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代餐真健康吗?

在带来饮食潮流的同时,“代餐”也引发了质疑:代餐食品真的像描述的那样健康、有效吗?

文│马宜超 编辑覃柳笛

轻食代餐

为了收获热播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女嘉宾们的同款好身材,网友小冰决定尝试“姐姐们”在社交媒体上推荐过的一款“三日代餐小粉盒”。

这款食品组合可作为3天共9顿的正餐,包含了奶昔、蛋白棒、鸡胸肉、水果果吸等10余种即食食品;每天只需按照预设的菜单,拿出盒中相应的食物,就可以在3分钟内,吃上“断糖、控卡、高饱腹、高蛋白”的一餐。

据悉,虽然300元左右的“小粉盒”售价不菲,上线一周的销售额就接近200万元。代餐食品果真那么“神”吗?

现代食品新“顶流”

“代餐”一词直译自英文“Meal Replacement”,用来指代那些可替代正餐、满足人体营养需求,同时能合理控制热量摄入的食物。

这些食物往往会纳入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并拒绝高脂高糖,主张通过精确的工业化的食材配比,科学地控制能量摄入,从而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在某代餐品牌的天猫旗舰店,一款月销量过万的代餐奶昔在其详情页中提到:1瓶冲泡后约325毫升的奶昔,平均蛋白质含量高达25g,“相当于7个鸡蛋白”,并含有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素;同时,与一顿常见的正餐相比,选择食用代餐奶昔可减少约500千卡的热量摄入,“相当于跑步7公里”。

事实上,食物之于现代人早已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引发的一系列现代病,让人们对于健康、合理饮食的认知度愈来愈高;而代餐这种量化了卡路里、营养素百分比等数字的“科学饮食”,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为可控的健康管理方案,加上便捷的食用方式,使之得以迅速推广。

在生活节奏快,却要兼顾身材管理的大都市人群中,这种传播效应尤为明显。短短几年间,代餐食品逐渐构建起庞大而稳定的细分市场,一跃成为商业领域新宠。

欧睿国际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已达571.1亿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元。

新兴市场有隐忧

一时间,代餐食品似乎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词,不仅许多互联网代餐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老牌食品企业,也推出了代餐食品新品类。如旺旺集团推出代餐零食品牌Fix Body,雀巢推出代餐品牌“诺萃怡刻”,康师傅推出代餐棒品牌“阳光优纤”等。

“现在代餐的定义比较泛化。”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食品法研究学者肖平辉表示,广义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代餐类食品大致可分为四类:以都市白领为主要需求群体的减肥代餐、健身人群以减脂增肌为目的的高能量代餐、有功能声称代餐,以及符合全龄人群需求的零食类代餐。

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老品牌在带来饮食潮流的同时,也引发了质疑:代餐食品真的像描述的那样健康、有效吗?

2019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代餐食品》(T/CNSS 002-2019)团体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代餐食品应具备的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成分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范围界定,如“来源于脂肪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30%”“每餐代餐食品所提供的能量应大于等于200千卡、不高于400千卡”等。

不过,这份标准目前仅作为行业参考,且仅适用于“需要控制体重的成年人群的代餐食品”和“预包装食品”,“不适用于保健食品”。

2020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参照这份标准,选取了5款国产、5款进口轻食代餐粉进行检测,最终有3款样品获评五星,而有4款样品的部分营养指标实际检测值与其标签标示值不符。

比起营养指标“翻车”,代餐食品服用不当、不合格产品可能存在的非法添加,对于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威胁可能更大。

2019年,一则“浙江23岁女大学生吃代餐减肥导致肝肾衰竭”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这位女生从微商渠道购买了添加不明成分的“三无产品”代餐,并连续吃了约半个月,最终引起器官衰竭,依靠肝移植手术才挽回生命。

肖平辉介绍说,我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对于食品中禁止添加的成分(如药品、非食用化学物质等)有明确规定。曾经在部分减肥类食品中发现“西布曲明”违禁药品成分,壮阳类食品中发现的“西地那非”等西药成分,都属于非法添加物。

“代餐食品不应宣称有疾病治疗效果,若代餐是保健食品,不能有超过法律规定认可的保健功能声称。”肖平辉提醒,消费者应特别注意产品宣传中是否有虚假夸大的成分,更要警惕那些可能因非法添加而“有奇效”的产品。

作为一个年轻的潜力市场,代餐行业亟待更加规范与完善的监管。

监管需技术赋能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及保健类食品的相关法规等,为代餐类食品的监管提供了依据。”肖平辉向记者介绍,从全球经验来看,食品安全立法一直有事件驱动导向,针对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新的立法予以应对,如2015年-2017年,中国网络食品频频出现问题,引发《食品安全法》修订及相关规章出台对网络食品安全做出明确规定。

从全球来看,对于代餐类食品的约束和规范,已经引起了各国及地区的重视,欧盟、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都对该类食品有法律或政策上的监管。

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为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较大挑战。肖平辉发现,微商等点对点的交易方式,因为其隐蔽性,很容易成为法律难以触及的地带;而一些跨境购的平台,其交易的进口产品也给传统监管带来诸多挑战。

事实上,这种挑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共识。2020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公布了一份题为《智能食品安全的新时代: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未来蓝图》的报告,指出食品监管需要技术赋能,创建一个数字化、可追溯的食品体系,以提高食品安全、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的代餐面临新的产业环境,即中国数字食品经济的崛起。”肖平辉说,数字食品经济包括食品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食品电商),前者主要助益农业及食品生产加工,后者则助力食品连接消费者。

代餐食品对于食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新启发。“冻干技术”“充氮保鲜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代餐加工,而一些新技术如“人造肉”等,正引起各国科学家和食品企业的兴趣。

数字食品经济也给代餐带来想象力,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饮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通过开发各地的土特产、绿色健康食材,引入代餐食品的加工链,在工业化的同时保留对食物最初的情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上一篇新闻

澳洲必打卡的网红奶昔,北京也有了

下一篇新闻

优秀案例学习丨Dieline Awards 年度获奖作品分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