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7日 星期二

紫砂壶的文化

最近,我打开电视机收看《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中播到清朝康熙皇帝衣着民服,脚穿布鞋,腰扎围裙,坐在草棚里的泥凳旁,手拿泥料向制陶艺人张师傅学做紫砂壶,帮张师傅搬迁壶胚进窑烧制茶壶的镜头。据记载,现在故宫博物馆收藏了两把宜兴茶壶,外面有珐琅面的装饰,壶底有“康熙御制”的印记。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而盛于明清。明万历后期为宜兴紫砂壶发展时期,很多制陶名艺人打破框框,结合自然现象,创造出形式各样的紫砂壶,有用两朵葵花复合成的“葵花壶”,有把壶嘴和壶把制成树枝状的“海棠树杆壶”。到清康熙时代,宜兴紫砂壶列入贡品,成为皇帝御用器皿。近年来,紫砂茶具更是风糜一时,港、台、日本及东南亚一带掀起一股“紫砂收藏热”,各地的“紫砂迷”川流不息到宜兴鼎蜀镇的大街小巷到处窜,千方百计寻觅紫砂精品。陶艺大师顾景舟的茶壶作品贵如金玉,在台湾每件售价80多万台币。

紫砂特性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常盛不衰,能独步天下,饮誉世界,首先要归功于宜兴有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米黄泥)的总称。这3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制成品时温度稍有交叉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生泥要从200多米深处开采出来。有的为粒状,有的成薄片,要放在地上风化、粉碎、研磨、过筛、兑水捶揉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制壶用的熟泥。熟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艺人手里像面团一样柔软,可以制成任何造型。同时这种泥料质地很特殊,紫砂中含有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团聚性矿物质,烧制成的壶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故盛茶时既不会渗漏又有极强的透气性,同时壶的里外均不施釉,故用紫砂壶泡茶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芳馨,在暑月沏茶过夜不易变馊,在寒冬腊月注入沸水,绝不会因温度急变而涨裂,放在温火上炖烧,无需担心开裂。紫砂壶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这和制壶的泥质有关。

紫砂泥还有一个优良特性,制成的壶经过干燥与焙烧后的收缩率很低,壶口壶盖的径向位移公差小于0.3毫米,约为瓷壶位移公差的一半。壶盖吻缝、口盖直而紧,不仅倒茶时无落盖之忧,而且可以减少混有黄曲霉菌的空气进入壶内,推迟茶汁变馊发霉的时间。现代制壶艺人便能使用多角几何型的口盖,多面调换盖口都能完全吻合,这说明制壶艺人对技术处理上的严格要求和独到之处。

紫砂壶分高、矮壶两类,按茶理论,高型壶口盖必稍敛,宜于沏泡红茶,因红茶在焙制中经过发酵,沏泡的茶水更觉香浓蕴藉;矮型壶口稍敞,宜物绿茶,因绿茶在焙制中未经过发酵,叶绿素没有破坏,沏泡时不宜深焖,故扁型壶泡绿茶,倾出的茶水澄碧新鲜,更显得色、香、味的佳趣。紫砂壶的嘴、攀、脚、盖的,既有本身严谨完整的优美形体,又要与壶身互相扶称成和谐完美的整体,并同时考虑到实用效果。因此制壶时造型重质朴,轮廓周正,线条清晰,比例恰当,壶嘴在倒茶水时要流畅,不能堵塞,急停时嘴尖不能滴水。

集艺一体

紫砂壶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还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于一体,是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品,有着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溧阳县宰陈曼生,擅长书法绘画,酷爱紫砂,竟自弃官到宜兴学做茶壶,把书画雕刻在壶上。被当时称为“曼生壶”,蜚声国内外。清末民初,紫砂书画雕刻家沈才用等艺人,与国民党前辈于右任、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等合作,制成“四方古菱壶”、“汉君壶”。现代名艺人李昌鸿、沈巨华夫妇制作的“竹简茶具”,壶上的汉字是美术工艺师沈汉生取材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图片、文字,雕刻在高型扁长方的壶身的正、背、左、右配上4杯、4碟,看上去造型独特、线条清丽、清雅简朴,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

紫砂工艺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1919年前后,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伦敦、巴黎芝加哥博览会上曾多次获得金质奖章和奖状。解放后紫砂工艺品还赴美国、日本、法国、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展出,有许多陶艺名人制作的紫砂壶被博物馆收藏。因此,吸引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据传现代陶艺大师顾景舟制作的“提壁茶具”被收藏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第一次在新加坡召开的汪辜会谈,大陆汪道函送给辜振甫的精美礼品是一套紫砂圣桃茶具,壶的外形如一只硕大的寿桃,壶把饰以道劲奇拙的桃枝,片片桃叶巧妙地推贴在壶身,并用楷书篆刻上一首诗:“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群山拍手嫌轻薄,滴向人间作酒狂。”此壶有吉祥长寿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紫砂壶的文化

上一篇新闻

舞笛丨寻梦客家人

下一篇新闻

厦门:“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陈慧瑛新书《梅花魂》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列入“课文作家作品系列”近日出版发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