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41岁高管因癌去世,生命最后给儿子留下了三句话
2013年的北大校友联欢会依旧很热闹,一旁一个安安静静坐着的年轻人显然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名字叫魏延政,坐在一旁不是因为他不想加入,而是因为他在不久前截肢了,根本无法自由活动。肯定有人想问,魏延政是谁?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截肢又是怎么一回事?你可能没听过魏延政,但你一定知道华为。他曾经在华为担任过高管,年薪高达百万。众所周知,任正非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引进人才,而且都是来自海内外的顶尖人才。魏延政能坐上这个位置,那实力当然也不差。
进入华为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热血少年,带着满腔热情奔赴岗位。只不过最初的工作是在营销部,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片空白领域。但是魏延政却很有干劲,什么都愿意学,短短半年的时间,他就斩获了两次销售冠军,也由此成为了华为内部的销售专家。后来他进入到了华为的核心部门,开始在这里大放光彩。
虽然这个年轻人非常优秀,但是幸运之神似乎并没有眷顾他,他熬过了童年的艰苦,好不容易才改变人生成为了年薪百万的华为高管,命运却在他最辉煌的时候跟他开了个玩笑。
魏延政出生于1975年,那个时候家里很穷,能有个上学的机会都很不容易。所以读书之后,魏延政特别刻苦,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父母拼了命才为他争取到的,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带他们一起摆脱贫困。
魏延政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学习上,他一直都很勤奋。他的学习条件未必比其他人好,但他的成绩却不比任何人差,高中的时候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拿到了不少奖。优秀的魏延政在高考那年考入了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他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
读了大学之后,魏延政在学习上也丝毫不放松,所有的空闲时间他都没有浪费,基本上都在钻研各种知识。后来被北京大学中国研究院招收经济学双学士,魏延政当时就决定报名,同时修起了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他不仅修了两个学位,而且还抽空赚钱养活自己。魏延政觉得父母供自己读到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想让他们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所以经常找时间做兼职。
那个时候一张电影票要15块钱,但是如果买得多的话,一张就可以便宜两块钱。魏延政就开始大量批发电影票,然后在学校里转手卖出去。那个年代没有线上购票的方法,大家都是线下购买,所以魏延政的票卖得很快,一段时间下来他基本上不用从父母那里拿生活费了。
一边赚钱一边修双学位,压力可想而知。但是魏延政却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得非常恰当,学习上一点都没耽误,而且门门优秀。优秀的人总会发光,总是会被人注意到的。1998年5月,北大要举办校庆,请来了很多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长和副校长。魏延政被安排为翻译,全程表现非常出色,他成功吸引了这两位校长的注意。后来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向魏延政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新加坡读研深造。虽然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但魏延政深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仍是有限的,所以他选择了到新加坡继续深造。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的时候,因为自身专业过硬,所以他担任了助教。这对于他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助教这个身份意味着他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不过在此期间他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魏延政意识到自己以前所谓的优秀不过只是坐井观天而已,所以那段时间他非常痴迷于学习和钻研。从数据结构到微处理器等等,每一部分的细节他都不愿意放过,总是一个人埋头研究。
他的这些举动都被他的导师看在眼里,所以他后来提出要继续深造的时候,导师就主动问他需不需要帮助。魏延政当时的这个导师非常厉害,他之前就读于剑桥大学,所以完全有能力把魏延政推荐到自己的母校。不过当他问魏延政是否想去剑桥深造的时候,却被拒绝了。剑桥这个级别的学校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及的梦,魏延政为什么要拒绝呢?原来他早就心有所属。
在向导师提出深造想法之前,魏延政就做了大量的调查,他了解到英国的南安普顿大学在人工智能信息检索领域非常厉害,而且有一位导师特别吸引他,这个导师拥有“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的头衔,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所以他想拜入这个导师门下,于是就拒绝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导师的帮助。但是任何一个优秀的大学都不是好进的,南安普顿大学更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筛选和考核,魏延政过完一关又一关之后才顺利拿到了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拥有如此履历的他,毕业之后到哪里都可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后来他并没有选择离开英国,而是进入了英国电信的研究院工作。这里的工资待遇都很不错,而且还有导师的帮助。但是后来,他还是选择回国了,这又是为什么?
魏延政会选择回国,跟华为欧洲区驻英代表有关。在英国的这几年,魏延政很少回家,也很少遇到华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已经习惯了,但是这心里还是有点思乡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有人在讲普通话,这莫名的熟悉感就把他给吸引了过去,跑过去一看还真的是同胞。更巧的是,这些同胞竟然把魏延政当成了自己人,还让他赶紧吃完饭开会。虽然他知道对方认错人了,但这心里还是很开心。当时魏延政遇见的这些人就是华为的驻欧团队,这次偶遇让他再也难忍内心的思乡情绪。
回去之后魏延政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回国工作。这不仅是因为他想回家了,同时也是因为当看到华为驻欧团队之后,他意识到祖国也需要他这些年学的知识。他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魏延政直奔华为,这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故事。后来,因为工作他来到了上海,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孙艺玮的姑娘。她和魏延政一样在新加坡留过学,两个人很快就谈到了一块,后来还结了婚。这个时候的魏延政已经彻底摆脱了童年的贫困 可以说是爱情事业双丰收。原本他可以拿着百万年薪,和家人一起快乐地享受生活,但偏偏这个时候他被查出了癌症。
2011年,魏延政刚出机场就感觉到脚趾一阵剧痛,他以为是走路的原因,也就没太在意。可是这阵疼痛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开始影响他正常出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魏延政赶紧去医院检查,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拿着一张写着“透明细胞肉瘤”的诊断书,感觉天都要塌了。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得病率虽然低,但是死亡率却很高,言外之意就是在告诉他,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接受。而且那个时候,他才结婚半年,妻子还有了身孕,他要是倒下了,那父母和老婆孩子该怎么办?拿着诊断书回家的那天晚上,他和妻子一夜没睡,两个人都想哭,但谁都不敢流第一滴泪。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就跑到医院问治疗方法,但不管去哪家医院,医生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议截肢”。魏延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他没有立即去医院。一天早上,他坐着地铁去上班,突然接到了岳父的一条消息,看完之后他再也难忍泪水,在地铁上哭了起来。
思来想去,魏延政最后还是决定接受治疗。但是第一次手术他没有选择截肢,只是治疗了一段时间就出院了。虽然身体仍有不适,魏延政还是及时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但是他想把他能掌握的每一天都贡献给自己爱的人和工作。
虽然已经治疗了一次,但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每天伴随他的都是难忍的疼痛,这种感觉仿佛在提醒他:留给他选择的机会已经不多了。魏延政也很清楚,就算截肢治疗,也未必能逃过此劫。但是第二次躺到手术台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截肢。当时医生也劝他,既然很难改变最后的结果,不如选择保守治疗,也不用让自己那么痛苦。
没有谁会愿意失去自己的双腿,但是比起一条腿,魏延政更想让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多一点,他想陪着孩子长大,不想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在躺上手术台之前,他就已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问了很多专业的朋友,最后才决定用截肢+断食+化疗的方法来和命运搏一搏。手术结束之后半年的时间,他先后断了三次食,基本每次都在20天以上。断食期间他一口东西都不能吃,每天只能喝水,这种痛苦不是谁都能忍受的,但是魏延政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本以为自己的毅力会打败癌细胞,但还是没能改变结果。最后魏延政被诊断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这也意味着希望接近于0。相比于第一次看到诊断书崩溃,这一次他显得异常平静,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声不吭。魏延政知道自己可能在某一天就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具体是哪一天他也不知道。
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魏延政选择了回家。当他刚进家门的时候,年仅四岁的儿子就跑了过来,然后问了他一句“爸爸,你得了癌症,要是我想你的话,你会回来吗?”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里在流泪。虽然可能无法陪伴儿子长大成人,不能参与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但身为父亲,他还是想在最后这段时间为儿子做点什么。
魏延政把孩子叫到了黑板前边,给他留下了三句话,准确一点来说是六个词。
第一、智力、毅力。之所以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他是希望儿子以后能明白就算一个人再聪明,没有毅力也不行,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很可能会上演“伤仲永”的故事。第二、朋友、助力。他想通过这两个词告诉儿子,一个人成功与否,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要先学会做人,才能把事做好。第三、眼界、定力。世界很大,大的鱼龙混杂。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诱惑,如果没有定力,可能就会犯错,甚至误入歧途。
魏延政当时讲这三句话的时候特别认真,就好像在教导一个初中生或是高中生,当他说完之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才四岁,他怎么可能听得懂这些。
所以后来他决定把自己内心所想都写下来,这样等到以后儿子长大了也能看。之后他就在病床上写了《人生若如几回忆》这篇文章,给儿子留的那三句话也写到了里边。除了这篇之外,他还写了很多文章,最后都被收录到了《天涯若比邻》中,这本书就是魏延政最后留给儿子和这个世界的礼物。
2016年8月8日,魏延政再也没能拿起笔继续写文章,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或许彼时的他内心已经没有太多遗憾,因为这41年他努力过、拼搏过,活得很精彩。在生命的最后,他也努力跟病魔抗争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