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WhatsApp分享数据侵犯隐私? 大批用户迁到Telegram和Signal

即时通信平台Telegram今天(13日)一大早就在自家软件上发出喜报:

“Telegram 用户已经超过5亿啦!仅在过去的72小时内,全球有超过2500万的新用户加入Telegram。”

“谢谢!全因有你这样积极邀请亲友好友来Telegram的用户,我们才能达到这个里程碑。”

能够达到上述里程碑,更大程度上是靠同行的隐私风波烘托出来的。

上周,WhatsApp这个我们熟悉的即时通讯软件宣布了一条触动了不少人神经的通知。

简单说就是,WhatsApp更新了其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更新内容包括:允许母公司Facebook(面簿)访问大量用户数据。(欧洲和英国地区除外)

是的,你在WhatsApp的数据,很大程度都可以被面簿光明正大地拿去用,而你如果想继续用WhatsApp,就得心甘情愿同意这一条例。

这引起了用户们对于个人隐私泄露的恐慌。

我们每天在WhatsApp和亲朋好友说那么多秘密,不会全都被偷偷看到了吧?一涉及隐私问题,用户几乎是毫不留情情面地say byebye,毫无情面可言。

全球用户开始在推特刷屏#deletingwhatsapp,呼吁大家停用WhatsApp,土耳其政府也带头声明卸载,转用本土通讯软件BiP。 

“因祸得福”的Telegram的用户几天内突破五亿,另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通讯软件Signal两天内下载量也猛增十万。

WhatsApp 隐私条例改变有哪些?

WhatsApp坐不住了,在推特上赶紧辟谣:

We want to address some rumors and be 100% clear we continue to protect your private messages with end-to-end encryption. pic.twitter.com/6qDnzQ98MP

— WhatsApp (@WhatsApp) January 12, 2021

表示这次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更新,

WhatsApp和面簿不能查看私人消息或收听通话WhatsApp不会记录通话和信息日志WhatsApp和面簿无法获取共享地点信息WhatsApp 群组保持私密性将消息设置为限时消息可下载属于自己的使用数据WhatsApp 不会将通讯录与 Facebook 共享

大家最担心的问题被解答了:

不会有人偷看到受“端对端加密技术保障”的聊天记录啦!

不过WhatsApp在网站上发布的讯息却显示,新的更新会和面簿分享用户账号登录信息(如登记名字、电话号码)、交易记录、IP地址、付款资料等信息。

好像还是蛮吓人的。

WhatsApp大中华区总裁梁幼莓在面簿上称,WhatsApp私隐条款更新内容其实关乎商业通讯:

本意是在提高隐私保护的透明度,可惜沟通上有所不足。在需要较深入说明的地方,应该以更清晰的方法表达。

总之WhatsApp想说明的是,这一切都是为了面簿广告和面簿商店等电商公司铺路,方便店家以后的沟通和更精准地打广告,对大部分普通用户不会造成大影响。

不过,让很多用户不满的是,明明2014年被面簿收购时说好了不会分享任何数据,到了2016年就开始分享部分数据(那时用户还可以选择拒绝),现在却要强制分享付款和电话号码等更敏感的信息,怎么六年间就出现两副面孔?

通讯软件哪家强?

红蚂蚁整理了网上关于数据隐私安全最受关注的几个性能,对比目前最受欢迎的三个通讯软件:

可见Signal的确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这些软件,向你索取多少隐私?

这份清单,当然是要的越少越好。WhatsApp的清单本来就很长了,如今还要强制性分享给面簿部分信息,难怪落人诟病。这样看来,Signal真是不多管闲事的好宝宝。

Telegram和WhatsApp大家可能稍微熟悉了,毕竟红蚂蚁每天和大家问安(t.me/redantssg),但连新世界首富马斯克(Elon Musk)和网络安全专家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都安装的Signal呢?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对Signal十分有信心,说自己每天都用。(推特截图)

Signal由原面簿合作人Brian Acton离开面簿后创办(离开原因是因为与面簿在用户隐私上有分歧......)。

目前Signal涌进大批用户后,一度出现不能创建群组、延迟接收验证码等问题。看来Signal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好生意,必须做好准备才行。

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隐私这种东西,早就给出无数了,只要是有点商业价值,或需要为商业服务的软件,面对隐私这件事早晚会殊途同归。

今天WhatsApp因隐私条款燃起一阵保护隐私风浪,但相信明天多数人对于各种隐私条款,还是会麻木地点下“我同意”。

在这个大家网上行踪与用户数据几乎透明的时代,我们似乎都已默认了“隐私”是向互联网索取便利的代价。红蚂蚁好奇的是,你会因为坚守自己的隐私,而更换通讯软件吗?

上一篇新闻

农历新年得吃“贵菜”? 马国水灾使巴刹鱼虾蔬果价格飙升

下一篇新闻

大学生和精英过剩,危及社会安定的隐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