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房制度能搬到中国吗
1
引言
中文互联网世界对新加坡总是不缺赞美的声音,特别是对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对新加坡90%以上的自有住房率赞不绝口,并以此来批评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以此来声讨国内的高房价。
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的内涵,以及推演一下,这套住房制度能否复制到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我们国家可不可以实行。
2
新加坡概况
首先介绍下新加坡的概况。
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国家,面积719.1平方公里。
2019年人口数据(为阅读方便,四舍五入取整数):
总人口数量:570万,
居民数量:402万,其中新加坡公民350万,永久居民52万,
非居民数量:168万
总人口=居民数量+非居民数量。居民数量=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非居民包括在新加坡工作、学习或居住但未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不包括游客和短期游客。我们现在记住人口的这几个数字,对后面分析住房情况十分有用。
我们可能对新加坡人口和面积没有特别直观的概念,所以我们就和国内的行政区做一个对比。如果我们将北京的海淀区与朝阳区合在一起的话,除了GDP和人均GDP,很多数据是和新加坡很接近的,至少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指标和
北京海淀朝阳两个区的和相近
3
新加坡人口与移民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书》指出,新加坡长期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问题恶化,人口萎缩将会危及国家经济发展。为保持人口增长与竞争力,白皮书建议:未来17年内增加30%人口,目标在2020年将国家人口从目前的531万人增加至580万到600万之间,并于2030年达到650万至690万人。其间每年将输入1.5万至2.5万名新公民 (New Citizens)、3万名“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s, PR),令外来人口比例在2030年增至近五成,本地人口则由目前62%降至55%。
按照现在的新加坡人口状况,2020年这个目标肯定无法达成。截至2017年12月,新加坡就业总人数共计342万多人,本地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7.2%,外籍员工则占32.8%。换句话说,就是每三个在新加坡工作的劳动力就有一个是外国人。
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有三种准证:
EP,(Employment Pass),一般是针对高级管理,行政或者专业技术人才,月薪在至少3600新币以上而发出的一种工作签证。可以理解为外国“金领”,要求高学历,优秀学校,高薪水,高专业性,丰富工作经验,从事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SP,(Special Pass),特别准证,也叫技术准证,是发给具有特别技能或持有大专资历的外籍人士的工作准证,可以理解为外国“白领”。
WP,(Work Permit),劳务准证:是新加坡低等级的工作许可,发给外国劳工。现在的规定是工人的学历达到中专或高中以上即可,可以理解为外国“蓝领”。
对于外国人在新加坡工作,有很多要求,包括对企业有配额,对申请人的薪金有要求。比如对申请SP的有薪金要求2019年月薪2300新币或以上,2020上调到2400新币。而雇佣外国人的企业还要交一笔税。2019年人口简报显示,持有工作准证的人数大约为69万人。
持SP,EP准证者可以申请PR(永久居民)。但WP工人不可以申请PR。换句话说,新加坡只给“金领”和“白领”申请永久居民的机会,“蓝领”工人,对不起,不可以!
而申请永久居民的条件比较“玄学”,没有清晰的打分机制,也不是很透明。有的年代松,有的年代紧。2018年大约有2.2万人成为新加坡新公民,大约3.2万人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很多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十年的中国人,屡屡申请永居,却被屡屡拒绝。原因无可奉告。
我们是讨论新加坡住房制度,为何现在还在讨论人口和移民呢?别急,往下看。
4
新加坡住房种类和购买要求
新加坡的住房比较复杂,在这里只简化说明。
新加坡住房状况
要讨论新加坡的住房,就必须了解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
这是一个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的法定机构,负责建造组屋。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到1970年,超过50%人口住进了组屋。于2018年,超过90%新加坡家庭拥有自己的组屋 。
简单说,新加坡的住房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统一建造的住房,就是组屋,是有政府补贴的住房。另一类就是公开市场的私人住宅。
一,组屋
首先明确,组屋是卖给居民的,极少部分是出租给低收入者的,并不是“福利分房”无偿使用 。
居民要符合国籍、年龄、收入、财产等条件才可购买组屋,全国70%左右的居民均有资格购买。
要购买组屋,首先必须满足以下5项硬性条件:
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能拥有其他房屋;
必须得有新加坡身份,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三年后);
每个人有两次机会购买全新的“组屋”;
可以和家人一起购买。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老公老婆,只要是个组合就可以购买;
如果坚持单身,那35岁以后也可以买,不过是小户型的二房租屋(一室一厅);
全新组屋只有新加坡公民有权购买,永久居民只能购买再售(二手)组屋。
已销售的组屋符合一定条件之后可以转售,也只能出售给复合组屋购买资格的人。转售组屋的价格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通常高于同等条件下新组屋的价格。
而对于购房者来说,特别是永久居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两个个结婚了的永久居民;
两个将要结婚的永久居民;
工作的母亲和读书的孩子;
未婚的永久居民和兄弟姐妹。
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
二,私人住宅
私人公寓,外国人也可以购买;
私人有地住宅,只能新加坡公民购买。外国人可以在圣淘沙购买。
三,EC(Executive Condominium),即执行共管公寓,
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一种介于组屋与公寓之间的物业品种,旨在帮助处于夹心层的新加坡人以低于市场价(市场价的70-80%)的价格拥有公寓。EC在自住5年之后可以卖给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10年后可以卖给外国人。
5
新加坡房子的其他
价格涨不涨?
有调查显示,过去10年,新加坡再售(二手)组屋平均上涨30%,而涨幅最大的便是中央区,达到113%。金文泰和红山地区。涨幅为56%与55%。
价格贵不贵?
组屋 :30万新币~60多万新币(人民币150万~300多万)
公寓:最低的1房入门价格60万新币(300万人民币)起,2房80~120万新币(400万~600万人民币),3房价格110~150万新币(550万~750万人民币);
高档住宅区公寓。例如乌节路的高档公寓1房150-190万(750~950万人民币),2房200-400万(1000万~2000万人民币),3房的价格350-700万新元(1750万~3500万人民币)。公寓的1房就是1室1厅,2房即2室1厅。
私人住宅:排屋:100万到200多万不等(折合人民币500万到1000万),洋房:150万到2000多万不等(折合人民币750万到1亿)
新加坡有没有房地产业?
新加坡是有房地产业的,而且很发达。比如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凯德mall,来福士广场,雅诗阁公寓都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凯德集团旗下品牌和公司。凯德集团在中国和亚洲很多国家都有投资,是亚洲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之一。
6
精巧的制度设计
对于新加坡,很多国人是抱有好感的,虽然也不乏批评的声音。但不可否认,一个周边环境复杂险恶的蕞尔小国,在李光耀的带领下,短短几十年新加坡成为一个政府廉洁高效、民众生活富裕、基础设施现代化、法制健全严苛,经济开放活跃,富有竞争力、治安良好、外交军事都可圈可点的现代化富裕国家。
但这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却很少人谈论,那就是新加坡是一台在由精英阶层精巧设计的制度下运行的精密机器。
我用了三个“精”自来描述新加坡,精英,精巧,精密。
到底有多精巧精密呢,我们仅仅就住房制度来分析。
比如新加坡的组屋就有很多细节入微的规定:
屋契年限问题:新加坡大部分组屋屋契的年限是99年,这和我们国家的80年土地使用权非常类似。那么早在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组屋已接近五十年了,那么到了99年的房子怎么办?
新加坡政府一直都在解释大部分的组屋在屋契满了之后,会归还给建屋局发展局,土地归还政府。只有位于土地尚未被充分利用地段的组屋,才会获选纳入政府的组屋重建计划。
种族比例政策:1989年3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组屋种族比例政策,政策规定居住在组屋的各种族比率,以促进种族和谐和凝聚力。屋主在买卖房屋时必须遵循这个比率。
新加坡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加其他的比例为74:14:12,但为加强灵活性,建屋发展局分别为组屋区和每座组屋设顶限,这两个顶限普遍高于全国人口比例。比如华族在组屋区的顶限是84%,而每座组屋的顶限为87%;
如果有一个华人看好了一个地方的再售组屋,但这个组屋的华族比例已达到上限,那么对不起,你不能买!
这个制度的设计目的就是防止,杜绝形成马来族和印度族的聚居区;
组屋不可以短租,规定出租至少6个月以上,所以别想做短租,民宿,Airbnb都不可以;
还有一些组屋不具备烧饭条件;新加坡人很少在家做饭,都是在外面的食阁吃。因为很多房子根本没有安装排油烟机的管道。也禁止将做饭的油烟直接排到室外。新加坡的抽油烟机都是内循环过滤的。有人说这个是为了环保,为了清洁空气。其实深层的原因是减少族群矛盾。
因为组屋是有族群比例的,所以一个华族家隔壁可能住着一家马来人,楼上可能住着一家印度人。那么如果一个家庭在家煎炒烹炸,又涮又烤,那么油烟和食物的气味就会沿着排烟管道泄露到左邻右舍的家里。因为族群间宗教习惯的不同,这不是会引发邻里矛盾和纠纷吗?
组屋不允许养猫和大型犬。嗯,为什么呢?因为可能会吓到别人呗。
精致不精致?精巧不精巧?精密不精密?精密的还在后边。
7
新加坡住房制度分析
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乍看起来很美, 但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
新加坡有91%的人有自有住房,这其中又有20%的人是比较富裕的人群,住在私人公寓或者别墅之中,这部分是完全商品化的,相当于中国的纯商品房,价格随行就市。另80%的人住在建屋局的组屋中。2018年的数据,新加坡共计各类房屋132万5300套,78.7%是政府组屋,即大约为104万套。平均每套房子的人数为3.24人,包括佣人。如果以公民和永久居民合计400万人的话,大约有360万人有自有住房,其中的80%即288万人住在组屋中。1965年新加坡建国的时候只有不到200万人。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成立于1960年代初,也就是说,新加坡政府用了50多年的时间,建了100多万套组屋,解决了不到300万人的住房问题。
新加坡经济严重依赖外国劳动力,根据2019年新加坡人口简报,有133万外籍劳工(包括EP,SP,WP和女佣)在新加坡工作,其中WP59万人,帮佣25万人。这些外籍劳工在新加坡被叫作“客工”。大都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多从事建筑,制造业,维修,司机,海事,服务业等工作。薪水很低,大约月薪在1000多新加坡元(人民币5000多元),还要交给劳务中介一笔费用。
占新加坡整个劳动力的三分之一的外来劳动力只有一小部分(部分EP和SP)可以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而WP为经济建设贡献了劳动力,但不可以申请永久居民,无法享受新加坡的福利,自然也不能购买新加坡的组屋。
在新加坡从事脏累险工作的客工
层层歧视,鼓励入籍:在新加坡住房和福利安排中,存在一条歧视链,歧视链顶端的是新加坡公民,比如新建组屋只有公民才可以购买,位于第二级的是PR(永久居民),可以购买再售组屋。位于第三级的是外籍劳工中的EP和SP,虽然不可以购买组屋,但有资格申请永久居民,算是保留了一丝将来购买组屋的希望;位于第四级的是外籍劳工中的WP,没有任何可能购买组屋,只是出卖廉价劳动力而已。
那么每年有多少人成为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呢?2019年有22550人成为新公民,PR(永久居民)批准了32710人。也就是说在168万非居民人口中,每年只有大约3.27%成为新加坡居民。
而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福利,包括购买组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差距也在近几年被越拉越大。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永久居民已经被新加坡政府筛选过,将其福利和公民拉大就是鼓励促使这些人赶快放弃本国护照入籍新加坡。
新加坡房产制度的本质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其所著的《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新加坡的故事(1965~2000)》中写到:“我想要一个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我深信拥有自己的房子是让新加坡人民在这个新生国家扎根的重要基石。”这种认知将新加坡住房制度引向以政府建设,以购买为主的道路。
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建国的时候,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是新加坡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是没有根基和凝聚力的。新加坡的族群,不管是华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都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而且即使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这个区分体系也是新加坡整合的,比如所谓华人也是来自广东,闽南,潮汕不同地方,说着不同方言。如果不能振兴经济保证秩序,那么这些人都有可能远离这块国土,或者回到故乡,或者在世界各地漂泊。那么新加坡很可能就会被邻国吞并。
现代国家体系形成于1846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般来说,现代国家的凝聚力有,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种族,君主王权等等。但这一切新加坡都不具备。李光耀如何将新加坡人凝聚起来呢?答案是命运!国家就是“命运共同体”。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所谓恒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产权。要让新加坡人和新加坡有共同的命运就要让新加坡人拥有这个国家的“产权”。那为什么让新加坡人选择拥有住房而不是新加坡公司的股份呢?这就是李光耀和新加坡奉行的“精英主义”治国路线。公司如何经营,产业如何发展,国家如何治理,外交军事如何运作,都是精英的事情,百姓跟着精英走就可以了,所以公司就不要入股了,给大家补贴买房子,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将新加坡建设好。
于是新加坡开创性地用房子将“新加坡人”凝聚到一起。到1970年,超过50%人口住进了组屋。到2019年住在这个比例为将近80%。
所以,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组屋制度的本质就是就是用政府的补贴让民众买房,并通过这套房子把公民的财产权和新加坡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李光耀和新加坡都成功了,新加坡仅仅用了三十年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直到今天,这套精密的体制依然在精确地运转,其运行逻辑为:
如果想购买有政府补贴的HBO组屋,你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且需要满足婚姻,年龄,财产,收入水平的标准,必须名下无房;
要想获得新加坡公民资格,先申请永久居民;
要申请永久居民,或者投资新加坡,或者在新加坡工作;就是要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做贡献;
外国人来新加坡工作,低端工作(WP)是不能申请永久居民的,中高端工作(EP和SP)才有资格申请永久居民;
即使是中高端精英,我们国家也只能要一部分,什么标准?你猜!欢迎你来试试。
怎么样?这套系统精密不精密?精制不精致?精巧不精巧?精英不精英?
8
把新加坡住房制度引进中国推演
那么现在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可以将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引进到中国?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就面积和人口来说,新加坡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和很接近,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做个推演。
以下文字完全是虚构,仅仅是就住房问题作为一个推演,不涉及住房问题以外的任何事项,请大家不必做过多联想:
将海淀区和朝阳区合并成立一个试验区,名为“海阳试验区”。海阳试验区面积9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0万,外来常住人口300万。GDP为1800亿美元。
人口管理制度:海阳试验区欢迎全国全世界人才,设立“工作居住证”制度,工作居住证分为“金证”,“白证”和“蓝证”。
“金证”,在海阳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聘用,并实际在海阳区工作的,年薪50万元以上的员工可以申请。
“白证”在海阳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聘用,并实际在海阳区工作的,年薪24万元以上的员工。985/211或者同级别国内外大学本科毕业,年龄35周岁以下可以申请。
“蓝证”在海阳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聘用,并实际在海阳区工作的,月薪5000元以上的员工。中等专业学校或同等学力毕业。年龄在50岁以下可以申请。
配额,为保护海阳区户籍人口就业,按照不同行业,企业聘用“白证”和“篮证”员工需满足配额限制,比如申请“白证”的企业需保证本地户籍员工在30%-50%;申请“篮证”的企业需保证本地户籍员工在15%-30%。
持有工作居住证的人士在被雇佣单位解聘后必须重新申请,在获得新的聘用合同之前设置“缓冲期”,“金证”为60天,“白证”为30天,“篮证”为7天。超过缓冲期必须离开海阳区。
蓝印户口:获得工作居住证“金证”三年,“白证”五年的人士并在海阳区实际居住24个月和40个月以上的人士可以申请海阳区“蓝印户口”。“篮证”人士不可以申请。
蓝印户口有效期为五年,满五年时需再次申请。拥有蓝印户口满三年可以申请转为正式户口。
住房政策:
海阳区住房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化的商品房,土地使用权为70年,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但贷款政策倾向支持海阳区户籍(包括蓝印户籍)。另一类为安居房。
安居房是为满足海阳区人民人人有房住的愿望开发的政策性住房。其特点为:
安居房价格仅为商品房的50%左右;
安居房土地使用权为70年,从销售入住之日算起,到期后房屋归还政府;
新建安居房只出售给海阳区户籍人口,蓝印户口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购买二手安居房;
安居房以家庭为单位购买,夫妻双方都为海阳区户籍,或者一方为蓝印户籍的可以购买新建安居房,夫妻双方都持蓝印户籍的只能购买二手安居房;单身户籍人士需年满35周岁可以申请安居房;
申请安居房的人士需在全世界各地均没有产权住房。申请购买安居房后的12个月之内必须将名下房屋售出,否则没收已购安居房;
安居房需在购买5年后才可以进入二手房市场出售,且每人只有两次购买新建安居房的资格;
安居房不可以出租;
安居房业主在购买商品房时,必须将安居房售出;
……
9
把新加坡住房制度搬到中国可行吗?
我们通过上一节的“脑洞大开”,将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复制到中国的一个虚拟的行政区,海阳试验区,这还仅仅是一个城市,那么能不能将新加坡的住房制度照搬到中国呢?
答案是“不能!”无论是在一个城市,一个“试验区”,还是在全国,都绝赴不可能实现。
其实我们国家的住房制度是学习过新加坡的经验的,失败我不敢说,但远说不上成功,比如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共有产权房制度,限竞房制度,都多多少少有新加坡经验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可能照搬到我们国家呢?根本源于中国和新加坡国情的巨大差异:
小国与大国结构完全不同,不能简单放大复制。新加坡只是一个城邦国家,城市即国家,国家即城市。新加坡建国时200万人,现在570万人,也仅仅是中国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新加坡可以严格控制入籍人口,移民数量,工作签证,买房资格以及组屋的供给。但中国13亿人是自由流动的。
结构矛盾:当说起新加坡人自由住房率超过90%,很多国人是羡慕的。但忽视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自由住房率也很高。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调查,2017年,中国家庭住房拥有率(拥有住房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为92.8%,其中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0.2%,农村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7.2%。其实在2012年版的报告中中国住房自有率就达到了89.68%,并引发了巨大争议。我们抛去争议不谈,即使中国和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都为90%。请问二者一样吗?
答案是绝对不一样!
原因很简单,一个新加坡公民在新加坡拥有自己的住房,他在新加坡任何一个地方工作购物都是方便的。可以中国一个湖南户籍的大学生,在长沙有150平方米住宅,但他毕业后要去深圳发展,他能背着这套房子去深圳吗?一个苏南农村有自建小楼的青年,要去上海工作,他能每天开车四个小时上下班吗?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住房的短缺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短缺将永远存在下去!
人口数量和流动
我们前边分析过,新加坡只要“精英”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公民,低端劳工依靠外劳输入,但外劳不能入籍,不能买组屋。但这在中国行得通吗?中国可以引进数千万外国劳工吗?中国低技能工作是不是也要中国人自己来干呢?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城镇居民有至少7亿人口,是新加坡的数百倍,而这些人口的流动并无法预测。比如2008年前后几年,北京因为奥运会的利好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推高了北京房价。又比如十年多之前,深圳还没有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时候,人口和房价都不高,但2015年前后,随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外来人口集聚膨胀,也引来的买房的资金,房价迅速攀升。而原本房价比较佛系的重庆,因为经济和网络知名度的提升,引来大量外来买家,将房价推高。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的单一经济体,人口和资金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更无法预测。这必然造成房价波动,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徙
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人口也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户口的羁绊,较为自由地在国内流动,人们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沿海,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县城流向省会,从三线城市流向一二线城市,这就是城市化。这中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是新加坡这样的城邦国家不可能发生的。
那些吐槽痛批京沪深房价高的人本身并非是无房户,他们很可能在国内的其他城市有住房,而仅仅是在京沪深买不起房的人。比如我微信上一个好友在一个距离深圳仅仅120公里的城市有两套房,却依然批评我关于深圳住房只能“价高者得”的解决方法,认为深圳住房不能“贵族化”,要让来深圳的青年人有买得起房的希望。
那么我们就看看刚来新加坡打工的大学生有买得起房的希望吗?即使是新加坡公民,如果不结婚,也要35周岁才可以购买政府组屋,且单身只能购买二房组屋,即一室一厅。而如果是外国人在新加坡工作,最最顺利也要三五年后申请永居,拿到永居后三年才可以购买组屋,且必须要结婚,结婚对象也必须是永居或者公民,且必须个人名下在全世界各地都没有住房。
很多国人装外宾,抱怨“来了就是深圳人,却买不起深圳的房。”请问那些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中国大陆在新加坡打工的外劳女佣,新加坡什么时候承诺他们“来了就是新加坡人了?”
来看看新加坡外劳的住宿情况:
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虽然严格限购限贷,但比新加坡友好多了。深圳落户门槛并不高。即使京沪落户较难,但对购买商品房还是很友好的,不问学历,不问收入,只要连续社保五年就可以买房。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呀!但深圳再宽松,京沪再友好,怎么可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轻松购房。而京沪深等大城市的房价难道不是这些“外来人口”助力推高的吗?
经济富裕程度
新加坡按照全体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46万美元,而如果只按照其公民和永久居民计算的话,其人均GDP将达到9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的人均GDP大约为9000美元。二者差距巨大。
所以新加坡政府财政收入较高,才有钱给予建屋局的组屋以补贴。而新加坡胜在政府财政收入较高,以2014年数据为例,政府财政收入约608亿新元,同年建屋局净亏损约20亿新元,占比仅3.3%。
而以中国的人口和自热资源禀赋,很难达到这样的人均财富水平。
限于篇幅,就暂时分析这么多吧!
10
结语
国人不管是媒体人还是“房奴”都极力追捧称赞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过是借“新加坡之虎牌啤酒,浇胸中买不起之块垒”
“居者有其屋”看起来很美妙,不过你先别忙着喝彩!关键问题在于,你是那个“居者”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