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0日 星期一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编者按】今天,作家舞笛先生又为我们提供了他关于客家文化的采风作品,应该说这是一篇关联着人文、历史、地理、语言、社会与民族风情等诸方面的知识性散文,用比较活泼的笔调,较为全面、客观、系统地解读了这个中华特殊群体——自秦汉起所形成的“客家人”之来龙去脉、精神风貌与累累硕果。所谓客家人,相对于当地土著民群,本身就是客。他们既非少数民族,也已不是真正的汉人,而是经过杂糅优化后类似于“吉普赛”式的极具个性的一支特殊中华民系。但他们不是被当地人请去做客的,而是在中原早期的社会动荡中以并不受当地人欢迎的方式,带有一定强行闯入式的“不速之客”。客家人所携带的优良基因、先进文化、超越当地人的种植、纺织、手工等农耕技能,以超强的生存能力落地生根,进而开新花结新果,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本质,使之将各个时期一切先进文明种子播撒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地区,在相对温和的喧宾夺主演化中,不仅自身得到发展壮大,而且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实现了共同进步。当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发达到新阶段,早期多为被动的不愉快、不和谐就会自然消弥于大道无形之中,共存共生共荣的同化成为主旋律、大趋势、社会发展进步浪潮的主流。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共同维护维持的基础。纵观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史,原始的华族与夏族从斗争走向统一;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由敌对变成融合;中原与东夷、北狄、西羌在劫掠中逐渐同化,最终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知,不打不相合,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这个伟大圣胎诞生所必须承受的阵痛,矗立东方不朽辉煌应该付出的代价!而由早期中原汉民为躲避北方战乱而被迫逃离迁徙向南方少数民族蛮荒之地移民的这些人,也遵从继承了这一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实践并丰富了这一进步脉络,用艰苦卓绝自强不息地进取精神促进、幅射、扩大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扩大影响力,迈上新台阶,跨越新高度,走向新征程进而崛起于世界东方作出了突出贡献,写下了不朽篇章!而舞笛老师结合自己不辞辛苦的考察探访研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读者对客家文化进行了趣味横生、轻松愉悦的介绍。(袁海英)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者参观闽北土楼

在我们的中华民族体系里,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群体,那就是“客家人”。

华夏的“客家人”是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既不算一个单独民族也不是一个纯粹部落,与任何少数民族都不相像,但好像又同所在地诸民族有着近似的民风,其习俗既相似又有区别,同时还保留着汉民族的特质,具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和个性文化特征,严格地说,“客家人”仅仅是一个概念,并非一个单独的“族”。书面上作为一种概念通常称之为“一个特殊的民系”。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客家人虽源于中原大汉民族,其祖根应该是纯正的汉人,但在千年来的演绎繁衍中,由于同新居地长期混居融合,实现了同各地各少数民族杂糅交汇,加之还吸纳了大量的海外优良文化,从而才形成了一个同中原同大汉同所在地民族民风既相同又相异的独立民族文化体系。

这个群体不但国内分布广泛,“族群”庞大,甚至遍布海内外五大洲,在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语音体系——“客家方言”,遂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支别具一格的芳馨无比的且绚丽夺目的阆苑仙葩。

这个群体就是这样神秘诱人,且与任何民族都能融会贯通又特立独行,总之以一言以蔽之:其民风文化别具韵味,不落他套,风格迥异,非常有趣。在此,那就不妨先简略述说一下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客家人”这个神秘而特殊的民系特色吧。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者摄于成都洛带古镇博客楼

闽北客家人的建筑风格

关于客家人,十年前虽略有所闻,但只能说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我最早的直接印象,是十年前那次闽北客家土楼的观光旅游,直到那时我才弄懂了客家人是咋回事,明白了他们为何叫做“客家人”。

原来他们都是我们中原人的后裔,而且尤以河南人居多。呵呵,没成想都是舞笛我的老乡啊!乡里乡亲的,一见面便有“故知”般的亲情感觉和故事。

河南人爱说“中”,好了、好的便说“中”,可以会说“中”,合适就说“中”,和谐也说“中”,美好还是说“中”;中间是“中”,中心更是“中”,中岳、中州、中原、中国、中华,没有不“中”的!最令我惊叹的是,在“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的我国地图上那道从东北到西南“胡焕鏞线”上,将郑州向胡焕鏞线作丁字垂直划线——中州仍然处于该线段中间点位置,你说奇也不奇?这是我阅读胡焕鏞线的一个新发现:胡焕鏞线包含着相当多研究要素:如东西两侧人口分布比例、地质结构、雨水分布、GDP对比、交通设施,还有当今的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设备拥有量比例等等,研究者并未提到过河南省的位置问题,而我则于无意间注意到中州仍然位于这条“奇线”其“中”,这难道仅仅是巧合?俺河南人说“中”其实是表是果,“中”还有深层里更遥远的“里”与“因”——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古代,河南一直是我们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我们的各种方位词汇都是“中”。也就是说:中,从各方面都起着凝聚向心作用。迁徙到四面八方的客家人,并没有忘记自己在中原的根,如今在洛阳的王城公园以及一些重要场所,还有客家人设立的“根在河洛”石碑以及先祖的牌位。司马迁说 “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就是说河南是夏、商、周三代定都的地方,在中国早期发展过程中处于历史舞台的核心地位。中啦,关于“中”意义和意思一两句话说不透,按下暂不多表,在此只说由“中”辐射而来的“客家人”吧!

十年前,那天我们从厦门乘车抵达闽北观赏土楼。据经验,所有的实物实景唯有亲临观瞻,方能真正体味出它的独特与非凡之感。原来,这土楼是客家人独创的伟大建筑艺术,应该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了。土楼有圆形也有方形的,岭南有些地方叫做“围龙屋”,都很形象而有风味。其实,每座土楼就是一处村寨,每座土楼一圈儿作环状屋子,外围实打实的土墙,外墙壁奇厚,墙内隔成一间一间或是一套一套的屋子,门窗一律以指向圆心状朝内开,每座土楼都是三五层,每层都有四五米高,就我参观的两三座围龙屋子都是四层,总高都要有廿十米左右吧。小的土楼能住一二百口人,大的只怕要住上六七百人也未可知,说一座土楼就是一座村寨一点都不过分,楼内所住几乎都是同宗同祖之血亲,或同姓同乡等等沾亲带故之家室,那是由于外部的不安全危机使然,不得已才导致他们紧密凝聚抱成团而想出的自卫自护绝招,也是世道所逼的啊!

对于土楼,我一见之后,立刻来了兴趣,通过读书记忆回思,导游讲解,向住户采访,上网查询,电话咨询朋友,终于弄明白了它的形成原由与实际功用,我也因而多出一个知识点来。

我打内心承认,这种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之又奇,怪而不怪的奇迹,其风格其实用性其设计的科学性和巧妙构成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叹为观止。因为客家人是一支特殊的十分庞大的豪壮的“族群性”血脉民系,用两千多年血泪汗水与欢颜绘制出了一幅长长的别具风韵之绮丽风情的民俗画卷,那土楼是他们高高矗立的外在灵魂标志,那围龙屋更是他们相濡以沫团居的温暖港湾。

中,中,实在是中!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围龙屋

客家人的成因

最早的客家人之先民可追溯到天下行政大统的大秦王朝建立时期,也就是说其先祖始于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时王翦率大军征伐岭南融百越年代,当时楚国基本辖地为从长江流域到海南一带,无敌名将率军打过长江,所向披靡一路横扫到南海,南方诸民族统统臣服。但有远见有智慧的英雄心里明白,占领疆域容易,若想万世一统巩固起来不再被分裂,只怕还是很难保证的。

后来,始皇帝嬴政采纳了王翦的建议,将其所统领几十万兵将大部分留下来了,屯垦戍边且与当地人通婚耕稼,融合同化为一体,既利于统治管理,又利于社会稳定,还对国土民族不被分裂起到了血脉感情连结,尤其是对巩固国防起到了震慑之保证作用。不能不承认这是极高的管理国家高招,是我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

高,高,实在是高!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在后来维护华夏民族团结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些带着北方乡情的军人,后来基本变成了被土著民风习俗同化了的实质性当地人,彼此浑掺,同南方各地人民打成一片,完全融为一体了,应该说这是形成客家人族群性民系的始端。后来到汉朝赵佗南越称王,把北方的人员和文化又一次带到南方边地,这两次移民奠定了客家文化体系的基础,这对后世历朝历代的逃荒避难性百姓向南大量迁徙具有某种暗力性的牵引作用。真正形成客家人族群性文化体系雏形的是晋代晚期——中原地区皆为广袤平原,无险可守,而且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还有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大鼎印玺等至尊宝物及其都城要地,各种豪强政治军事势力无不奔着“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目标而挥麾黩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北方战乱频仍,兵钺恐怖,大量百姓为避战争屠戮,只好背井离乡,成村成族难民携家带口向遥远的南方深山之中逃亡。还有,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遇到大的旱灾之年,往往会呈现赤地千里,四处逃荒,甚至人肉相食的惨烈景象,人们也会被迫携族南逃,群体迁徙。然而到了南方山区,虽然避开了战争的兵刃,但这种流离失所的流民,却常常容易与当地民众因争利益占地盘而形成冲突,不可避免的会被当地势力排挤欺凌,难免被偷被打被抢互殴,甚至发生严重地群体性流血械斗。那么,这些徙动族群就必须想方设法保护自身的安全,为了在有限的占地上使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乡亲都能有效地安置并保证其安全,且不被冲击分割,逐渐经过经验积累,就创造出了土楼这种既高度集中,又带有北方四合院性质的既温暖相顾,又利于防御匪徒侵害骚扰的能囊括千百人,且楼群之间还可相互兼顾的稳固村落式民居建筑群来。

妙,妙,妙,实在是妙!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者参观成都洛带博客土楼

客家人的分布概况

据有关学者不完全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客家人近一亿之多。其分布广东省为最,多达两千一百万人,江西也不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其次是福建、广西、台湾、四川、香港、湖南、浙江、湖北、澳门、贵州皆有相当大数量分布,安徽、江苏、新疆、陕西等全国各省份也有三百多万,另外境外的亚洲国家有不少于三百八十万人,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有百余万人的分布。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移民体系啊!毋容置疑,她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三大古国文明体系都断裂了,唯有中华古国的文明系统顽强地延续至今,且正在坚若磐石地永久传承下去,绝不排除客家人的伟大贡献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支撑作用。

在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演进中,在以保持中原人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当地建筑风格,终于形成了具有特别情调的民居风格,反映出客家人既与岭南风尚融会贯通,又卓尔不群的独立精神风貌。他们这种民居建筑的个性,好像是一种民风的象征和标志,其中所蕴含的风俗习性、人文性格、思想意识、精神取向、语言构成、文化内涵都自成体系,无不彰显着极不一般的个性与魅力。就说他们的客家方言吧,便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所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语言,是中国南方粤、闵、赣、台等省的本地人员构成之一个系列。而且客家是唯一的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杂糅民系之一。客家人有言:“宁卖祖宗屋莫停祖宗话”,便足以说明客家语言不流俗而自成一家的特性,其客家语言体系也是维系客家亲情、客家文化与民系灵魂之神器。在我们大中华版图上,居然以其独特音韵和表意成而为华夏七大方言语系之一,而且分布范围很广,令人为之侧目,为之肃然。

完全可以说,客家人的土楼等建筑风格同客家的人文精神文化,有机的构成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一体性文化遗产”。

好,好,好,实在是好!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客家人,也是我舞笛的乡亲

青少年时期,由于当时的局限,虽然对“客家人”这个词语也略有所闻,但一直很模糊,不知所以然。后来读报刊书籍,逐渐有了比较清晰地的概念,但真正弄懂客家人,还是十年前我去闽北土楼那次旅游观光。

那次从厦门乘大巴车到闽北龙岩的高北参观土楼,一天参观了三座土楼,两座圆型楼,一座方形楼,每座楼里就是一个小城镇。其中一座最大的叫承启楼,大概是土楼最有名的,保存非常完好,风水地理专家说此楼从堪舆学上看是极其考究的,还上过国家邮票图案。导游说得明白:这座楼是高北土楼村的代表,据载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历时三代大约时半个世纪,至清康熙年间才真正竣工,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的谚语即是对该楼的生动描述。

这个承启楼在土楼中是圈数最多、居住人口最多的圆型土楼。在永定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一次婚宴上,两个年轻女子同桌吃饭,都夸耀自己的围龙屋子大。一个女娃说:“我的楼,高四层,屋四圈,里外上下四百间,一天换一间,一年住不完。”另一个女子则说:“我的楼,大又圆,像座城,男女老少六百人,媳妇来三年,梓叔识不全。”双方争执一番后说出了土楼名称,逗得满场哄堂——原来她们都是承启楼里的人,一个是未出阁的女大学生,住东半楼;一个是刚过门的新媳妇儿,住西半楼,彼此还不相识呢。

土楼,客家人的独特杰作。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者参观四川湖广会馆

其实,需要说明一下,我对客家人的概念虽然有一定了解,但直观感受还仅局限于土楼里的“围龙人”而已。平心而论,那么广泛的客家人在闵浙湖广云贵川渝港澳台乃至海外的大量分布,围龙屋里起居的客家人仅仅限于闵浙赣湘粤等局部地区,他们更多地并不住在围龙屋子里,而是像众多各个当地人一样,住在平常的草瓦房里。

因为我知道了土楼里的客家人都是来自北方中原地带,尤以河南人居多,所以觉得格外亲切,内心不由自主便生出浓浓乡情来,总想全方位多视角甚至犄角旮旯里都想看看这独具风情的围龙居所,但每个登楼梯口都有一位老者把守,阻挡游客上楼,说是“这幢楼已经列入危楼,住户又多,游客不能上,如果放开随便上,楼承载不了,有危险,你们只能在下面参观就中。”可我特别想从高处拍张全景照,心里痒痒,就跟把门老汉说好话:“我们大老远的,来一回不容易,就让我上去看一下!中吧?”我又说:“现在就我自己在这儿,没别人,我上去很快就下来,中不中啊?”老汉说:“中,那你掏五块钱再上去吧。”我当即答应:“中,中,中!”

说实在的,我来南方不多,分辨不出他们的客家口音同闵地方言的差异,但老乡终究是老乡,老者听出我是河南口音,稍稍迟疑一下,随即又将我已递过去五块钱币的手给推了回来说:“不要了,中,你上去吧!”他见我惊诧,又补充性地说了句:“你一定是河南人,老乡哩,不要啦!”我心头禁不住涌出一阵激动,我尽管在外工作多年,虽然鬓毛已衰,但乡音无改,平时因为不善说普通话,总难免给人“土气”的印象,内心深处老觉得因此逊人一筹,被低看,如今我终于尝到土话的甜蜜味感了,那是一种不常遇到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觉。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者游览闽北土楼留影

我一层一层的登,一处一处的拍,每一层都要反复来回转几趟,尽量观察仔细点。下得楼来,老汉邀我品茶,这里的铁观音无疑地道无比,我便坐下与老乡拉家常。问他老家是河南省哪里,祖上来这里多久了?他说只知是济源县的,老祖宗来这里有一千七百年之久了,他没回过河南,父亲、爷爷也没回去过,也不知道祖上具体在河南啥位置。我说济源在洛阳那儿的黄河北岸,我屈指简单算了算,应该是晋朝晚期的战乱时代。他七十一岁了,他的身体矮小而单薄,脸庞颧骨突出,两腮凹陷,门牙稀疏而长,瘦骨嶙峋,但精神矍铄,可能世世代代在此生活久远了,长相已经与当地的体型完全同化了。不过据他说话的口音和纯粹的闵赣浙当地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说您这口音应该是客家方言了,他点点头。

茶品三遍,我又特别爱喝茶,就掏钱买了三袋铁观音,毕竟是老乡呢,得表示一下“赞助赞助”的心意,老乡坐在这里也不容易嘛!

从承启楼出来集合用午餐,餐后导游姑娘说她家就在旁边,她是另一座土楼里长大的,她家在不远处开个茶店,问大家愿不愿意到她家品茶?一路熟络了,大家无不表示同意,于是大巴车转过三五道弯,便到她家门口。丫头首先跳下车奔向院子茶棚,高声叫道:“妈——有客人来啦!”一位四十多岁的农家妇女应声从屋里出来,满脸堆笑地招呼我们。

就刚才小导游叫的那声“妈——”我听了心头立刻微微一震,何也?因为那丫头一路上都是用带有南方味道的普通话讲话的,单单这一声无意识的叫“妈——”的音韵,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挂面味儿,这当然只有河南人才能分辨出来。因为普通话叫“妈妈”谁都听得准确无误,南方人叫“妈妈”都有挑舌尖的轻声闽粤味道,唯有河南人的叫“妈”的发音是平声直音腔响亮,还都是叫成单字“妈——”。于是待女掌柜摆好茶杯后,我一边品茶一边问:“大嫂,您老家是哪里?”他说:“俺老家是河南。”“俺”字已经佐证了,唯有河南人说“我们”时会说单字“俺”。我又问您知不知道您祖上何时来福建,家是河南啥地方的?她说她家是明清打仗时避战才迁来的,祖上是许昌、漯河那一带的,好像是什么来着……舞阳县的吧,家里人都没回去过,也弄不清在啥位置。天哪,这不是我老家最直接的同乡吗?虽非“他乡遇故知”,可完全是不知情的相遇,但那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没说的,临走我又买了几百块钱的铁观音,这已经跟我需要不需要茶叶没关系了。老乡不相帮,那还是老乡么,还有乡情在吗?要知道,他们祖上逃荒逃难流离颠沛到这深山老林终于扎下跟来,并且历经几百年磨难把中原的生命基因和根脉传承至今,该有多么不容易啊,这种根亲乡情该有多么珍贵呀!

不过,看他们一家男女的面相,与我们差异不大,不像承启楼里的老汉与我们脸型变异得已相去甚远,可能是流浪到这里时光还不太久远之故吧。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客家人的卓越风采

由于对客家人的特殊兴趣,我几乎着了迷,查阅更多额外相关的资料来填充我的脑袋,了解到更多关于我们中原这支流布于华南的庞大根脉——客家人的风情和历史知识,这样我不但知道了客家人的分布,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客家人的婚丧嫁娶习俗,客家人的居家建筑风格,客家人的语言特征等等概念,还晓得了那些客家人叠叠辈出的政治、军事、文化、商界精英人物——诸如历史上那些响当当地出类拔萃泰斗:钟绍京、张九龄、曾巩、杨时、詹学传、黄庭坚、蔡蒙吉、文天祥、袁崇焕、宋湘、李光地、李火德、李威光、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李秀成、石达开、刘永福、黄遵宪、刘光第……他们的名字令人振聋发聩。近现代鼎鼎大名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孙中山,宋嘉树、丘逢甲、姚雨平、邹鲁、胡汉民、袁文才、李宗仁、陈铭枢、宋庆龄、朱德、叶挺、谢晋元、薛岳、叶剑英、陈宝箴、陈寅恪、郭沫若、陈丕显、胡耀邦、刘亚楼、杨成武、邱会作、李登 辉、吴伯雄、吕秀莲、马英 九、张弼士、何子渊、胡文虎、张国荣、林丹、范文芳、何雯娜、邓丽欣、刘惜君、王心凌,李惠堂......还有外国高端领袖——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李显龙、前苏里南总统陈亚先、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与现任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兰芳共和国创始人罗芳伯、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与泰国首位女总 理英拉·西那瓦、柬埔寨首相洪森、韩国总统卢泰愚、戴燕国王吴元盛 、圭亚那国父钟阿瑟、马来西亚吉隆坡王叶亚来、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加蓬外长让·平、毛里求斯开国功臣朱梅麟等等,等等,如数家珍,不一而足,至于许多国家由客家人产生的大臣、部长级别的政要人物以及著名的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类星级英杰,可以掰开指头一五一十地朝着千、万人上去数。客家人可谓之“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仅看看这有代表性的名单就能惊掉下巴。不信,您上网查查,哪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原来客家人这个民系群类竟然这么了得,简直是中华民族里的“犹 太人”,人家的脑瓜子咋那么发达,才情咋那么高呢?尽管原因我没找到,但不服不中!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客家人世世代代万千雄杰,名士辈出,遍及华夏乃至海外,波涌如潮,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民族的脊梁,对中华乃至世界的崛起和经济文化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推动作用难以估量。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值得各界研究,更值得弘扬。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定义:客家的文化,客家人的顽强和这个民系能够独秀于华夏群峰之巅,是由于中原古老的优良文化基因,逃亡中落地生根所结出的压枝硕果.换言之,客家人作为来自北方的优良品种,在千年不断移栽或曰漂移过程中,经过异地土壤培植中不断“授粉进化”,在他乡土地上结出大量高质量果实。华夏人的生命力有多强,由此可见一斑。

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激情,客家人杰出人物的成长故事,客家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发展史,客家人不灭的灵魂,着实令人感慨万千,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神秘的“香格里拉”!

客家人是景,客家人是谜,客家人是虹,客家人是诗!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三部文学著作,另有《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著作即将面世。

上一篇新闻

庄姓的历史源流

下一篇新闻

紫砂壶的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