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农产品进车间 变成“金疙瘩”

昌邑围子街道探索深加工模式,产品远销国外

过去,农产品一旦出现跌价或滞销,受保鲜贮藏等条件制约,农民只能无奈看着农产品烂在地里或贱卖。3月25日,记者在昌邑市围子街道采访了解到,当地人改变发展思路,以合作社下订单的模式,协议收购产品,让农户在“保本”的情况下放心种植、无忧销售。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将昌邑农产品销售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村民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

合作社下订单 姜农心里有底气

正值初春,万物复苏,也到了大姜的种植季节,姜农们多在农田里忙碌着。在昌邑市围子街道姜一村,却有着不一样的景象,姜农姜思彬除了给新开垦的3亩农田摆弄沟渠外,还忙着把去年窖藏的生姜从深窖里一筐筐提上来,装车运到街道生姜产业园销售。

姜一村村民九成都是姜农,他们世代种姜,看天吃饭。虽然昌邑大姜全国闻名,甚至被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可行情不好时,丰收的黄姜也只能烂在地里。五六年前,姜思彬与哥哥就遭遇过一次行情大跌,当时兄弟俩将黄姜倒在土沟里,一边倒一边哭,一整年的辛苦白忙活,还倒赔了钱。“现在可不一样啦,我们跟合作社签订了协议,种多少姜他们收多少,价格根据市场价变动,就算市面上的生姜价格再低,还有合作社的成本价给兜底。”姜思彬乐呵呵地掰着手指算着,家里七八年前开始种姜,自己一共种了2亩地,直到今年才敢扩大到5亩,加上生姜行情不错,今年能赚不少。

姜思彬口中的合作社是指亿润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解决群众销售顾虑。价格则由农户面对面直接参与同企业协商,无上限,有保底。订单农业的出现,不仅能帮助农民摆脱“先生产,后销售”的传统农业模式,还能帮助农民避免盲目生产、销售无门的现象出现。“能够保本,技术员还经常下来指导我们施肥,防止农药超标,我们心里更有底气了。”想到大姜又要丰收了,姜思彬脸上满是对好收成的憧憬。

农产品深加工,身价翻了好几番

姜农们的喜悦,让山东亿润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姚立民倍感欣慰。工业起家的姚立民去外地调研时发现,昌邑生姜等农产品全国闻名,农产品加工却还是短板,只能被全国各地的商贩收走,二次加工后再销往全国,有的甚至再次回到昌邑高价销售。姚立民认为,昌邑农产品加工应该追求深而精。昌邑农业加工业就要品牌化、精品化,做足特色,提高附加值,实现高端特色的市场定位。

抱着工业反哺农业,回报家乡的想法,姚立民建立了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姜产业园,成了昌邑市围子街道首个农产品深加工厂。姚立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每年产后储藏、保鲜、包装、分等分级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产生的损失相当于只销售基础农产品的一半。而精深加工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一直以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农产品滞销、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姜产业园,记者就见证了农产品的华丽变身。

记者换上水靴,穿上白大褂,戴上隔离帽,经过消毒后进入加工车间。几十位穿着隔离服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从清洗、分拣,到烘干、切片,再到检测、包装,全部由机器完成。封闭式无菌流水线作业,避免了散户经营卫生条件不达标、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萝卜和生姜之类的基础农产品,在保留了原有的营养价值及品质的基础上,经过深加工,达到了出口标准,身价倍增。“原本一斤生姜基本行情是3元/斤,最高也就5元/斤,经过深加工后,寿司生姜与萝卜及各种农产品食品佐料可以达到20元/斤。”姚立民说,他们的产品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已经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泰国、沙特、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年加工量也从几百吨发展到上千吨,再到如今的上万吨。如今,该厂每年年加工大姜20000吨,萝卜15000吨,产值4000万美元。

形成产业链条,年产值达20亿元

小小的生姜和萝卜等农产品,既富农又富企,但姚立民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将建成一条龙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产品的高端价值,在全球的农产品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受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在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向精深加工发展势在必行。”姚立民说。

生态农业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生姜秸秆沼气环保项目,将建成两个2000立方米的干式发酵式沼气池,可年消化10万吨大姜秸秆。项目建成后,每年因大姜秸秆产生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减少30万吨左右,生产沼气80万立方米,预计项目内部收益率10%,净现值6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20年。

面对深加工优质特色农产品比重较低的情况,姚立民决定改变昌邑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结构性问题。于是,开发了大姜姜油、姜茶、糖姜、姜酵素精加工项目。

项目陆续落地后,姚立民还打算发展储藏物流园项目和姜酒生产项目。姚立民介绍说,以上项目计划5年内完成,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年可加工大姜80000吨,年处理大姜秸秆10万吨,清洗、交易大姜20万吨。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2亿元,可为周边居民提供2000余工作岗位。

政府大力支持 提升农产品质量

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记者了解到,围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昌邑市市委、市政府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着眼大格局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入注农业,扶持发展绿环、东环、乔家三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智峰、丸合两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农业区域化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位一体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广度、深度融合,推动“新六产”发展。

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围子街道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万亩,并依照国家政策及时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深耕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实行小麦良种统一供种5万亩,计36万多公斤。

在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和质量方面。围子街道考虑到当地人均土地面积1亩,有精耕细作,种植蔬菜的传统,该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当前乃至以后围子农业的支柱产业,先后成立186家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覆盖大姜、大葱、马铃薯、苗木等六大主要作物,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了产业稳健发展,为全面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奠定了基础,让围子现代农业从体制上焕发出内在动力。

为保证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围子街道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6年成功成为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2017年“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最终认证成功8个品种。加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力度,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4万亩大姜全部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017年围子实施了1.5万亩大姜、土豆生物农药试点项目。推广秸秆还田并在宇林家庭农场推行菜、沼、畜,畜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技术模式。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也至关重要。围子街道积极培育潍坊市级“乡村之星”及“农村实用人才”。我市首家省级农科驿站“昌邑市围子街道辛城农科驿站”成功获省科技厅批准备案并挂牌成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入推进农商互联网工作,昌邑市密埠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了潍坊市农商互联电商码。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少华 宋树云

上一篇新闻

洋火姜:常被农民铲除,殊不知它是外国人眼中的“亚洲人参”

下一篇新闻

洋姜、沙姜、木姜子,到底和姜是什么关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