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薇、杨玮玲、黄德炎……他们都曾在赛场上为新加坡洒下汗珠和泪水,瞧这些前国手,卸下战甲后,如何打赢人生下半场
名作家亦舒说过:“最有本事的人,不是拿到好牌的人,而是知道几时该离开牌桌的人。”
本届东京奥运会已在冠病疫情下开幕,当我们在为参赛选手加油打气时,不要忘了曾经在赛场上为新加坡洒下汗珠和泪水的前国手。
卸下战甲的体坛名将,分享他们如何把运动员精神用在职场与家庭,也道出当年艰辛的体训与参加国际赛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他们。
他们都曾代表新加坡在国际体育赛场上驰骋,长时间艰苦的训练,面对比赛的高压,塑造了他们坚毅、刻苦、有韧性、不放弃的特质,如今这些奖牌换不到的品性,已成为他们人生下半场投身家庭与职场的信念。
李佳薇(前桌球国手):
成立“佳薇桌球学院”
作为新加坡国家桌球女队主将,李佳薇在2012年12月27日宣布退役时,不禁落泪。(档案照)
新加坡桌球前“一姐”李佳薇(40岁),曾代表新加坡参加东运会、共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她在31岁时为了儿子宣布退役。
李佳薇在2017年与本地私人俱乐部中华游泳会合作,开办“中华游泳会佳薇桌球学院”,旨在培养本地桌球新血,为新加坡桌球总会输送球员。学院成立以来,她几乎每两个月会从北京飞来新加坡,逗留两周至一个月,视察业务。现年12岁的儿子学校放假时,也会随妈妈前来,农历新年甚至逗留更长时间。冠病疫情暴发后,她无法如常飞到本地,但是,对本地的思念,未曾减少过。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接受《联合早报》长途电话访问时说,任何运动员都可以转型,不会只设定在某一个领域,像中国就有运动员转型往演艺、商界和餐饮业发展的例子。
据知,她退役的消息公开后,不同领域都先后有人找她合作,但都被她婉拒了。
她说:“如果想利用名气赚钱,是挺容易的。但我不想这么做。”
无可否认的,成立桌球学院无法赚大钱,但她觉得能回馈这个支持、爱护和培育她的国家,她感到很富足。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因疫情,已一年多无法来新视察桌球学院的业务和探望在这里的好友。(受访者提供)
她在长途电话中说:“在新加坡生活了20多年,我一直抱着感恩的心为新加坡做事。这是我必须和想要做的,是我的责任。“
2012年她为了多陪在北京生活的儿子而决定退役。她回忆说,儿子在2009年出世,但为专心备战,她在三年里与儿子见面的总次数不足一个月。
她希望疫情早日受控,可以再次来新。她说:“很怀念在新加坡跟大伙一起受训、打球的日子。”
运动员的特质就是坚持
李佳薇曾是新加坡四届奥运选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与队友为新加坡女子桌球队在团体赛中重夺阔别了48年的奥运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她也协助新加坡在桌球团体赛中获得铜牌。在她的打球生涯中,她曾在女单世界排名位居第三。从2003年至2006年,她也连续四届获颁最佳女运动员奖。
她道出运动员的特质就是“坚持”。因为“坚持”,运动员可以承受更严苛的训练和面对高压的环境,包括赛场。
她说:“运动员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就是训练、比赛,打球的日子是快乐的,我们到处比赛,压力也是大家一起面对。”
回忆在本地接受严苛训练的日子,她说初期因为要上课,所以是在上午上课前和晚上下课后训练,有时练球至凌晨。她回忆说:“黎教练(乒总技术主任黎仕汉)晚上来乒总,也常看到我在训练,还会送宵夜过来。”
新加坡桌球女队(左起)王越古、冯天薇和李佳薇,2008年在北京结束了国人48年的等待,带回新加坡史上第二枚奥运银牌。(档案照)
李佳薇当年为了儿子退役,疫情前,儿子学校放假时也会随她飞到本地。(受访者提供)
问及可有计划培养儿子成为桌球手,她马上说:“我儿子没有打桌球的细胞,很伤心。”她说儿子没有运动天赋。“我有逼他打球。但没要求他要打得多好或拿冠军,只希望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坚持’的心态。”
高宁(前桌球国手):
新加坡男子桌球队主教练
同样是新加坡桌球国手的男单“一哥”高宁(39岁),在2018年底结束职业球员生涯后,成为新加坡男子桌球队主教练。
高宁在2015年东运会为新加坡摘下男单冠军。(乒总提供)
他在比赛中战绩显赫,男单世界排名曾高居第九,并代表新加坡参与三届(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且在2008年获颁最佳男运动员奖。高宁说,从七岁开始接触兵乓球运动后,就没想过要转行。
高宁(左)在2018年共运会与于梦雨拿下混双金牌。(乒总提供)
“桌球是我最熟悉、最擅长的,毕竟打了这么多年桌球,打球还是最适合我。”
他说,当教练有压力也有责任。压力是希望本地男子桌球队能冲出东南亚,在区域和世界级的比赛中打出好成绩,做得更好;责任则是确保球员都打下扎实的基础,除了球技还有积极的心态,不负众望。
目前带领新加坡男子桌球队在东京参加奥运的高宁,2018年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共运会摘下桌球男单金牌。(档案照)
目前身在东京备战奥运的高宁,较早前接受本报视讯访问时说:“每个球员的心理状态不同,有的需要给点压力才能向前冲,打出好成绩。有的则会觉得压力太大,反而削弱表现。”
所以,身为教练,他说要能“因材施教”,不能一概严厉。
“陪伴是肯定的。训练的时候,我已经是天天陪伴他们了,何况是比赛。”
2008年的北京奥运,他曾经因为少了教练的陪伴而委屈落泪,所以当教练后,他不允许球员独自面对比赛的压力。甚至试过与球员在海外比赛时,同睡一房。
他说:“教练对球员来说是精神支柱,会让球员感觉踏实。”
除了与球员沟通互动,高宁也欢迎球员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直言,对18岁以下的球员,他会很严格,因为要确保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过了18岁,他则是以时而严格,时而“慈父”的方式与他们相处。
对他来说,运动员的坚持不仅是一种特质,也是魅力,推动他们继续努力,发挥最佳的球技。
高宁与太太都希望儿子在6岁时能开始练桌球。(受访者提供)
高宁的长子已经两岁,他与太太沟通过,希望儿子在六岁时开始练桌球。目前他太太怀第二胎,儿子预计会在本月底或八月初出世,正值他带队参加东京奥运会。他说:“女人生孩子不是小事,幸好我妈和岳父母都在这里陪伴她。”
朱丽莲(前女钩球手):
旅游局产业营销署长
朱丽莲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担任钩球比赛的女技术官。(受访者提供)
本地女子钩球队前国手兼队长朱丽莲(46岁),在31岁时退役后,仍与热爱的体育项目钩球结下不解之缘,连续两届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和本届东京奥运会上,成为亚洲唯一的女性技术官员,并已在本月20日代表新加坡飞往东京“执法”。
技术官员(Technical Official)在钩球比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作范围包括赛事的整个管理,如赛场外协调和处理任何与比赛有关的纠纷,负责计时和输入比赛数据等,让赛事得以顺利进行。
朱丽莲说,这个“执法”工作不易为,除了要精通钩球项目的规则,还得在场外处理任何冲突事件,须兼具卓越的沟通和工作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迅速“执法”和协调任何纠纷。其实,要成为杰出的技术官员必须经过国际曲联(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简称FIH)的专业评估和遴选。
朱丽莲现为新加坡旅游局市场营销司与产业营销署长,她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当国手最大的收获是练就坚强的性格。
她笑说:“我在19岁进入国家队,运动员经历比赛成绩的大起大落,喜怒哀乐,练就强大的心力,也非常刻苦。”
她说,运动员还有一项不为人知的“本事”:“脸皮厚”。她解释,练习时,教练会在众多球员面前大声责骂表现不好的球员,直接点出对方的弱点或质疑对方的能力。“所以,当我进入职场,被上司多讲几句,会坦然接受,不会觉得委屈哽咽或落泪。”
她透露,自己当初从校队要进入国家队时,教练就直接点出她的身高局限。
她说:“当时教练叫我转当裁判,不要当球员。我的身高(152公分)虽然不能改变,但我可以在技术上以勤补拙。”
自此,她每天做完功课就勤练钩球,控球、传球和运球的技术,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最终成功进入国家队。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她也坚持一周练球三天,两天锻炼体能,星期六和日则参加比赛。
她回忆说:“那个时候,晚上8点至10点训练完毕后,回到家吃晚饭已经是晚上11点了,凌晨一两点才上床睡觉,隔天一早7点多就得起床,从没有喊过辛苦。”
她最为自豪的是在1999年的文莱东运会上,助新加坡女队攻进一个球,以1比0击败东道主文莱,为新加坡女子钩球队获得一枚铜牌。如今看着那面铜牌,她记忆犹新。2001年,新加坡女子钩球队也在吉隆坡的东运会上,夺得一面铜牌。
朱丽莲(前)1997年在澳大利亚珀斯训练时运球的英姿。(受访者提供)
朱丽莲在2000年升任国家女子钩球队队长,并在2006年宣布退役。她说,退役的导因是她在比赛时意外受伤,导致左膝韧带撕裂,必须入院动手术。
黄德炎(国家田径队"铁饼巨人"):
工教院西区体育课程部门主任
黄德炎在工艺教育学院(西区)任教,疫情前他常跟学生一起踢球,打成一片。(龙国雄摄)
以东运会10面金牌(包括一面链球金牌)的辉煌成绩,本地“铁饼巨人”黄德炎(52岁)退役后,在工艺教育学院西区担任体育教师,至今已五年。
黄德炎在16岁进入国家田径队,以投掷运动铁饼闻名,拥有“铁饼巨人”美誉。他在1999年文莱东运会上缔造的59米50东运铁饼纪录,至今仍没有人打破。不过,2013年在缅甸东运会上,问鼎第10面东运铁饼金牌失利后,他以44岁之龄宣布退役。
现为工教院西区体育课程部门主任的黄德炎说,奖牌是运动员最大的推动力,会推动选手接受更严苛的训练,竭尽所能为国争光。
黄德炎在2003年获颁新加坡体育奖之最佳男运动员奖。(档案照)
第23届东运会,黄德炎以55米11的成绩摘下铁饼金牌后,兴奋地举起新加坡国旗。(档案照)
黄德炎将比赛获得的铁饼和链球奖牌放在墙架上。(受访者提供)
他说,退役后刚开始难免会怀念比赛和密集训练的日子,但必须学会放下,重新开始。毕竟训练、比赛占据了他近30年的人生。
问他,可曾为退役不舍落泪?
他说:“我会哭。但不是为了离开赛场而哭,是因为得奖而哭。”
他曾在印度尼西亚巨港举行的第26届东运会上摘金后,激动落泪。他解释是因为达到了设定目标,为国争光。同时,也意识到年纪渐长,要赢得奖牌越来越不易。
黄德炎在1987年首次代表新加坡参加东运会,但前三届都未能圆他的摘金梦,尤其是在1991年只得第四名,至今还被他形容为“最黑暗的时刻”。
他回忆说:“当时(1991年)觉得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之前大家都看好我会在那一届成功赢得铁饼金牌。”
不过,从1993年到2011年,除了2007年没有参赛之外,其他九届东运会他都成功夺下铁饼金牌,缔造九金的神话。可惜,2006年他以50公分之差,在选拔赛中落选,无缘参加多哈亚运会。
黄德炎笑说,年轻学生不知道他曾是新加坡的“铁饼巨人”,上课时,一些学生甚至因为他的身高(191公分)而好奇问他:“老师,你会体育项目吗?”并邀他一起踢足球和藤球等。他把握这个与学生突破沟通屏障、建立话题的机会,跟学生一起踢球,同时也请他们先去网搜他的名字。当学生知道他曾是国手后,会对他刮目相看,进而拉近师生关系。他也乐意与学生们分享当国手的点滴,包括纪律、热爱、专注、目标设定和接受失败,而不是轻易被失败击倒。
他说:“这些运动员的特质,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也有很大的助益。尤其让他们知道,失败乃是成功之母,重要的是要努力不懈,坚毅不拔。”
以自己为例,他说,没有三届东运会摘金失败的经历,就没有后来坚韧、不轻言放弃的他。
他说:“看到学生的成长,对我来说,是一种难言的满足感。每个学生都应该给予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勇敢逐梦,发挥所长。”
杨玮玲(前国家泳手):
国际健身中心训练内容总监
杨玮玲认为竞赛运动和保健运动不同,保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促进健康。(档案照)
新加坡泳坛“金牌姑娘”杨玮玲(42岁)现在是个快乐的职业女性与妈妈。
1993年东运会,杨玮玲一举摘下九面金牌,令她声名大噪,成为家喻户晓的“金牌姑娘”。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在东运会上独揽40枚金牌,打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前女泳将陈丽燕创下的39枚金牌的纪录。缔造不朽东运神话的杨玮玲在2007年宣布退役,卸下17年的游泳女将生涯。
杨玮玲(右二)在第七届亚洲游泳锦标赛与队友黄湘月(左一)、陶李(左二)及何淑咏(右一)摘下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铜牌。(档案照)
杨玮玲(右二)在第七届亚洲游泳锦标赛与队友黄湘月(左一)、陶李(左二)及何淑咏(右一)摘下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铜牌。(档案照)
她接受本报电访时回忆说,退役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已失去参加比赛的火焰(动力)和强大的得奖欲望。此外,游泳竞赛有体能上限,她在28岁宣布退役算是迟了。
退役日子也不留白,她当过官委议员,出自传,结婚生子,也在教会当部分时间辅导员。如今,她是一家国际健身中心的训练内容总监,负责监督教练的健身内容。
杨玮玲说:“竞赛运动和保健运动不同,保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促进健康。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
同时,她也没有忽略家中年龄分别为10岁、8岁、6岁和4岁的宝贝儿女(三子一女)的成长。虽然儿女都很活泼、好动,也喜欢游泳、足球和篮球,但她不会要求儿女将来延续她的运动员生命。
她说:“我要他们享受运动,要不要当选手,由他们自行决定。”
问她会不会因为曾经是“金牌姑娘”而在课业上也要求孩子们考满分?她笑称,自己不是“虎妈”,但会要求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全力以赴,用心做好,不能懒散。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养育方式也不一。不强迫,不等于放纵。所以,她会把自己当运动员时所学到的坚毅、弹性、不怕失败的特质灌输给孩子们。
“这些特质,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希望他们也具备如此坚强的性格。”
杨玮玲从1992年起连续四届代表新加坡参加奥运会,包括1996年的亚特兰大和2000年雪梨奥运会。并在1994年和2002年的亚运会上,为新加坡摘下银牌。同时,她也在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三度夺得最佳女运动员奖。
林翔宽(排球队前国手):
上市公司主席兼总裁
排球队前国手林翔宽(56岁),是本地上市公司明辉环球(BH Global)主席兼总裁。
2008年他在台湾命理师建议下,改名为林翔宽(原名林辉荣),取其“心胸宽阔、翱翔万里”之意。
林翔宽认为做生意就像打球,球员除了要有球技和体能外,还需要战术和策略。(陈渊庄摄)
他在公司接受本报访问时回忆说,他在17岁加入国家排球队,并在1983年、1985年和1991年代表新加坡参加东运会。虽然无缘打入前三名,但与排球总会的缘分,却持续至今。
身为新加坡排球总会署理会长的他,每年都不遗余力为排总筹款,积极鼓励年轻球员,希望提升本地排球运动员的实力。对中年(40岁及以上)排球运动员,他也没忽略,在2010年于所服务的达曼裕廊民众俱乐部举办年度“尚达曼宿将杯”,让球员能继续为爱好打球,持续保持良好体能。比赛于每年的九月举行,因为疫情,去年和今年都停办。
2018年为纪念病逝的本地排球名将兼战友吕朝佳,林翔宽在排总以吕朝佳之名设立奖学金,以鼓励年轻的排球运动员。从他身上,看到运动员的体育精神。
林翔宽(左)网下跳起扣球英姿。(受访者提供)
198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运会,男排成功杀入四强,这是林翔宽在国家队取得的最佳成绩。2015年同样是在新加坡举行的东运会,他则以领队身份带领新加坡女排获得一枚铜牌。
由于他是家族生意的第二代,他在1988年进入父亲创办的明辉电器,从船厂到商厦的电缆和灯具等电器产品供应开始做起。2005年,身为总裁的他更带领公司上市,今天,明辉环球在三大领域扩大商业版图,包括电器化、智能环保和数码化(包括网络安全)。旗下六家子公司在海内外皆有设厂,包括上海和台北成立专属的研发部门。新加坡第一艘混合动力船就是他们公司的骄人首创,由他带领公司和合作伙伴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林翔宽(左)19岁时代表球队领取全国排球冠军奖杯。(受访者提供)
把运动员特质用在商场
林翔宽说,运动本身犹如“国际语言”,能顺利带动更多人积极响应,突破语言和区域限制。他在1993年退役,1995年曾当过国家排球队助教。至今,体内仍流着运动员的血液,不怕吃苦、抗压性高、坚韧不拔、反应灵敏,是他秉持至今的运动员特质。
他说,这些特质对他在商业决策上有很大帮助,再艰难的处境也不轻易放弃。所以,经历亚洲金融风暴、雷曼兄弟引发的金融海啸和海事岸外市场下滑等危机,他都带领公司面对挑战,顺利跨过。如今,又因中美贸易战和冠病疫情,令全球供应链面对很大的挑战,包括芯片等半导体供应不足和价格战等。
新加坡第一艘混合动力的船只是明辉环球的骄人首创。(受访者提供)
林翔宽曾经参与研发的LED灯。(陈渊庄摄)
他说,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除了迅速作出决策应对外,还要有“预知”能力,能预知市场走势并加以求新求变。他形容,这好比打球一样,球员除了球技和体能外,还需要战术和策略。
现在,他每天早上必做15分钟的伸展和呼吸运动。每个星期六下午,会和太太去爬武吉知马山。星期天下午则和客户到西部一带快走。
他希望继续栽培更多年轻球员,提升本地排球水平,并给予宿将比赛的平台,为打造健康家园尽心尽力。
文:康秀金
摄影: 陈渊庄 谢智扬 龙国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