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近日的新加坡,疫情加剧,防疫略有收紧,但是恢复经济和开放边境的脚步也没有停下。

虽说政府一直在强调不要对冠病感到恐惧而无所适从,但是也有很多公众心里的疑问久久难以消除:既然要与冠病共存,为何需要收紧防疫措施?

相关部门就民众关于疫苗,防疫措施,入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小编也为大家做了整理,一起来看下吧!

Q 政府鼓励民众接种疫苗追加剂,是不是意味着疫苗有效期只有六个月?

政府一直是鼓励民众接种疫苗追加剂的,而且也已经开始给年长人士接种,之前我们也给大家普及过接种追加剂的必要性。

其实公众完成疫苗接种六个月后,不代表疫苗功效立刻消失,而是在六到九个月内慢慢地减少。因此,在这段期间,公众可以接种第三剂疫苗。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而且民众可以在追打之前到相关的机构做个检测,根据报告,如果体内的抗体足够,那就暂时无需打,反之,体内的抗体不足的话,追加一剂会更保险。

Q 既然无需恐惧冠病,为什么要收紧防疫措施?

这一直是一个很困扰民众的问题。

部长王乙康以过马路和驾车作为比喻,指两者都面对风险,但因为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因此不会感到恐惧。

““不怕过马路,并不代表可以随时过马路。如果这么做,那才应该感到恐惧。””

因此,收紧防疫措施并不是前后不一致的。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政府希望命中要意识到风险所在,并且遵守规矩,那么大家就不用对冠病感到害怕。

Q 为何收紧防疫措施针对未接种疫苗者?

其实,这是一项保护未接种疫苗者的措施,因为未接种疫苗的民众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并不是针对他们。

新加坡目前有1.5%人口是还未接种疫苗的年长者,但他们却占了加护病房患者或死亡病例的三分之二,所以问题很严重。

但这不代表较年轻的未接种者可以放松警惕,数据显示每100名40多岁的人当中,就有一人留在加护病房就医,到了50多岁则有两人在加护病房。

呼吁民众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接种疫苗,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

Q 未接种疫苗,能否前往购物商场内的医疗诊所?

目前的政策是,未接种疫苗的旅客是不能进入商场的,但是很多的诊所,药店都在商场内,不能进入商场的话会造成很多不便。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当局表示会弹性处理,允许那些需要医疗服务的公众进入商场,前往家庭诊所或牙医看诊。

Q 未接种疫苗,能否携带孩子到购物商场内的托儿所?

在新的安全管理措施下,12岁以下孩童获准进入商场;至于那些未接种疫苗的看护者,当局也会弹性处理。

Q 我未接种疫苗,能否度宅假?

可以,但或许无法到酒店内的餐馆用餐。

Q 独立的大型超市会否成为未接种疫苗者的聚集地?

未接种疫苗还是需要前往超市、巴刹等地方办理日常事务,当局不能阻止他们。但他们也需要了解本身所面对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采取额外防疫措施。

Q 如何在咖啡店和熟食中心实施差异化防疫措施?

咖啡店和熟食中心是大家日常光顾最多的地方,也是防疫政策对民众的影响最大的方面。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目前当局是依靠咖啡店业者协助,在政府方面,会派人突击检查,他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本分防疫。

Q 如何避免在公共运输内传播病毒?

巴士、地铁列车和飞机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只要公众不要摘下口罩交谈,必定能安全地通勤。

Q 差异化的收紧防疫措施如何保护年长者?

数据显示,大多数确诊患者最近曾到访购物商场、熟食中心和咖啡店,因此才会采取最新的防疫措施。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Q 为何不把抗原快速检测仪分发给每名家庭成员?

这个做法并不实际,因为当局不知道每户家庭有多少名成员。不过,如果公众收到卫生部发来的通知,可以到派发机领取免费的检测仪。

Q 为何这么急着向另外八个国家开放边境?

这个措施有四个理由,包括民众需要出国留学、工作或旅游,而且航空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拥有20万份工作。

全球疫情和以往不同也有一定的影响。

之前,新加坡的病例较少的时候,其他国家的病例却很多,因此实施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是合理的;但现在本地的病例较多,而其他国家的情况正在趋向稳定,因此开放边境并允许跨境旅游是合理的。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再者,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必须和世界保持连接来生存,以保障大家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所开放边境的国家中,他们的传染率其实比新加坡来得更低。

一文了解新加坡官方防疫、疫苗和入境等方面的措施
上一篇新闻

“13岁女儿独自飞回中国,我是如何陪伴她隔离21天的”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一天发2409张通行证!疫苗通道旅游机票汇总,往返$450新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