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从四川、到东莞、又到了新加坡,我是工号241也是诗人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我从四川,到了东莞,又去了广东,现在来到新加坡… 我觉得特别好,因为这里有朋友。城市的表面是冰冷的,但想到这里有这么些志同道合的人,那种感觉太美好了。”

这是人民文学奖得主,郑小琼在12月14日的新加坡见面会上对听众们说的第一句话。当天晚上7点30分,郑小琼和读者们齐聚在新加坡Homes65三楼展厅。

(观众中还能看到非华裔的面孔)

主持活动的是新加坡金笔奖得主,作家原非。

原非,原名于淼淼,生于中国沈阳,1998年起定居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士,法国INSEAD工商管理硕士。发表作品包括诗歌,中篇短篇小说,童话。

郑小琼邀请了在座的一位读者朗诵她的诗歌,希望通过别人的声音呈现自己的诗歌,把心灵的距离拉得更近。读者的分布颇为多元化。

第一位读者朗读的是《三十七岁的女工》。

多少树在落叶,多少人在衰老 灯火照耀的星辰,在十月的轰鸣间 听见体内的骨头与脸庞上的年轮 一天,一天,老去 像松散的废旧的机台 在秋天中沉默

多少螺丝在松动,多少铁器在生锈 身体积蓄的劳累与疼痛,化学剂品 有毒的残余物在纠缠着肌肉与骨头 生活的血管与神经,剩下麻木中的 疾病,像深秋的寒夜……上升着 上升,你听见年龄在风的舌尖打颤 身体在秋天外呼吸,颤栗

招工栏外,年龄:18—35岁 三十七岁的女工,站在厂门外 抬头见树木,秋天正吹落叶 落叶已让时间锈了,让职业的疾病 麻木的四肢,起伏不定的呼吸……锈了 十几年的时光锈了,剩下……老

是的,郑小琼不仅是个诗人,更是在东莞流水线上工作多年的女工,她用七年时间的追踪和思考,感同身受地记下女工们的欢笑与眼泪、快乐与悲伤、希望和绝望。

(在工厂工作的郑小琼)

郑小琼给读者们讲述了她的创作历程。她和其他工人一样,背井离乡,他们放下手中的锄头,进入城市,坐在流水线的车间,日复一日与冷漠冰冷的机器打交道,面对各种职业病、加班欠薪。

和其他工人不一样,郑小琼想的是如何把生活过得更有希望,她开始读书。但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她的选择并不多,只能读到一些杂志,还会跟杂志上的作者写信互动,渐渐就决定拿起笔,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于是,她写了《生活》这首诗,在工厂的生活里,她不再是郑小琼,而是“A241”,这个数字是她的工号,也让每个鲜活的肉体,被冰冷工业的逼成了流水线的一部分……

她写道:“我不知道该如何保护一种无声的生活/这丧失姓名与性别的生活,这合同包养的生活。”

她认为,外出打工,远离家乡,想在异乡扎根,生活非常的艰难,她甚至曾经见过就在身边的一个女工手指被机器切掉,连喊疼都来不及……

可是郑小琼认为,只要心里有爱,好好活着,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这个过程非常坎坷,但美好的愿望还是要有的。

对于新加坡的许多听众而言,郑小琼是陌生的,但是一场见面会下来,大家被她的乐观的心态感染了。

有听众就问为什么她可以保持这样的心态,而反观现在很多新加坡的年轻人,虽然生活、工作条件比郑小琼好,但是却过得很痛苦,甚至在抑郁中挣扎。

郑小琼说,乐观是建立在行动上面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迷茫,而且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阶层固化,所以比较实际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升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趁年轻的时候天马行空地想,不怕失败,当进入30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就要踏实下来寻找自己的角色了。

有人问她:现在成为知名作家之后,生活变好了,会不会很难再写出能反映打工人群的诗。

郑小琼表示,作为一个作者,保持一颗疼痛的心很重要。而这种疼痛不光工厂有,只要有反思,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感受到。而且,她也一直保持着跟工人沟通,她的弟弟也在越南打工。必须保持同理心,不然即使待在工厂里,那种疼痛也是流于表面的。

(读者与郑小琼互动)

当天参加见面会的,还有新加坡作家邹璐。

邹璐是当代艺术研究会核心刊物《艺术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文本编辑和文史研究。

随后,她还专门写了一篇观后感,在此引用部分和大家分享~

郑小琼为这场诗歌交流分享会准备了厚厚一叠的发言稿,她的诚恳、真挚、认真、专注、朴实的分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猜想这样的分享她在中国或海外其他国家肯定经历过很多场,但她却还是那么认真地重新回溯,细说从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达观开朗的胸襟,拓展开阔的思路,超乎她的同龄人和她的女性形象。她一直和各地文友及编辑保持笔谈的友谊,这对开拓她的思路和创作起到关键作用。她的诗歌创作从抒发乡愁开始,但她尽早摆脱了一己之情的缠绵和抒发,转而关注现实,写真实的生活,从她现场分享的几首“打工诗”,几乎不用形容词,而是以更多的名词,更多的实物、实景、实情,以工业时代的冷峻的动词做衔接,带给人金属的质感、尖锐和力度。

还有听众对见面会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的精英,本地创业者邸先生,表示以后有类似的活动甚至愿意来当义工~

郑小琼来新加坡,是应新加坡国际移民节邀请。国际移民节以艺术表演,讲座和对谈的形式,邀请包括亚洲和国际上的低薪客工群体和难民群体来的艺术家,移民主题方面的学者,及公益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等来分享他们的人生。

(郑小琼12月16日在移民节上进行分享)

这次由新加坡眼主办的见面会,是郑小琼在新加坡唯一一场中文活动。错过见面会的朋友,可以去新加坡眼Youtube频道。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必打卡的饮品店,老板豪气,开业福利留言免费喝!

下一篇新闻

阿里元老请回Lazada创始人来当CEO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