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简谈新加坡住房体系与发展历程

新加坡实施公共住房制度,为解决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先后成立中央公积金局和建屋发展局。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建屋发展局主要负责 " 组屋 " 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工作,保证“居者有其屋”计划的真正落实。

新加坡住房体系

公共组屋为主,私人住宅为辅

由于住房严重不足,新加坡政府在自治初期便将公共住房建设作为优先任务。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英国殖民地政府对住房问题自由放任的态度,在新加坡自治(1959年)前,房荒问题极其严重。据英国殖民地政府住房委员会报告,1947年新加坡住房水平仅为18.2人/套;约30万人住在没有任何基本卫生设施的临时棚屋中。

由于房荒叠加贫困和失业,民生问题得不到保障,民众情绪严重不满,罢工次数急剧上升,社会极其不稳定。因此,自治初期面对小国强邻的局面,新加坡政府将公共住房建设作为施政的优先任务,把提高居民住房自有率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基石。

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以公共组屋为主,私人住宅为辅的独特住房体系,成功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住房体系由以组屋为主的公共住宅和以中高档公寓、别墅为主的私人住宅构成,其中公共住宅占比达80%。受益于政府公共住房的大规模供应,新加坡住房自有率高达 90.2%,约 82%的人口住进了政府建造的组屋。

简谈新加坡住房体系与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从租赁走向自有,从小户型为主转向大户型

新加坡自治后的住房政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0-1965)

以满足中低收入者租赁为主要目标。

自治后,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颁布《建屋发展法》,设立建屋发展局,大规模兴建低标准、小户型住房,以低价租给中低收入群体。

第二阶段(1965-1970)

租赁住房转向自有住房。

受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影响,为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政策转向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组屋。1964 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住房自有化。1968 年,为了提升民众对组屋的购买能力和热情,《中央公积金修改法令》出台,开始允许住房购买者使用中央公积金来购买组屋。

第三阶段(1970-1980)

将公共住房供给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中等收入群体。

截至 1975 年,已有 47%的人口入住组屋,中低收入居民的房荒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开始注重提升房屋质量和户型。1974 年,国营房屋与城市开发公司成立,专门建设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型 5 居室套房,房屋建设开始向高层化、高密度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1980-1990)

公共住房市场步入成熟期。

组屋供应趋于饱和,建房数量明显下降,组屋转售市场逐步发展、成熟。居住在组屋的人口比例在1990年达到峰值87%,住房自有率达79%。

第五阶段(1990年后)

开始发展私人住宅市场。

90 年代以来,小户型组屋的保障功能已充分发挥,组屋供应开始以大户型(4、5居室)为主;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的发展,面向高收入居民、永久居民和外国民众的私人住宅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开始对私人住宅市场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其逐步发展。居住在组屋的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从1990年的87%下降至2016年的82%。

简谈新加坡住房体系与发展历程

(来源:网络)

简谈新加坡住房体系与发展历程简谈新加坡住房体系与发展历程

上一篇新闻

诊所总裁为还债 咳嗽药水 安眠药 转卖黑市赚8万

下一篇新闻

你有留意到李显龙总理和主要反对党成员都献上哪些虎年祝福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