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苏州籍中国烹饪大师系列文章由“一怪食府”特约撰稿


昆山,天香馆,去年年底的一个上午,接受一怪采访的大师,叫刘锡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苏州厨界获奖最多的大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刘锡安大师的头衔多的吓人,仅说几个苏州唯一,苏州唯一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尊师,苏州昆山奥灶面唯一获得诸多荣誉的第一人。


一怪在他的天香馆转了一圈,凡是能挂牌匾的墙上,都挂满了中央、上海、江苏、苏州、昆山各级授予的各项奖项和荣誉。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近二十年来,奥灶面在江南,中国乃至世界声名鹊起,原来背后的大功臣是他。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严焕文拍摄


刘锡安,1944年生于西安,父亲黄埔军校毕业,母亲昆山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再嫁,在他两三岁时全家回昆山定居。


母亲于1947年开了家饭摊,维持生计。家里一共十个孩子,生活负担很重。


小锡安生性顽皮,不思读书,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十一岁,每天挎个小篮子卖“捂酥豆”(昆山当地的一种小食)。母亲烧制,用蚕豆,剪刀开个口子,烧至酥烂,吃时撒上调味。


昆山,当年茶馆众多。小锡安每天凌晨二点起床,跑三到四个茶馆。


“小赤佬,来点捂酥豆。”


一般一分钱,最多二分钱。在一片荷叶包的捂酥豆上撒上调味末。


小锡安的一篮子捂酥豆总能卖完。一是母亲做的好吃,二是小锡安年龄小,大人们心疼他,照顾他生意。


第二年,换了一个活计,放牛,每天赶两头牛上马鞍山(又叫玉峰山),每天中午,吃带的饭,山上庙里有位106岁的老和尚,给他喝一碗“天落水”(雨水烧的),小锡安每次先是跪在菩萨面前拜一拜,再开始吃饭,老和尚怜爱小锡安,经常摸摸他的头,等牛吃饱草,下午再把牛赶到山下的河里泡澡,小锡安陪牛游泳。


锡安跟着大人去苏州送过两次牛,赤脚赶牛,约100里路,需走一天,脚底走出了很多血泡,晚上,坐火车返回昆山,有一次太困了,坐在地上睡着了,错过了到站火车,同伴们乘火车走了,他一个人再等到天亮……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1956年公私合营,母亲的饭摊,合并进“旅客饭店”。


饮服公司总经理孙学之,看到锡安没有扣子的旧棉袄,用稻草绳子扎腰,天冷了还赤着脚,跟他母亲说:进公司学门手艺吧。


十三岁的小锡安,进了“张义兴”与“三元馆”当学徒,正式开始了餐饮生涯。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两个点心店都是饮服公司旗下,小锡安在两个店里来回当学徒。


早上,馄饨,面,汤包,刺毛团,三丁包,烧卖,中午两点开始,小笼包,生煎馒头,赤豆园子汤,油墩子,雪饺,晚上,油煎小笼,馄饨……


小锡安,嘴甜,勤快,师傅们都喜欢这个孩子。


没有人喊他名字。


“小汤包”,“哎”。


“阳春面”,“哎”。


小锡安像风一样的跑来跑去,帮张师傅递把勺子,给李师傅送个抹布。


每天四点起床,卸门板,生炉子,拣煤斯,拉风箱,摇肉,包馄饨,油炸小笼包,洗碗……什么都干。中午也不休息,拣菜,摇肉,要干到夜里十二点才下班,他就睡在饭店的桌子上,一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从鸟叫做到鬼叫。


常常小锡安头上顶着一个竹匾,将面与馄饨皮子顶着回来。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每天晚上油煎小笼与馄饨,那时的炉子和风箱摆在店门口,小锡安会在炉旁拉风箱,他拉得与众不同,“踢踢嗒,嗒嗒踢,踢嗒踢嗒嗒”,他会拉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一听到这声响,邻居们就知道,是小汤包在拉风箱了。那时候的马路不宽,一条人民路的人都听到了。


有邻居说,听不见小汤包拉风箱的声音,都睡不着觉了。


小孩子嗜睡,有时干着干着活就睡着了。师傅们教他拿冷水拍拍眼睛,并开玩笑说:小汤包,拿洗帚(细竹做的锅刷)拗几段,把眼皮撑起来。


小锡安不知是玩笑,还真找来洗帚,找出一根,拗几段,拿细短棍撑眼皮。


“疼的,怎么撑不上啊!”


端蒸笼,锡安劲小,需借助肚皮的劲才能端起,蒸笼冒出蒸汽,烫伤了肚皮,小锡安不敢作声,自己用冷水拍拍肚皮,不久,肚皮发炎,溃烂。


空时,小锡安喜欢偷跑出去,玩打弹珠子,小伙伴们都喊他“烂肚皮”,他弹珠子玩得最好。


“今天烂肚皮怎么没来?”


哈哈哈,想起小辰光的事,有几分甜蜜,几分欢乐,又有几分辛酸。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刘锡安正式拜过两位师傅,殷大大,徐天麟,是昆山最好的白案与红案师傅。都受益匪浅,终身感恩。


第一个白案师傅,殷大大,是进饮服公司当学徒时,单位指定他拜的师傅,殷师傅言语不多,手艺好,手把手教锡安。


先要发好五块面:发面,死面,油酥面,淀粉面,船点面,锡安学得有模有样,殷师傅非常喜欢这个听话又有灵气的徒弟,但当着他的面,从不表扬他。


第二个师傅,是锡安自己拜的红案师傅徐天麟,他在比赛时遇到的,15岁那年,昆山烹饪技艺比赛,刘锡安夺得包馄饨打烧卖第一名,他包馄饨又好又快,一只只馄饨就像变魔术一样从他手里飞出来。


徐天麟夺得杀鸡第一名,从杀鸡到烧熟上桌吃到嘴,用时仅3分钟。他们代表昆山到苏州比赛,得了奖,锡安平生第一次接受新闻记者采访。


刘锡安对徐天麟充满了崇拜之情,徐天麟看好锡安,当即拜师收徒。


徐师傅也是一位言语不多,做事非常认真到位的师傅,有两次,本应凌晨4点起床生炉子,锡安睡过头了,等他醒来,只见炉子已经生好,徐师傅正在白煤渣里拣出黑煤,师傅一句也没骂他,他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两次之后,锡安再也没有睡过头。


为了贴补生活,徐师傅那时养两头猪,锡安跟着师傅一起每天半夜2点去菜场扫地,这样能拣些菜皮喂猪,师傅承包了老虎灶的砻糠,用砻糠垫猪圈,再把猪粪与砻糠卖给一个常熟人……这些苦活,累活,锡安陪着师傅坚持干了两年。


徐师傅还带着他做过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情,1959年,刘锡安辅助徐天麟师傅制作了“红油鱼膏面”,邮递给北京毛主席,收到了国务院第八办公室的来信表扬。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16岁(1960年),刘锡安被送进苏州市烹饪学校学习,一年半毕业。


之前的三年学徒生涯,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校,他尽情地学厨艺长知识开眼界。


他先后在:新聚丰,松鹤楼,味雅,义昌福,黄天源,乐香等苏州名馆子实习学习过。


当年,苏州老一辈的名师大厨,有魏师傅,丁师傅,孟师傅,刘常法,张宗根,顾浩良,冯斌军等,都对他给予了指导和授艺,说到这些师傅,刘锡安语气中充满了敬意!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原先他觉得当厨师苦,一心想当兵,现在,他发现厨艺是值得一生追求的技艺与事业。他真正热爱上了烹饪艺术。


毕业后,回昆山“大众饭店”上班(之前叫万家村),徐天麟师傅也在那里,是经理,“大众”生意火,工作量大,刘锡安早上负责下面,当时粮食紧张,很多农民都是带着面粉来换面吃,一天最多下2000斤面,置此,他对面性了如指掌,已融化在血液中。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刘锡安认字,但是不会写字,因此在采访中,提到店名,人名,菜名等无法辨别的时候,我只能根据音来写,可能会出现错误,敬请读者谅解)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文革中,刘锡安受到冲击,游斗、挂牌、关牛棚。造“昆山饭店”时,800斤重的水泥预制楼板,每一块都是刘锡安和其他黑五类分子扛上去的。


文革结束,刘锡安平反,分到了“储兴馆”,上午卖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汤面,下午专卖生煎两面黄。


之后他被派到三江村,除了点心,刘锡安开始烧菜,做卤菜,五香牛肉,叉烧,扎蹄,扎肉,酱鸭,酱汁肉……


那时店里还没有自来水,他每天到河里挑水,要挑两大缸。


他爱人在食堂工作,半夜2点多去烧稀饭,没有人帮忙带孩子,刘锡安只能半夜3点多,抱着两个孩子一起到饭店上班,让他们睡在地铺上,等到早市结束,早上9点,他再送孩子去幼儿园,回来接着做卤菜,烧菜。


那时真是难忘的艰难岁月啊,两个孩子在长身体,家里的钱不够买吃的,他只能下了班,去冲虾,摸螺丝,捉鱼,甚至卖过两次血。


昆山饭店落成后,刘锡安与师傅徐天麟一起被派了过去,楼下卖面、糕团,楼上饭店。


面,是师徒二人的拿手项目,刘锡安又把在黄天源学到的本事用了出来,糕团味道正,品种多,很快客人排起了长队,楼上师傅徐天麟领导,刘锡安配菜,烧菜,一年四季,刘锡安不断地翻时令菜、新菜,有用不完的好点子。当年建昆山饭店时,一起扛了800斤一块的水泥板,似乎把他抗事能力都锻炼了出来。


昆山饭店的味道与名气飞升,很快成为昆山人的首选饭店。


刘锡安并没有满足,随着改革开放,烹饪行业快速地发展,这期间他不断出去学习,曾赴上海,新雅饭店学广东菜,成都饭店学四川菜,扬州饭店学淮阳菜,在“红房子学西菜”(美国人开的),“喜来临”(德国人开的)学西点,也曾去常熟学“叫化鸡”,去天津学狗不理包子,去北京学烤鸭等等。


每到一处学习,他总能成为饭店主厨与老板的朋友,一来悟性好,学得快,二来,认真谦虚,每次都是早到晚走,主动把卫生与准备工作做好。


学无止境,越学越想学。刘锡安已然成为昆山响当当的大厨了,厨艺全面,红白案,中西餐全能。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一位北京来的大领导到昆山,刘锡安做了两道菜,“菊花奶油蕃茄”和“酱汁肉”,领导赞不绝口。


昆山是中国第一强县级市,当时正值昆山日新月异地大发展时期,县一招、二招,凡有重要客人,或大领导来考察,都要请刘锡安掌勺。举办全国会议,也都是点名刘锡安带着厨师团队去烧。


昆山是吸引外资第一县市,众多外资厂办大型宴席或招待重量宾客也都请刘锡安主勺,西餐也能做得非常地道,让老外们感到惊喜,印象深刻。


七八十年代,昆山人的红白喜事办宴,还时兴家里操办,上至县领导,附近的6个大队,刘锡安是第一人选,真是应接不暇。


“接婚礼的活,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叫我,每次都是连续工作2天,基本不睡觉。徒弟们都怕跟着我干婚礼的活……”


第一天,白天班正常上,下班后,他带着徒弟去女家做准备工作,干到半夜12点,再去男家做准备工作,常常半夜里,满屋子都是幸福的菜香味……


第二天,上午再去女家烧,下午新娘被接到男方,晚上再到男家去烧喜宴。刘锡安不仅认真负责能吃苦,做菜好吃,还善于帮东家合理安排,节省费用。


“我们结婚就是大师你烧的,烧得真好吃,最后,你还送了一个菜,天下第一神仙菜,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锅巴菜!”最近,刘锡安大师的面馆来了一位客人,感激地握住他的手说。


能者为师,有学校来请刘锡安去讲课,却有人反对,说他写字都不会,怎么上课,刘锡安好强,他本来工作太忙不想去的,听人这么讲,他偏偏要当一个好老师。


他发挥小学二年级语文水平,写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讲故事一样,各种菜怎么烧,诀窍是什么?他的学生们从来不需要背书,考试都是90几分。而且,学生们动手能力强,都是红、白案全能。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刘大师收徒


昆山劳动局培训班,新镇成人教育学校,昆山教育局进修学校,他都教过,他教的学生,都是各家饭店和食堂的抢手对象。


单位里仅有百分之二的人加工资,刘锡安加到了一级,开会讨论时有人反对,说他骄傲,领导说:刘锡安,大字里有个十,有本事才骄傲。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他确实有本事,当时,昆山饮服公司旗下哪家饭店生意不好,就派刘锡安去管,不要半年,生意总能扭亏为盈。


“人管人,是管不好的,我的经验,是制度管人,自己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刘锡安一句话道出了他的管理经。


北奥灶馆,是出了名的开关店。


1983年,3月1日,饮服公司昆山饭店大会,领导号召,谁能把北奥灶馆搞好,居然没有一个人响应。


“我来!”刘锡安出人意料地举起了手。


“假如我开不好,就在昆山马路上爬一圈。”


挑战与机遇同在。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从此,39岁的刘锡安,踏上一条充满坎坷与奇迹,迈向人生巅峰的道路。


掌管北奥灶馆后,以百年老店天香馆的名头,恢复昆山传统的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重新挂牌:百年老店奥灶馆,举办全国名店名菜展,开发卤菜外卖。


刘锡安重新创新了奥灶馆。


开业前,刘锡安3天2夜几乎没睡,带领着员工们一起加班,把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广告公司,刘大师便带着职工广贴广告。


奥灶馆开业,果然一炮打响,客人们吃得好,到处热情宣传,很快客人越来越多,一下子把一家冷店变成了旺铺。第一个月,不仅员工有工资,还破天荒拿到了奖金。


当时,有一位苏州的烹饪大师路过奥灶馆,看到昆山一个县的饭店,居然打出全国名店名菜展的广告牌子,口气不小呢,很不以为然,进店一看,叫花鸡、武汉牛肉灌、葱油饼、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烤鸭应有尽有,一尝,好吃,当即对刘锡安翘大拇指。


84年,奥灶馆推出早茶,创出双喜票,昆山人家家都有这个喜票。


86年,上海召开全国旅游会议,刘锡安争取机会上台介绍昆山奥灶馆。


受到旅游大会的启发,刘大师别出心裁,设计“一日游”的线路。这个路线非常吸引上海客人,一早到昆山奥灶馆吃面,上午游亭林公园,也就是他少年时放牛的地方,下午游周庄或甪直,一下子火了奥灶馆,亭林公园,也火了周庄与甪直。


最多时,一天有60多辆大巴到奥灶馆,馆子里坐不下,游客就在马路边吃,服务员到马路上送面收碗。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刘大师说到动情处,手舞足蹈


87、88年,只有700平的奥灶馆,每年创利润100多万呢,利润一年比一年大幅增长,一直到1994年,刘锡安离开奥灶馆。


刘锡安时的奥灶馆,苏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全国各地几百家媒体纷至沓来,三天两头都有媒体记者来采访刘锡安,奥灶面的名气传遍大江南北。


刘锡安十几年的时光扑在奥灶馆,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职工奖金,上交利润,社会影响三丰收。奥灶面成为了昆山的一张知名名片。


就在刘锡安准备将奥灶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时,奥灶馆被新加坡商人承包。


刘锡安黯然离开了奥灶馆。


之后,出国几年,到莫斯科和朋友一起开面馆,在匈牙利与儿子一起开了天香馆。


天香馆是昆山的百年老店,刘锡安推出百年老店奥灶馆时,百年老店就借用了天香馆的名头,如今,不服气的刘锡安要将奥灶面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发扬光大,重新传承百年老店天香馆。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97年回国创办自己的企业“天香馆”。


刘锡安拥有三个品牌,均办妥了注册,“刘锡安大师奥灶馆”,“刘锡安大师奥灶面”和“天香馆”。


正当刘锡安脱离体制,放手大干之时,2004年,60岁的他,胰腺胰窦癌,动了一个大手术,似乎上苍要中断他的奋斗之路。


刘大师从来不是向命运低头的人,康复之后,又重启他的宏图实现之旅,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奥灶面。


最盛时,全国铺开了100来家“刘锡安大师奥灶面馆”,这其中包括连锁、加盟、传承等形式。


还有被请去讲课、做评委、出席活动等,整天马不停蹄,全年无休。


一怪采访的当天,刘大师从早上八点,一直陪到下午三点,滔滔不绝,精力旺盛,像个小伙子似的,吃饭时服务人员忙不过来,刘大师还亲自为我们端菜端面。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品尝了刘锡安大师的奥灶面,用两个字来形容:“原”和“热”。


原,为原汁原味,奥灶面汤的香、鲜、浓,都是通过原汤,猪骨,黄鳝骨,鱼头等食材熬煮出来的,没有一丁点的其他添加。这汤只需喝上一小口,心里立刻就明白,是正宗的,是昆山人代代相传,熬了多少岁月的老味道。


热,为五热一体,碗、面、汤、油、浇,都要热。


尤其冬季,一怪把热改为烫,五烫更好,哈哈,一怪奇谈。


一红一白,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还有鳝鱼,虾仁,肥肠等浇头都请一怪尝尝,味道个个到位。


面条也很劲道,软硬适度,味美鲜香。一怪一行人早上吃了大师家的奥灶面,感觉幸福了一整天。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采访当天中午,刘锡安大师请一怪在他女儿的饭店吃饭。(左起:他外孙女,刘大师,他女儿)


中午,我们去他女儿、女婿开的饭店德意楼吃饭,店不大,因为味道好,火了十几年,尤其一道红烧鳜鱼,一怪颇觉惊艳。他的女儿与外孙女都穿着围裙与员工一起干着活,不说都看不出是店主。


提到爸爸,他女儿告诉我们,她年轻时在纺织厂上班,中班时半夜2点才下班,爸爸总是做好她喜欢吃的菜,去工厂门口接她,这一接就是三年。在女儿心目中,爸爸还有一个突出的品质:节俭。


刘锡安大师已经78岁了,每当他的奥灶面加盟店开张前第一晚,他基本不睡觉。他还像年轻时那样尽心尽力。


“除非起不来床了,我会一直干下去。” 他跟一怪说。


也许是遗腹子的原因,刘锡安待两位师傅如父亲,逢年过节,经常抽空去看望两位师傅。殷大大师傅临终前对刘锡安说:你比我聪明,技术比我高。


刘锡安对师傅说道:师傅,我的基本功都是你教的。


纵观刘锡安大师辉煌生涯,一怪总结为:能吃苦,有灵气,有韧劲,肯坚持,有想法,有事业心,胆子大。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刘锡安大师到甪直古镇“一怪食府”指导


俗话说:吃面靠汤,唱戏靠腔。


昆曲,起源于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奥灶面,也是昆山之特有,在刘锡安大师的努力推动下,在中国成为了著名的面种。


品味刘锡安大师的奥灶面时,一怪惊奇地感受到了与昆曲那般典雅、婉转、细腻的美妙滋味!


这美妙滋味,除了有原汤,猪骨,黄鳝骨,鱼头等食材,更源自:刘锡安大师少年起开始练就的勤奋,博采众长的能力,每天工作到半夜的干劲,永不服输,永远炙热的事业心,以及他对客人、家人、师傅与同事们等那份浓浓的爱……


中央电视台前记者王洁参与采访并拍摄部分照片,此致谢意!


苏州籍“中国烹饪大师”系列文章

由“一怪食府”特约撰稿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昆山奥灶面第一人,苏州唯一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的尊师

上一篇新闻

我心中的完美海南鸡饭 | 上海 · 新加坡

下一篇新闻

在奥城这间“INS风格”小吃店里,魔都生煎与狮城Laksa你PICK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