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新加坡百货公司的落寞与哀愁
“
9月29日,新加坡先得坊(The Centrepoint)美罗商场即将关闭。因为旗舰店停业,美罗的清仓促销活动从八月底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新加坡消费者前去抢购。
”
8月26日,位于先得坊的美罗旗舰店正在进行清仓促销,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图:ARK CHEONG)
或许美罗(Metro)这个品牌名称很难让人把它与奢华的形象联想到一起,但这家以好莱坞传奇电影工作室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命名的百货公司,曾一度走在新加坡高端百货零售业的前沿。
鼎盛时期,美罗百货门店里随处可见当季最新最热的时尚产品及法国香水,并以群星荟萃的活动而闻名。
这家创立于1957年的百货公司,当年在新加坡谐街(high street)以纺织品零售起家。它曾经以时尚而实惠的商品快速抢占市场,并将纪梵希、卡地亚等欧洲品牌引入了新加坡市场。
1962年,新加坡谐街美罗商店内举办的时装展(资料图片)
然而,自1990年代起,日渐高企的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开始蚕食其利润,美罗百货开始将重点转向房地产投资及开发。
根据美罗集团披露的2019年一季度财报,其房地产业务税前利润为1.134亿新元,而其零售业务的税前净亏损为640万新元。
零售先锋
60多年前,美罗百货的已故创始人王梓琴(Ong Tjoe Kim)先生,在位于谐街72号的两层楼店铺里开始创业,向印尼和新加坡的富太太们销售蜡染布和优质面料。
1961年,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他顺势买下隔壁店铺,由此开设了第一家美罗百货商店,这家门店面积为279平方米。四年后,美罗在新加坡乌节路列特大厦(Liat Towers)开设了第二家门店。
在1970至1980年代的鼎盛时期,美罗百货在当时新加坡正在打造的主要购物及娱乐中心,共开设了五家门店。
多年来,美罗在当地零售业态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首家推出促销活动及售货员穿着统一制服的百货店、首家邀请电影明星参加开幕庆典和重大活动的百货店等。
美罗已故创始人王梓琴于1957年创立美罗商店(资料图片)
在创始人王梓琴的子女们齐心协力下,家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有:曾任美罗集团执行董事的王晞权(Jopie Ong)先生、曾任美罗零售业务执行长的王秀芳(Wong Sioe Hong)女士。
他们二人成功地将美罗打造成了一家领先的百货公司,吸引了众多精打细算但荷包满满的消费人群。
战略转型
1973年,美罗集团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此后,这家公司在继续经营零售业务的同时,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及其他业务。
1976年,美罗收购了乌节广场商业开发公司(Orchard Square Development Corp,简称OSDC),随后成为义安城(Ngee Ann City)的联合开发商。
三年后,美罗集团通过参股创办欧佳时(The Hour Glass)的方式,开启高端钟表零售业务。后来,该业务于1988年被剥离出来。
1990年代初期,因为零售业大环境不景气,在已故王晞权先生的带领下,美罗开始重新定位为房地产公司。
如今,作为新加坡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玩家,美罗集团持有并管理著多个位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优质购物商场及写字楼物业。其投资组合还包括位于新加坡、印尼和英国的多功能综合体及住宅项目。
今年5月中,美罗取得了中国成都一家商业购物中心The Mall 25%的股份。(图:美罗集团)
美罗集团的财报显示,其净资产总额为15亿新元,2019年一季度实现税后利润9,570万新元,零售业务收入为1.306亿新元,同比增长0.7%。这主要归功于促销力度加大,带动了新加坡市场的销售增长。
然而,从运营层面来看,其新加坡市场的业务亏损710万新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90万新元。
远观海外市场,美罗目前在印尼拥有11家百货门店。
美罗集团顾问、前执行长Lawrence Chiang今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公司的零售业务正面临一些挑战,但是美罗的品牌价值依然强大。
他认为:“美罗无需花费太多的成本就能保持业务的运转,但是其内在价值、历史经验及遗产等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观察人士指出,来自电子商务及高额租金的压力已经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百货公司。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利伦(Leonard Lee)认为,考虑到美罗多年来积累的品牌认知度,该公司有理由保留其零售业务,尽管这块业务亏损严重。
教授简介
Leonard Lee | 李利伦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市场营销系院长讲席副教授
研究领域:情感与决策、消费行为与动机、消费者心理学
李利伦认为:“可以把闭店看作是市场营销或品牌宣传的成本。品牌认知度或许不会帮助美罗的零售业务扭亏为盈,但在其他业务上,也许能起到积极作用。”
美罗集团未作出任何回应。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海峡时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Metro: From retail pioneer to property giant
作者:Tiffany Fumiko Tay
翻译:谭瑞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实体店——新加坡电商发展的下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