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砚|风俗画——记忆中的老北京城
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老北京的风俗也所剩无几,那些市井,那些胡同,那些繁华,只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可由于现存图片和文献太少,老北京人只能在梦中回到故园;新北京人,也仅在残存的片鳞半爪中去想象老北京的样子。方砚一直很想让年轻人看一眼老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现在一心一意,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老北京的东西、记忆,都用图、用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留给后世,完成这个事,是他的夙愿。
方砚
民俗画家,自幼随父母生活在京津两地,少年时曾拜国画大师刘子久、刘奎齡学习国画;后又师从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学习素描、连环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连环画多产画家。曾创作了长卷画《中国古代历史图卷》、《江山名胜图卷》、《九河下梢天津卫》;《儒林外史》、《古都遗韵》、《中轴龙脉图卷》等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方砚曾在日本多处寺庙创作佛教题材大型壁画,并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却难以抹去方砚心中的老北京情结。他说,成为职业画家后,画过山水,也画过人物,但画来画去,不由自主地,还是画回到老北京。
上世纪90年代后,方砚放下了手里其他创作题材,一门心思专画老北京。他说:“要是不把老北京那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了存下来,就对不起生我养我的北京城。”一开始,他创作了不少单幅画,后来觉得单幅画难以充分表现这座古城,于是决心画长卷。他白天踏访夜间画,或者夜间勾线白天着色。几年间,他完成了四幅长卷:“北京的城门和城墙”;“北京的胡同”;“北京老字号”;还有“北京民俗”。加上之后完成的中轴龙脉画卷,方砚至今已经完成了五卷老北京画的创作,加起来有三四百米长!
在方砚的心中,“老北京”是他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他说要一直画下去,直到画不动了为止。
▲ 永定门
永定门是老北京城的南大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古老的北京城市布局规划一大特色。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它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的一座永久的纪念碑。
▲ 永定内大街
永定门内大街是从永定门向北的一条土路大街。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是以土石路为主,当年一句俗语概括了老北京街道的风貌:“刮风是香炉,下雨是墨盒”。永定门内大街当年皇帝经常走的路,从皇宫出来顺着“中轴线”向南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种地”就得走这条黄土大道。只不过他是“真龙天子”,所以比老百姓多了一个“净水泼街”。
▲永定外大街
从永定门箭楼向南望去是一条向南的大街,满街都是进出城的大车(马车)和挑担、推车的农民。永定门外一片片低矮的灰色房屋和庄稼地,老北京城是城市与农村最为接近的古城。
▲ 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自明、清两代到民国之后数百年人气兴旺,商贾云集,是寸土寸金的商家旺地!其昌盛繁华古诗有证:“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睛晦,路窄人皆接撞行。”
▲前门火车站
正阳门火车站始建于1906年,也称火车东站。当年它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火车站大楼是一个叫金达的英国人设计的,是当时老北京洋味儿很浓的建筑。1959年北京火车站新站建成后,前门火车站停止使用,如今成了铁路博物馆。
▲正阳门之冬
正阳门俗称“大前门”、“前门楼子”。正阳门是由箭楼、城楼、瓮城组成,称“四门、三桥、五牌楼”。在城楼南面东西各有一座庙宇:东侧为观音庙,西侧为关帝庙。
▲正阳门城楼北侧
在1915年改造之前,城楼北侧还存在登楼“马道”。1915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前门地区交通拥堵现象,对前门及其周边进行改造。在当时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由德国专家罗思凯制订了改造方案。
▲正阳门箭楼和瓮城
1915年,国民政府对前门地区进行改造,缓解交通,折除了瓮城对箭楼实行改造:每个箭窗上加饰了西洋风格的水泥弧形华盖,在箭楼窗下增建了白玉石抱柱和汉白玉栏杆,形成悬空式平台。箭楼门洞之上增加“正阳门”横匾,东西两侧增加了栏杆,又增建了“之”字形登城马道。
▲ 正阳门西侧护城河
正阳桥下有护城河流过。西侧河水又宽又深,大小舟船穿棱来往;护城河的南岸、西河沿街有众多的商号,热闹非凡。如今护城河早已消失,但西河沿街的名字一直保留至今。
▲中华门
中华门坐落在京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背向天安门。始建于明朝,原称“大明门”单檐歇山顶开三门,前不远处便是“天街”(俗称棋盘街)门后是通向天安门故宫的卸道,大明门建成之后明成祖曾让大学士解缙提写大明门门联。
▲景山前街
景山前街在明清时期是皇城的一部分,是禁地,根本不是一条街。1931年景山和紫禁城之间北门折除之后,东西通畅辟为这路当时分为三段:中为景山前街,东为景山东街,西为三座门大街,1965年后统称景山前街。
▲ 鼓楼
鼓楼位于地安门外,元代(1272年)建设鼓楼时,其位置在元大都的中心区,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偏西地域。后来鼓楼毁于火灾。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原址又重建鼓楼,后来又遭损毁。鼓楼上原有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鼓楼和钟楼是当年老北京的报时中心。由钦天监事掌管。每时焚香以定更次。此钟当时是老北京的标准时间,由宫庭“銮仪卫”派“旗鼓手”专司此职。清末以后改为鸣放“午炮”向市民报时。
▲钟楼
钟楼位于鼓楼以北,与鼓楼相对,是中轴线最北端终点。它与鼓楼同时建成,在明代永乐年间,这里曾铸造一口大铁钟,但因声音不好听而被废弃,以后又铸造一口铜钟,此钟重达六十三吨,其声音悠杨悦耳,至今仍保存在钟楼之上。
▲ 地安门外大街
地安门大街是当时京城热闹的地方,商铺繁华,百业兴旺,这与它连接皇宫的“后门”有关。当时宫里的人只要走出紫禁城就会来到地安门外大街,促使这一地区繁荣异常,那时人列举繁华之地的谚语:“西四、东单、鼓楼前”,这“鼓楼前”就是指地安门外大街。
▲ 后门桥火神庙
地安门外后门桥北有一座火神庙。每年过年前后这里都热闹非凡。庙门前两旁有风筝摊、刀枪玩具耍物摊、小吃摊、卦摊、卖吃食杂物的,形成一个火神庙会,据说当年慈禧太后曾来火神庙进香,因此带动很多人来火神庙烧香。
▲新街口
新街口在缸瓦市大街和面直门内大街丁字路口,这条街上老字号商铺很多,其中震泰兴油盐店,万盛号绒线店等也在这条街等上,新街口是当时北京非常繁华的商业区,也是到西直门的必经之路。
▲西四北大街
由于在四路口各建了一座木结构牌楼,所以此地俗称“西四牌楼”。此地周边仍按元代时称为“西市”。其南北向大街称“大市街”。明代“西四牌楼”是处决人的地方。刑场设在人多的集市,能起威慑作用,当时一提到“斩首西四牌楼”人们就不觉心惊肉跳!到了清代,此街为“西大市街”、西四牌楼大街”。民国时期统称“西四北大街”。
▲西直门
西直门原为元大都西城墙之中门,称“义和门”。明朝初年为西城墙北门,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缮后改名为西直门。清朝皇帝后妃去园明园、颐和园、西山、西直门是必经之路。清朝时期皇宫大内要吃喝玉泉山泉水,是要从西直门进入紫禁城的。
▲ 西直门箭楼包建的元大都义和门
1969年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箭楼内还包着一座城门洞,确认这是元大都时代的“义和门”。西直门在明初又使用了六十余年,明朝正统年间重修建北京城门时把义和门包建在西直门箭楼内,直到1969年拆除西南门时才被发现。
▲阜成门
阜成门位于内城墙南侧。元朝时称“平则门”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后改名为“阜成门”。阜成门是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时代城内所需之煤炭都是通过阜成门运入,此状持续多年。在阜成门城楼大门北侧,锒砌一块条石,石上雕刻梅花,其意是“梅”与“煤”谐音。暗指此门是运入煤炭之必经之门。
▲宣武门
元大都时曾在南城墙西侧修建“顺承门”,该名源于《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至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称为“宣武门”,但俗称叫“顺治门”。截至1930年,城楼东侧的关帝庙、瓮城、闸楼、箭楼已经全部拆除了。
▲ 陶然亭慈悲
陶然亭公园内有一座古刹慈悲庵,清朝工部郎中江藻曾在庵内坐阵指挥建设陶然亭。陶然亭名称取自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庵中匾额“陶然”二字便是江藻所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