,导致监督处只得向银行借款支付,“设各部各省学费按期而至,事尚不难,万一不至,则无米之炊,颇难着手”。钱文选走马上任不到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央各部及各省的官费留学生学费发放更加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留学生也毫不体谅监督处的困难:“刻下各省学费往往不能按期汇寄,此间学生至期必须领费,如迟一日不到,则函电交催,迫于星火,不谅办事人之苦衷,反出恶言以相加,甚至偶因学费不至,与监督处大闹。”遇到素质差的学生更是火上浇油:“学生中尤有不近人情者,除发学费外,尚有向监督处支借者,不借则彼措种种之言词,或托疾病,或架言购参考书,动以监督处不调护学生为失职,借则又不欲速还。”
面对棘手情况,钱文选一手整理文件,一手连续通电各省要求迅速汇款。鉴于监督处的尴尬处境,钱文选继而请求学部裁撤这一机构:“各省以为有监督处,必事事代为设法,决不致使学生等受困,往往不甚措意,即有款时,亦延不汇寄。今学部竟以监督一人负此重责,不啻置之危境。”1913年4月,民国政府终于将驻欧各国留学生监督处一并裁撤。
除学费问题之外,钱文选还发现留学生人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各省为了节省教育经费,留学生人数出缺后也不继续增派。他认为这种做法极不明智:“国家待人才而理,今不在他种不急之务而节省之,竟惜培植人才之费,而在此区区教育费中求节俭,实非治国之道。当此五洲互辟,万国梯航,习人之长,补我之短,欲求竞争,必先学识,今人才不日求加多,反愈趋愈少,出缺不补,决非所宜。”
钱文选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是因为他认为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富强:“东西各国虽富强不一其道,然大本大源,端在教育。国民而有教育,无事不可以振兴,反是则国无以自立。盖人才出于教育,政治之隆污,全视人才之多寡。万流朝宗,必归于此,有国者当三致意焉。”
他山之石可攻玉
督学事宜之外,钱文选在《环球日记》中还详细记录了沿途考察的心得体会,“以冀取全球之长,补我国之短”,充分反映出清末民初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借资考镜”的时代气氛。
从上海启程后,钱文选第一站即到香港。香港华侨众多,晚清以来引领风气之先,如剪辫子最早就盛行于此。钱文选在香港听到一个笑话:当时全中国号称有四万万人,假设一半为女,一半为男,按照一人五毫钱计算,男人剪下的辫子加起来就值一万万元,所以中国人应该把剪下的辫子统统卖给外国,将没用的废物换成有用的金钱。钱文选评价这个笑话虽是诙谐之谈,却也不无道理。
清朝末年,国人的辫子已经成为落后愚昧的象征,饱受西方人歧视,钱文选自然不能留辫出洋。出国前,钱文选把辫子剪掉,准备等到英国后再换西装,因他认为西方人对华服没有太多反感:“西人每以中服较便于西服,惟不以发辫为然也,如无发辫,而着中服,西人甚以为是。”后来钱文选乘船经过苏伊士运河检查时,就有外国人把华人脑后的辫子叫做“猪尾巴”:“同人有未去发辫者,童子皆呼为豕尾,即成人亦如之,改装非弃旧喜新,实时势所趋,不得已也。”
在日本,钱文选用五天时间接连参观考察了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最后在京都岚山泡了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温泉。为了在回国途中游览长城,钱文选没从日本直达上海或天津,而是从日本绕道朝鲜半岛,再从丹东进入中国境内,最后抵达山海关。彼时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钱文选在车上触景生情:“高丽山明水秀,土壤肥美,惜农事不讲,商业未兴,人民相习懒惰,衣食不充,一种苦况,忧形于色,亡国惨痛,能不寒心。”
山海关长城的雄美壮阔令钱文选啧啧称奇,他登高望远,迸发怀古幽情,心想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劳民伤财,却能抵御匈奴南下,也算有功于历史。有趣的是,他还向当地人询问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地人告诉他确有其事,并带他去看所谓“遗址”,不过一两个小土丘而已。此时,距离“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等人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还有15年的时间,不知钱文选后来是否有机会读到。
归国之后,钱文选从乘坐的火车上即刻感受到中外交通的差距——国内火车的厕所设在车厢之外,旅客要上厕所,就得到车厢之外方便,这时火车如果在行进途中晃动,人就很有可能摔掉下去,十分危险。钱文选旅居国外多年,本来刚回祖国的心情大好,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现诸多地方都不如外国,又逐渐忧虑起来:
“余周游全球,不觉其苦,及至本国,见车中招待之欠缺,检查之烦扰,关役之留难,伕役之讹索,种种不方便之事,发现于目前,令人不能忍受。余常云愿行外国万里,不愿行内地一步,可以深味余言也。”
有比较才有进步的动力。钱文选用夸张之语表达了他对国内交通的失望之情,并提到近年来很多外国人来华旅行,对交通状况多有讥讽,他希望中国政府下决心扫除文明积弊,不给外国人留下话柄,同时又能够造福同胞。
风俗人情拾异趣
钱文选九万里《环球日记》中不仅有文明比较的进化论视角,还客观记录了不少所至各国的风俗人情、特色物产,这些都让他大开眼界、增广见闻。
譬如,在新加坡,观察到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和穿衣习惯:“土人多住矮屋,而有一种特别风俗,男子皆不着长衣,妇女不着内裤,而以红巾围之。虽大家闺秀亦然。”以及马来人与印度人体形外貌的差异:“马来人尚黑,以黑油染身,久之似铁,皆以为美,负物不以背而以首,多以红布缚头。初以为印度人,细观实不然,印人高大,马来人矮小,印度人黑而红,马来人黑而黄,印度人发短,马来人发长,此其区别也。”
在槟榔屿,第一次见到了肉桂树:“见一肉桂树,印度人取鲜肉桂示余等,食之甘美异常。此一树闻值数百金,若在中国内地,可值数千金,枝叶皆香。其次各种异树奇葩,为余生平所未见者,指不胜屈。南洋地处热带,植物之繁盛,于此可以徵之矣。”
在科伦坡,“见街道污秽不堪,土人如鹿豕然,男女皆黑如漆,妇女耳鼻颈中,多戴金器”,钱文选感到虽同为英属殖民地,科伦坡的城市面貌要落后于香港、新加坡许多,可能是因为后两地有较多华人的缘故,华人比当地土著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更容易经营发展。
在塞得港,见埃及街头环境亦不整洁,“砖头木屑,随处皆是,草叶菜根,散诸遍地”,空气中弥漫着污秽的气味,让人不得不用手遮掩口鼻。眼见此景,钱文选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观埃及形形色色,无不与我国内地乡市相同,路隔数万里,地处两大洲,何其不谋而合,中国古国也,埃及亦古国也……中国虽不能比诸欧美,然近年来亦事事改良,不似埃及之泥古耳。余等在街市各处见乞丐不绝于途,此种劣等民族,不能自立,宜其为人属国。外侮之侵,虽云由人,实亦由己耳。”还有当地用猪皮袋盛水的习俗颇为好笑:“土人取水不用水桶,而以猪皮缝成一袋,俨然猪形,以水盛入,负之而归。妇女之首,多蒙一巾,鼻间穿短黄铜柱形饰品一枝。向导人云,已嫁者多如此,未嫁者无之。”
钱文选在船上经常和船员聊天,有一次谈及已经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仍在开凿的巴拿马运河,有船员认为巴拿马运河不一定能够成功通航,原因有三,一是巨款筹集困难,二是人工成本昂贵,三是工程开凿难度大。钱文选不同意这位船员的意见,他认为英、美两国人做事方式不同:“英人多持稳健主义,每拟一事,必责有成功而后为之,但天下必思当为与不当为而决定,又何必事事责有成功。余思美人素抱进取主义,必有以竟其成。”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成功通航,创造工程奇迹
西方人尊重女权的现实也引起了钱文选的注意,他认为女性争取地位提升的关键还是要接受教育:“西妇在船中,或阅诗书,或习女红,终日不辍,皆举止大方,谈吐风雅。不过西俗尊重女权,与我相反,然彼女子皆有学识道德。使我国女学大兴,女子亦皆有学识,当不至再如今日之贱视矣。考人类进化之理,无学识者常服役于有学识者。使皆学识平等,决无尊卑之分,天演公例,优胜劣败,盖此理也。”
中美友谊存史迹
1913年4月9日,钱文选抵达纽约,先游览了位于哈德逊河畔的格兰特将军纪念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格兰特将军为北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是林肯总统的得力干将,并于1868年当选为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到访中国时,曾与晚清重臣李鸿章交好。后来李鸿章1896年访问美国,格兰特将军已经去世十年,李鸿章就在格兰特纪念堂后的空地上植树纪念,刻石为碑。
钱文选有感于李鸿章与格兰特的生死情谊,进而想到中美两国的现实交往:“美由南北调和后,国势日强。中国由南北调和后,民国始固。各国未承认中国,而美国拟首先为之,追古论今,知中美感情之厚,有由来矣。”另外,钱文选还观察到,纽约遍布华人开设的李鸿章杂碎(李鸿章在美时发明的一道菜)餐馆,美国人对李鸿章杂碎的喜爱,表明李鸿章在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
风靡美国的李鸿章杂碎(Chop Suey)餐馆
参观过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教育部之后,钱文选了解到美国教育经费都是各州自筹,没有中央统一管理,纯由地方自治,很多富商也愿意把个人遗产捐献出来充当教育经费,但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每因地方经费难筹,以致教育不能发达,且当事者又视教育为缓图,如中央不握全权,以督催资助之,则教育更难望发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令钱文选流连忘返,他见到很多来自前清大内的古董文物,这些奇珍异宝在国内都没有机会看到,因而充满担忧:“中国若不早立博物馆,以保存原有之古物,恐百数年后,尽为他国所有也。”
一战前,美国以民主著称的政治制度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钱文选在《环球日记》中也花大篇幅详细记录了美国宪法规定的总统选举制度,“余于美国宪法,平日亦稍有研究,而此次赴美,尤加意查询”。
参观过白宫和币制局之后,钱文选还购买了一册“学者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著作《美国宪制政府》(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这本书出版于1908年,是威尔逊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系列演讲的结集,涵盖与宪制相关的八个主题,包括宪制的定义、美国宪制的历史演进、总统部门、众议院、参议院、联邦法院、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政党政治等。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宪制政府》,宦盛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离开纽约,钱文选又赴芝加哥考察芝加哥大学,然后在国家大道(State Street)感受到资本主义的消费热情,眼前人流熙攘、摩肩接踵,却生发出属于“冬烘先生”的观感:“今日各国大都会、大市镇,几成一女子世界,货品亦投好于女子者为多。中国商业未发达,固为憾事。而欧美诸国成此女子世界,以致生计日高,耗费日巨,当亦为计学家所宜研究者也。”
告别芝加哥,钱文选乘火车前往美国西部。在旧金山,钱文选游览了金门公园(Golden Gate Park),认为纽约、芝加哥“过于繁盛”,旧金山则以“幽雅”见长,最后就近游览了仍在建造中的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场。
1915年开幕的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中国馆
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办的盛大庆典,计划于1915年2月20日开展,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9个半月。那时,钱文选不会想到自己在两年后会被推荐为赛会国际审查委员,并在评比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帮助中国茶叶在国际上赢得殊荣。
博览会结束后,钱文选的环球旅行生涯戛然而止,此后他回国任职盐务稽核所所长达18年,辗转云南、河北、浙江、湖北、福建各地。抗战爆发后,隐居上海,自编出版了《士青全集》。1949年后,被推举为政协会议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7年病故,享年84岁。
参考文献
钱镇国:《草木青青 芳馨悠悠——记钱文选先生》,载《广德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