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 星期四

“锁国”第一天 马国发生了这些事

马来西亚政府日前宣布的行动管制令从今日(18日)开始生效,并将一直持续至本月31日为止。

行动管制令生效前的最后一刻,马国至少出现了两股移动热点,包括赶在凌晨12点封关前准备赶往新加坡留宿两周的“越堤族”,以及各大城市想要回乡的人潮。

跨州禁令没有划一产生混乱

日前马国全国总警长阿都哈密曾指出,在行动管制令(简称行管令)期间,任何想要返乡或离开自己所居住州属的民众,必须向临近的警局报备行程,并申请一份“出门通行证”。

作为国家心脏地带的雪隆(雪兰莪和吉隆坡)一带更在昨晚(17日)行管令生效前爆发返乡潮。

《当今大马》报道,包括巴生谷及临近都门的森美兰州汝来等地区的警局涌现长长人龙,大批民众准备申请“出门通行证”返乡。南北大道亦出现不寻常的车龙。

吉隆坡蕉赖警局挤满了准备申请“出门通行证”的人潮。(取自面簿)

这显然与行管令欲达到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以避免感染的目的相悖。

由于申请人数实在太多,阿都哈密随后宣布取消取消“出门通行证”措施。

另一方面,以首相慕尤丁为首的国家安全理事会昨日发布的“常见问答”中原本指示公私立大专生必须返回家乡,因此引发大批大专生前往巴士总站等地准备排队买票回乡。

在吉隆坡的南湖镇综合交通终站购买车票回乡的人们。(马来邮报)

在一片争议声中,国家安全理事会今日再度划一标准,要求所有大专生不得在行管令期间回乡或旅行。高等教育部进一步下令,即使已经买了车票,所有大专生仍必须留在自己的宿舍或租屋处。

马国总检察署今日也在《宪报》上颁布禁令,禁止民众在行管令期间返乡或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州属。

不过,显然许多马国民众将这14天的行管令当作回乡或旅游(网民调侃为cuti-cuti Malaysia)的“好时机”。

据报道,从雪隆一带通往其他州属的南北大道在昨晚和今日都出现了长长的车龙。

一名网民在公路上发现对面方向通往怡保的道路有许多车辆行驶,因此禁不住调侃这不是cuti-cuti Malaysia或回乡的时候。

“政府叫你待在家,是听不懂人话吗?”

一些劝告人们切勿返乡的迷因图也开始涌现:

“妈,你等等哦!我们正在把病毒携带回家的路上。”

“你爱你的父母吗?停止回乡的行程吧!”

(取自面簿)

守在最前线的医疗人员和警察也纷纷透过社交平台呼吁民众待在家。

“留在家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取自面簿)

“为了你们我们继续工作,为了我们希望你们待在家。”

(取自面簿) (取自面簿)

有鉴于民众并未完全遵守行管令,慕尤丁晚间8点再度发表特别演说,恳求马国人“静静地安坐在家”。

“(行管令)的目的并不是要你们返回家乡、出席宴会、去超市购物、到公园散布或到旅游景点度假。”

“不是的。(行管令)是为了让你们待在家里,保护自己和你们的家人。”

慕尤丁也警告,行管令若无法达到控制疫情的成效,当局将有可能被迫延长这项封锁措施。

餐饮场所仍出现冥顽不灵的顾客试图内用

根据行管令,当局允许餐厅和咖啡店等餐饮场所提供外卖或外送服务,但禁止食客内用。

综合马国媒体报道,多数餐厅和咖啡店皆有遵照指示,并将桌椅收起。不过仍有部分冥顽不灵的食客坚持在店内用餐。

在马国东部、西马多个地区,警方纷纷出动以规劝违反相关规定的民众。

部分咖啡店仍有民众坐下喝茶。(诗华日报)

一些不允许营业的商店或摊贩也被要求关闭。

街上和商场“非关键服务”的商店大多数已关闭,但也有部分商店陷入根据指南究竟是否应该关闭的混乱之中。

国家安全理事会今日发布指南,进一步说明何谓“关键服务”和“非关键服务”行业,其中包括提供民生用品的杂货店、便利店、百货公司、公共巴刹和批发巴刹获准营业,但夜市及农民市集则将关闭至月底。

柔政府有意向中央要求有条件重开边界

原本是全球最繁忙边境之一的新柔边境今日异常宁静。

许多马国客工已在行管令在凌晨12点生效前涌入新加坡。

不过,柔州州政府今日指出,他们有意向中央政府请求通融,以便重新开放和新加坡的边界,允许马国客工和在新加坡求学的学生通关,但旅游人士则不在此限。

今日的新柔长堤异常宁静。(星报)

州务大臣哈斯尼表示,当局将会在边境实施严格的健康检疫。

他指出,他将和新加坡当局进行相关讨论,随后再将这项要求提呈给中央政府。

不过,许多马国网民显然对这项可能对马国客工网开一面的做法感到不满。

无论如何,我国政府与许多本地企业已针对马国行管令可能造成的影响采取因应措施,包括为在本地没有住处的马国客工安排接下来14天的落脚处。

此外,新加坡人力部长杨莉明也宣布,政府将给予受马国行管令影响的本地企业,每个马国员工每晚50元的补贴,长达两周。

上一篇新闻

左看右看都不对 马国选民无从选择

下一篇新闻

风水轮流转 轮到黄皮肤人大逃亡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