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同事带病上班,第二天确诊!新加坡或不得已再次收紧限制
自从新加坡卫生部预测了,这轮疫情日增病例最高可能到1万5000例左右,
我们每天都在惴惴不安地等待当日病例出炉,看是否已经飙升。
*周感染增长率(R值)在快速上升
(示意图:CNA)
在这种特殊时候,50%的新加坡人都回到了工作场所,人们担心公司成为主要传播场所,
事实上,已有人爆料称同事带病上班!
同事带病上班、随后确诊
这些行为可以举报
一位从事保险业的李女士向媒体爆料说,公司按照50%人员返回的规定把职员分成了两组。
李女士1月4日首先回到办公室,坐在她几个座位之外的30岁男同事一直在打喷嚏,
“阿嚏、阿嚏” 的声音大到她无法忽视。
(示意图)
这明显是感冒症状,当时李女士就在心里打鼓,纠结起这男同事到底是生病了,还是鼻子敏感?
“他看起来像病得蛮严重的,我心里虽然一直觉得这样还来上班不好,
但又不想表现出对疫情过度敏感,安慰自己他可能只是鼻子过敏。”
结果,最坏的事情发生了,
1月5日下午,她接到公司的通知,感到“五雷轰顶”。
公司说这名打喷嚏的男同事在进行核酸(PCR)检测后确诊了!
公告上通知所有人重新居家办公一周直到下周一,按照规定办公室必须进行深层清洁,这期间公司会追查可能跟确诊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士。
(示意图:CNA)
李女士说当天这名男同事还跟其他同事一起吃了午饭,
明明身体一直坚持工作至下班时间才和同事们一起离开,她现在非常担心自己和其他人的情况。
李女士哭诉自己家里还有一个1岁大的孩子,这两天都不敢抱他。
(示意图)
虽然她还没有收到任何风险警告(HRW),但她会接下来每天自我快速检测。
新加坡50%的人重返工作场所后,意味着以前默认居家办公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很多公司会采用轮班方式让大家回去。
不知道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角落发生李女士公司这样的事。
(图源:mustsharenews)
不过按照规定,男同事的做法是违规的,
员工若身体不适,就应立即乘搭私人交通工具,前往拭子检测计划(SASH)诊所就医进行检测,而不是坚持工作一天到下班才看病。
有员工确诊,公司需要对有过接触的同事进行快速检测,只有呈阴性的人才能继续在公司办公。
人力部也提醒,如果发现工作场所安全管理措施准则的个人或公司,都可以上网举报:
https://service2.mom.gov.sg/efeedback/Forms/eFeedbackWithReferrer.aspx?option=3
马来西亚拒绝封城
那新加坡呢?
(图源:海峡时报)
面对这波奥密克戎来袭,新加坡不是唯一一个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
虽然开放程度没有新加坡高,但马来西亚也一样已经被奥密克戎入侵社区。
新加坡预测如果奥密克戎快速在社区传播开,最高日增15000例;马来西亚的预估数字在日增30000例。
(图源:todayonline)
截至6日上午,马来西亚累计确诊奥密克戎感染病例245例。
这245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中,有12例是本土感染病例,都发生在沙捞越州。
我们都记得去年,马来西亚为了遏制德尔塔传播,先后封城好几轮,比新加坡严格得多。
(图源:thestar)
但是今年大马一改这种做法,马来西亚卫生部长甚至直言:
“别再提起L字头(Lockdown封锁)那个字。”
(图源:新海峡时报)
马国卫生部现在不希望通过重启封锁令来遏制奥密克戎的蔓延,因为会牺牲国家经济以及民众的精神健康和生活。
这点看法倒是和新加坡很像。
新加坡目前为止还未有收紧边境和社区管理措施的举动,仅仅加强了接种疫苗的要求。
新加坡接下来会不会收紧措施呢?
首先,边境方面王乙康直言“封锁没用”。
面对很多人呼吁关闭VTL(疫苗旅行通道),王乙康认为也不能阻止奥密克戎传播了。
王乙康认为如果限制a国入境,就要限制b国,以此类推,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采取这种方法,我们迟早得回到封锁那一天。”
“唯一会发生的事情就是大家重回2年前。无论我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我们都必须放弃。”
言外之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态度差不多,都不愿意再封锁了。
其次,社区方面,黄循财是这样表态的:
"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纪律并遵守所有的安全管理措施,那么我们有更大的机会渡过即将到来的这一波,而不必进一步收紧,"
"但是,如果我们放松警惕,冒着不必要的风险,那么传播将被放大,感染波将更大。
我们最终会给我们的医疗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我们可能别无选择,只能收紧。"
什么是不必要的风险?指的就是克拉码头地区Riverside Point跨年夜的大型聚会。
黄循财再次表示,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同时黄循财也提到了医疗系统的压力,新加坡ICU被占了多少,一直都是一个重要指标。
去年数次“踩刹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病例激增导致医院压力突然变大。
目前看新加坡住院人数和ICU人数不算多,ICU占用率不到50%。
但如果当奥密克戎病例真的达到15000例的时候,这些住院数字恐怕就不好说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