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颐和园接到一个奇怪电话,丢失近百年铜窗,突然现身法国
前言
1993年12月2日,北京颐和园丢失了近百年的珍贵文物——宝云阁的十扇铜窗完壁归赵,谁也没有想到,促成这一切的竟然是一个美国人。
当然,文物归还的背后,人们更好奇的是,当年究竟是谁将这1000公斤重的铜窗偷出颐和园,并迅速运往海外的呢?
颐和园铜窗回归仪式
百年奇案
1908年10月21日,清王朝的第九个皇帝光绪,在瀛台含恨而死。第二天,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在紫禁城突然停止了呼吸。
据当时的一些报纸报导,在光绪和慈禧接连死去的数日和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北京城的治安情况相当混乱,不仅社会上明抢暗偷的现象防不胜防,就连皇宫里也不安宁。尤其是那些已经潦倒的皇兄皇弟们和八旗子弟门,还有那些终生过着男不男女不女生活的太监们,更想趁此机会以肥私囊,好为以后的生计铺路垫底。
有一天,负责管理颐和园这座园子的太监正在例行巡逻检查,当他们漫不经心地走到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院,顺着石阶一步一步的登上第一层院落,然后又朝着宝云阁下边的汉白玉石阶往上走时,眼前突然出现的景象一下子把他们吓坏了:完完整整的宝云阁忽然缺少了四扇大号铜窗户和六扇小号铜窗户,剩下的另外十扇小号铜窗户,也七零八乱的挂在那上面。
宝云阁
乾隆皇帝留下来的十扇铜窗从颐和园不翼而飞,对宫廷管理人员来讲,如同霹雳当头,异常恐慌。他们想,此事如让皇太后隆裕或让担任议政王的载沣(溥仪之父)知道,按清朝律例,杀头无疑。怎么办?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乱世年月,他们采取的办法第一是“找”。
于是,他们把人派出去,在京城里四处查寻。在他们看来,偷此物的人肯定是为了换钱,只要社会上流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他们马上就派人顺藤摸瓜,搞个水落石出。
第二是“拖”。封锁消息,谁也不告诉,反正除了偷者和被偷者知道此事外,其它人谁也不会知道。只要管理颐和园的人们不去声张,那些梁上君子们为防不测,是决不会自己泄露天机的。事情的发展趋势,由于没有找到偷者,只好“拖”着不报。
清王朝宫廷里发生的事情按规定是有专人负责登记在案的,哪怕是丢了一件不大的东西也是如此。例如在乾隆年间,圆明园养的动物里少了一只貂,皇室档案里就有记录,并且还把太监们查找的结果也记录下来了。如今宝云阁一下子丢了十扇铜窗,这样一件比跑了一只貂要严重得多的大事,如果当时上报,肯定会轰动朝廷的。但是,由于采取了“拖”的办法,这件很轰动的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清王朝于1911年的灭亡,便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从20世纪初以来,这件事不仅再没有人破案追查,而且在己知的清宫档案资料里,竟连一点点痕迹也查不出来,真正成了颐和园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百年奇案。
1871年约翰▪汤姆森所拍的宝云阁照片(图中窗扇仍在原位)
“阁”变“亭”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破坏了清漪园。浓烟烈火三日不止,把乾隆苦心营造的集中国园林文化之大成的清漪园完全焚毁。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宝云阁因为全部都是金属的,当全园被烧成一片瓦砾时,它反而像孙悟空从炼丹炉出来一样,四肢完整,五官端正,不过只是颜色变得发黑了,而那副“英雄形象”则更显得神气不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又沦入外国军队之手。他们尽管对这座铜殿又打又敲,但这位“孙大圣”不知用了什么法力,仍是岿然不动。但谁能想到,这位从“炼丹炉”里跳出来的“大圣”,却在数年之后,遇上了大难而不敌对手,自己身上“穿”的几十件华贵美丽的衣服,竟让一些无名之辈给扒了个精光——原本完整的宝云阁,一下子少了十扇铜窗。为了安全起见,后来人们干脆把剩下的十扇小号铜窗也都摘下来放进库房了,只剩下一个只有柱子和顶子的十分荒凉可怜的建筑了。
后来,很多人只知道颐和园有一座“铜亭”,却不知这是宝云阁败落后的俗名。因为“阁”的含义,就是一处有门有窗、有梁有枋、有柱有顶的建筑;而只有柱子和顶子的建筑只能称为“亭”。
要知道,这十扇铜窗并不是一件容易被偷走的东西。因为每扇铜窗的重量都约百公斤,十扇加在一起就是一千公斤。如此量大体重的东西,怎么就突然不见了呢?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弄走的呢?他们把这些东西偷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个一个的问号,一个一个的谜团,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只是重复着一句话:“奇案!奇案!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奇案!”
宝云阁铜窗
一个奇怪的电话
1983年冬季的一天,即宝云阁铜窗不翼而飞,这桩悬而未解的奇案发生近80年之后,颐和园管理处办公室,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一位男士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
“喂,你们是颐和园负责的吗?”
“我这里是颐和园管理处办公室,你有什么事情吗?”
“我是法国驻北京大使馆的,你们那里有一个完全用铜铸造的铜亭吗?”
“是,有一个叫宝云阁的建筑,是全部用铜建造的,你有什么事情要问?”
“这座铜亭上有窗户吗?”
“是,原来有窗户,但现在这个建筑上已没有窗户了,你问这个干什么呀?”
“谢谢,再见。”
接着电话传出来的只是一阵又一阵的蜂音。
这个奇怪的电话突然引起了有关人员的注意,是什么原因使对方以大使馆的名义打这个电话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他们对此事的兴趣呢?难道丢失了近百年的十扇铜窗,就要重现于世了吗?
宝云阁简介
就在这个莫明其妙的电话出现一周之后,颐和园管理处办公室的电话又响起来了。电话里传出来的还是那位男士的声音。
“喂,你是颐和园吗?我是法国使馆。”
“是,你有什么事情?”
“明天我们的大使夫人想去颐和园,想亲自看一看那座缺少窗户的铜建筑,不知是否可以。”
“大使夫人为什么对这座铜建筑如此感兴趣?”
“夫人受巴黎一位朋友的委托,那位朋友请她无论如何也要亲眼看看这座铜建筑的情况。”
“大使夫人还有些什么具体想法,能告诉我们吗?”
“这位巴黎的朋友告诉大使夫人,说他那里有些铜窗户,有人说可能是颐和园的,请大使夫人务必去颐和园核实一下,你们认为可以吗?”
“请把你的电话留下,等我们商量一下再答复你们好吗?”
“好吧,我们等你们的电话。”
经有关单位认真核对,对方留下的电话号码,确系法国驻华大使馆的电话。经过硏究之后,颐和园管理处立即用电话通知了对方,同意这位法国的不速之客到宝云阁核对,但必须有中方人员陪同。
宝云阁
第二天上午,天气很冷,只见一位五十多岁的西方女士和一位男翻译,一起来到了颐和园管理处。双方互相介绍之后,几个人即直接奔向万寿山上的那座铜殿去了。到达宝云阁后,这位夫人一扫刚才大使夫人的风度,立即从大衣里掏出一个盒尺,大步登上铜亭的坎墙上,脱掉手套,用尺子在冰冷的金属上量来量去,并让翻译把她量出来的数据都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有几个地方不好量,她还请求在场的男士们,把她举起来去量。
临走时,这位大使夫人很认真地对陪同她的中方人员说:“我将立即飞回巴黎,把测量的数据先告诉我的那位朋友,同时,我也会把在巴黎的铜窗数据很快的给你们,谢谢,再见吧!”
还没有等主人再问她些什么,这位有些神秘的女人,就踏着石阶不辞而别了。留给人们的,只是高跟鞋踏在汉白玉石阶后发岀的,咔咔咔有节奏的响声。
宝云阁
一锅国际夹生饭
这位大使夫人带着她亲自测量的数据离开颐和园后,没过多久就飞回了法国。她把数据给了她的收藏家朋友后,这位收藏家立即和自己的那十扇铜窗进行了核对,发现无论是四扇大号铜窗的规格,还是那六扇小号铜窗的样式,和大使夫人提供的数据都能相吻合在一起。于是,这位收藏者认为,此物确系中国颐和园的,是比较有把握了。接下来,应该开始他的第二步行动了。
这位收藏者的第二步行动,是设法想让中国的有关部门知道并相信,他所收藏的这些古董是真的,就是颐和园丢失的那十扇铜窗,于是他就把十扇铜窗的各个部位的具体数据交给了大使夫人,并请大使夫人尽快把这些数据带回北京,让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拿着巴黎提供的这些数据到宝云阁去实地测量核对,通过中国人自己再次核对和验证,让中国人自己说出“从法国带来的数据分析,在巴黎的那些铜窗户,可能真的是颐和园的原物”。
在那位收藏者看来,只要中国人自己说“巴黎的十扇铜窗是颐和园的”,这位收蔵者的第二步计划就算完成了,接着就该进行他的第三步计划了。即该报价出售了。
于是,巴黎的那位收藏家通过中间人从法国传来了一个消息,说他的这十扇铜窗,是花了很多钱收购来的,在他手里保存了很长时间,他在这十扇铜窗上花掉的购买费和保管费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出资把这些古董买回去。
宝云阁铜窗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人们才明白了这位收藏者的真实意图。原来,他极力证明他手中的铜窗是原件的用意,并不是想物归原主,无偿捐献给中国的颐和园,而是想通过此事把这些死物变成活钱,而这些钱又不是由别人拿出,而是要由原来的主人掏腰包。
这位法国人真是糊涂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正需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怎么能够出相当的资金收购这些流失到国外的文物呢?别说没有这笔钱,就是能够拿出这笔钱来,在国人们的心理上也是不容易承受的。这如同自己家里的东西被邻居盗去后,自己再用钱买回来一样是不能接受的。
法国人的态度给中国人对此事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使快要做熟的米饭,因底火将熄,成了一锅即有中国味又有法兰西味的“国际加生饭”。后来虽然有一位华侨先生,曾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想出资收购后捐赠给颐和园,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价格问题,还是这笔钱最好还是不由中国人出为好的原因,结果还是一锅国际夹生饭,而这饭一放就是十年。
最终,为这锅夹生饭添柴加火,将饭做熟了的,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而是几个美国人。
宝云阁
美国人将文物无偿捐献给中国
谁也没想到,最终促成此事的竟然是一个美国人。
美国人鲍威廉的个子不高,年纪约五十岁,看起来挺精神的。这位美国人所在的公司,有一项业务是搞国际展览生意。
1992年,鲍威廉去新加坡办事,在和一位华侨的交往中,他第一次听到有关“铜窗”的事。开始时,他并没有想到要做些什么,但待他听得明明白白之后,他才萌发了想介入此事的念头。他想,此物既然在一家商行里摆岀,实际上就是想出售,只要有买主,价格合理,这笔交易就有成功的可能。他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不幸流失到外国的文物,完好的归还给本主,不但为颐和园办了一件好事,也等于为中国,为保护中国文物做了一件好事。
一开始,鲍威廉想以他的公司出资来办这件事,但公司财力有限,目前还难于承担此任,于是他决定去游说,希望能碰上一位有钱的“贤主”,但是,他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此物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颐和园的原件,然后才能找出一家愿意岀资购买后捐赠给颐和园的买主。只有证明是原件才有可能卖出去,因为谁也不愿意花钱买一些假古董。
要想证明是原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亲自去实地考查。于是,这位鲍先生在巴黎——北京、北京——巴黎之间,飞来飞去。
缺失了窗户的宝云阁
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古董商行,鲍威廉向老板说明来意,双方经过认真会谈后达成如下意向:
1.铜窗的主人,必须拿出可信的证据,以此证明此物确系颐和园的原件。
2.鲍威廉必须保证,一旦证明这些铜窗确系原物后,就能确定买主。
3.每扇铜窗的价格不超过十万美元。
正是根据这个意向,鲍威廉终于可以亲眼看到这十扇铜窗,并拍照测量详细尺寸。
1993年春天,鲍威廉在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员陪同下来到颐和园。主人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想为颐和园做一件好事的美国人。人们刚刚坐下来,还没等翻译把在场的人们互相介绍完,鲍先生就急不可待的把他想要做的事情和他在巴黎见到的情况一泻而出,在翻译将他的话译成华语的空间,他都有些不耐烦,那急切的神态竟毫无保留的亮给了他的听众。
颐和园的负责人听后,也很激动,他说:“以前我也听说过这个事,但不知道真假,今天你把一些具体的资料带来了更好。我这也有10扇窗户,你可以和原有的10扇相对照。”
鲍威廉对比颐和园宝云阁铜窗
鲍威廉听说原有的十扇仍在颐和园,这使他大吃一惊,站起来挥着手大声喊“OK”,兴奋的不得了。当拿着他从巴黎带来的照片及其它资料和原有的铜窗相比较时,他一会看正面,一会看反面,用尺子量,用照片对,又是站着,又是蹲着,甚至还趴在地上查看。待他认为该查看核对的已全部都亲自验证之后,人们见他对着那扇铜窗,突然一下子就双腿跪下不动了,两只手也同时举起来,之后又捂在头上,口中大声说着:“上帝呀!我真幸运,可让我对上了!”他竟然将这些话对着那扇铜窗重复了好几遍,要不是别人提醒,真不知这位美国人还要跪到何时才肯罢休。
鲍威廉离开顾和园后,立即飞往巴黎。他找到那位法国收藏家,严肃地提出:“把你的有关证据也拿岀来吧,不然,我凭什么去找买主。”
主人看到他这股认真劲儿,也只好把有关证明此物是颐和园的证件,拿给这位美国人过目。
宝云阁
收藏家提供的证据共有三部分:
一、法国古董商联合会第十六届国际展览会接待委员会和法国一些古董文物鉴赏专家出具的鉴定书。
二、有一份比较完整的账单原件。是1912年上海海关同意将这十扇铜窗,由上海海运出关而收取的各种费用,证明这些东西确实是从中国运往巴黎的。
三、有一封信的原件,是1911年一个法国人给另外一个法国人写的。信中讲,有一个法国人在上海买了十扇铜窗。
只这三部分证据已足够了,完全可以证明在法国的这十扇铜窗的确是从颐和园流失过去的。
鲍威廉为了准确无误,又把这些材料的复印件带回了北京,请中国有关部门核实。至于当初究竟是谁把这些铜窗偷运到上海转卖的,已经不是这个美国人关心的事了,他现在只想马上找到买家,并愿意无偿把这些文物捐给中国。
宝云阁铜窗
终于,这个人让鲍威廉找到了!此人名叫格林伯格,当时是美国一家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可是,为什么这个美国老板愿意出资购买并无偿捐献给中国呢?
原来,格林伯格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十分敬仰的人,长久以来,他十分想为中美友好做一件实事,并且能够借此扩大该集团的影响。作为中美协会和中美关系委员会的理事,格林伯格先生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当然要比一般美国人了解得多一些,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众多的文物古迹,是怀有一种敬仰心情的,对于保护这些历史文物的完整性是非常热心的。
另外,除了上边提到的三条原因之外,还有一条一般人不知晓的原因。这个国际集团的创始人斯达先生,他的创业史就是于1919年在中国的上海开始起步的。这种渊源关系,对促成格林伯格先生,作出向中国无偿捐赠铜窗的决定,究竟起了多少作用,只有格林伯格先生自己清楚。
当格林伯格获得在巴黎的十扇铜窗是属于颐和园的消息之后,他几乎没有经过更多的考虑,立即拍板定夺,决定以美国国际集团的名义出资收购这十扇铜窗,然后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
宝云阁窗户
不过,凡事都是有条件的,格林伯格也提出了他的三个条件:
1、价格要合理;
2、不要再交税;
3、要在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处立一有美国国际集团捐赠的纪念性牌示。
另外,法国有一条规定,购买向别人赠送的商品,必须是经政府批准注册的基金会,即慈善机构才有条件免税。好像上帝早就有安排一样,美国国际集团于不久前,曾以该集团创始人斯达的名字,成立了一个“斯达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现任董事长不是别人,正好是格林伯格先生。
这边英推要用武,那边擂台已摆好。于是,以斯达基金会的名义购买十扇铜窗,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一笔国际买卖成交了。
最后,美国人出资50多万美元,将法国人收藏的这些铜窗收购,并于1993年7月2日,在巴黎巴雷尔画廊,正式将这十扇铜窗,当场交给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张文民先生,并决定立即用专机将这些宝贝运往北京。
1993年10月15日归还铜窗安置于宝云阁
尾声
当年,法国人用船把这1000公斤的铜制品从中国运到巴黎,80年后,美国人又用飞机把这1000公斤的铜制品空运回北京,这场奇案终于可以收尾了。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颐和园的十扇铜窗究竟是怎么“飞”走的?
据有关人士分析,必须具备以下作案条件:
第一、此案必须有宫廷内部的人介入,不然很难成功;
第二、必须有多人参与,因为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十扇共计1000公斤的铜制品,从万寿山上运出颐和园外,一两个人是绝对办不到的;
第三、必须是在夜深人静时,根据事先已侦察好线路偷运;
第四,必须事先已经有了可靠的销赃渠道,而且要远离北京。
没有窗户的宝云阁
那么这桩百年奇案的主犯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据有关人员分析:
一、可能是宫里人自己干的。看守自盗,所以防不胜防;
二、也可能是宫里人和宫外的人合伙作案,里应外合,一举而成;
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完全由外国人出钱并操纵策划,收买一些中华民族中的败类分子,外国人在幕后,败类们在前台,共同演出了这场闹剧。不然,在颐和园万寿山上,如此大件的铜窗户,怎么能顺利地从山上偷运到颐和园外边后,又迅速地在上海装船出关,一下子就“飞”到远离北京的巴黎去了呢?
对于以上的几种猜测,大家觉得哪一种的可能性最大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