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6日 星期五

“我吓了一大跳!” 70年代来新加坡的台湾旅美女作者为何这么说

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的初期,把新加坡河西南的地方,包括牛车水在内供给华人居住。就这样,牛车水开辟了,它经历200年的变化、沧桑,发展成为今日的景观,然而,今日的牛车水已寻找不回旧时原貌。

“我吓了一大跳!” 70年代来新加坡的台湾旅美女作者为何这么说

夜幕低垂,大华戏院外一排排的“大牌档”陆续开市,是牛车水另一番景象。(档案照片)

朋友来了,带他逛牛车水。

牛车水是新加坡闻名遐迩的“唐人街”,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旅游景点;远方的朋友来总是要我带他去逛逛这个著名的旅游区——洋人眼中的“中国街”。现在地铁东北线就是穿过这里,这个站就称Chinatown。

莱佛士:先考虑华人

说起牛车水来就话长,它的开辟是在莱佛士登陆后的初期,大约在1822年,莱佛士设计城市计划时,把新加坡河西南的地方,包括牛车水供给华人居住。

他指示说:“应直接注意当地人士地区适当的分配,无疑的,对于华人尤须先作郑重的考虑。根据华人经已居留的数目,以及这地方对于这个勤勉的民族更具有特别吸引的能力起见,我们或可假定他们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部分;因此,在新加坡河的西南全部,应分配作他们居住的地方。在某种条件之内,可准许他们占据新加坡河西南岸的土地:即在拟建筑的大桥以上。又由大桥沿主要街道而下至现在的华人村(Chinese Kampong),以及向南的小海口两岸,倘若未被人据有,可供华人享用。这些地方可给华人许多有益的贡献。”

莱佛士又说:“为将华人村建立在一个当地基上,必须注意这个特殊民族间的乡土观念和其他特性。”

牛车水就这样开辟了,它经历200年的变化、沧桑、发展而成为今日的景观,然而,今日的牛车水已寻找不回旧时的原貌!

牛车水的街名

“牛车水”的名字来源是有一段故事的:当年开埠初期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所需要的饮水都要由马来人用牛车载水前来供应。而牛车水恰位于市梢的安祥山下有一口井,井深水清,马来人每天在这里汲水用桶盛着,供应市民。因此,大家就把这里叫做“牛车水”,一直到今天,还有一条街保留着Kreta Ayer(水车)的马来名字。

“我吓了一大跳!” 70年代来新加坡的台湾旅美女作者为何这么说

牛车水的硕莪巷早期殡仪馆聚集,被称为“死人街”。(档案照片)

牛车水区今日是在大坡的中心,但是昔时却是属于比较偏南的一区。它的范围本来是指大坡大马路和二马路之间,北自海山街、南至水车街的一方块地区,它的中心点是在“戏院街”(Smith Street),因为当年这里有一间叫“梨春戏园”设在该街与丁加奴街的转角,因此,丁加奴街也叫“戏院横街”,它的后面叫“戏院后街”(Temple Street)。此外,还有摩士街,广合源街。

说起戏院街,必须谈一下那戏院原本是一座三层楼的大厦,最初是“普长春戏园”,1920年广东人罗段甫承顶下来,改设“梨春园”,但后来戏园停演,便改装分租给人居住,而楼下开店铺,二楼是一家“一盅两件”的广东茶楼,中午还有清唱粤曲,锣鼓喧天。到了二战期间一切都废了,战后都变成了“72 房客”的民居了。

戏院街前面有一条平行的“硕莪街”(Sago Street ),开埠初期,这条街有制作硕莪粉的厂;硕莪是一种热带植物,树身粗松,去除外皮后可绞磨成粉当食料。这条街旧时称“戏院前街”。后来的演变,硕莪厂没有了。许多旧式殡仪馆集中在这里,还有前面的“硕莪巷”,广东人称为“大难馆”,也叫这条街为“死人街”。这条街早年有一座小庙,也叫“庙仔街”。

牛车水还有一条宝塔街(Pagoda Street),人们习惯称它为“广合源街”。因为新加坡开埠初期,有一间著名的“猪仔馆”称“广合源”,因而得名。猪仔的血泪史,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回忆。后来这条街变成了洋服店街,但今日这些街道已完全改变了,昔日的旧景已一去不返。

牛车水区内今日仍存在一座最古老的建筑物,就是在广合源街口的大马路上的印度庙,这庙称为“希里马里安曼”(Sri Mariamman),创办人是比莱(Naraina Pillay)于1819年6月间从槟城来新加坡,他很快就成为印度人的领袖,因此,他向政府申请这块土地建庙宇,大约在1827年就在这里建筑起一座亚答木屋的庙宇。

至于今日的印度庙开始建于1844年,而大约是在1862年至63年间建成的。后来也几经装修而成为今日的景观。该庙奉祀的是根据印度教的神话:马里安曼女神,她是湿婆天神的夫人。此外,该庙还供奉印度教的神圣约20位。这些神像的雕刻都是尽了艺术能事,而且刻工都是从印度聘请来的。该庙今日已成为牛车水区旅客游览的景点了!

《新加坡风土记》记载

牛车水很早就发展成为一个热闹、繁荣、人口稠密的地方。早在1887年的仲夏,上海有一位名士李锺珏,到新加坡来探访他的谱兄——中国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左秉隆,逗留一个多月,回返上海后著有一书《新加坡风土记》,对牛车水有详细的记载:

市廛繁盛莫若大坡,洋行、银行、信馆、海关均在大城海滨。小坡虽有市集,皆土人所设,土货及各项食物,无一巨肆,其迤北一带,多园林树木,境最幽静。有地名牛车水者,在大坡中,酒楼、戏园、妓寮毕集,人最稠密,藏垢纳污莫此为甚。

煤气灯彻夜不息,各铺户门首俱悬神灯,初二、十六之夜,家家点灯至九点钟方熄。

牛车水一带,妓馆栉比,闻注藉于护卫司之妓女,共有三千数百人,而此外之私娼、女伶尚不计其数,皆广州府人或自幼卖出洋,或在坡生长者。

频年香港贩幼女来坡,卖入妓院者踵相接,领事悯之,率同华绅言于英总督,允下护卫司议章保护,设保良局,以时查察,于是此风小息。

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由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闲有演闽剧、潮剧者,惟彼乡人往观之,戏价最贱,每人不过三四占,合银二三分,并无两等价目。

叻中酒楼无多,广菜番菜各一二家。凡宴客在各家园林者多,菜兼中西。酒饮白兰地、威四搿、香宾等番酿。饮粤东糯米等酒者少,绍兴酒则如琼浆玉液矣。

早年牛车水一带娼妓卖淫的确普遍,人数竟达数千。番寨尾(即万达街与硕莪巷)一带是日籍妓女卖淫的地方,广东人俗称日妓为“番仔妹”,因此也有人称这里为“日本街”。

“我吓了一大跳!” 70年代来新加坡的台湾旅美女作者为何这么说

《新加坡风土记》里关于牛车水的描写。(作者提供)

各派私会党盘踞

牛车水除了戏园、酒楼、妓院汇集之外,在牛车水前沿的克罗士街上段(Upper Cross Street),俗称海山街,是客家私会党“海山公司”总部坐落的地方。那个年代,大坡这一带:牛车水、厦门街、源顺街、十八溪墘、潮州马车街、豆腐街等处都是各帮派私会党盘踞与活动的地方。

这些私会党是从中国南来者带来的,包括厦门“小刀会”。据《新加坡风土记》说:“中国犯罪之徒,皆以南洋为逋逃薮地方。”又说:“生齿日繁,莠民杂糅,结党立会,争立名目,西官迭次严禁。现存一会,名目有五,西人统谓之危险会,凡入会有册每年报护卫司。据报上年新入者六千三百五十人,其历年入会总册共有五万六千二百余人,诚可云危险矣。”

由此可见,新加坡开埠初期,私会党人数之多,活动之猖獗可见一斑!而牛车水也是他们活动的温床。

赌及鸦片烟盛行

牛车水当年繁杂之情,除吃、喝、玩、乐之外,还有赌及鸦片烟。当时殖民地英人也禁赌,但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赌,牛车水当年也是有赌窟的,赌风甚盛,且要求效仿荷兰政府收饷开赌,但辅政司不同意,认为不可仿效荷兰坚持禁赌。

据说:“英人赌禁甚严,然叻中赌风甚盛,有一局名天师公司,专诱入赌党与极多无法禁绝,前年有华人上条陈于议政局,请照荷兰办法尽驰禁令,重征其饷,岁可入数十万元,当时颇有韪其议者,而辅政使司谓:英国不能如荷兰办法,致伤政体,屏置不议,仍求禁绝之法。此亦可谓能识大体者矣!”

林则徐当年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抽鸦片者仍不少,这种恶习也带到新加坡来,在牛车水也有烟馆让烟民抽吸。殖民地政府发有执照。抽鸦片者多数是一些劳苦大众,每日挣到几个钱尽入烟斗!真是悲哀又可怜!

且看李锺珏的《新加坡风土记》怎么说:

南洋鸦片烟贵于中国数倍,以其税重也。时中每钱需洋二角。闻加拉巴(即爪哇)亚齐等处,每钱五角云。然吸烟者并不见少,且穷人尤多;彼拉手车者,日夜可得洋一元,缴租四角可余六角,苟无烟癖,度日有余。乃十人中无烟瘾者,不得一二。炎蒸汗血博得之蝇头,尽入烟斗,殊可怜己!

小贩的天堂

战后的殖民地时代,人口密集的牛车水,建筑物已经陈旧不堪,街道古老,是新加坡贫民窟之一。不过那个时候的牛车水,不论白昼或夜晚,都是小贩的天堂。白天,那些街道旁,特别是横贯牛车水的丁加奴街,满街上都是卖菜、卖鱼、卖肉的小贩摊档。还有卖各式各样日常用品及熟食、水果等小贩,可称为一个面积广阔的露天巴刹。

从清晨到夜晚,牛车水永远是那么地繁忙,在这里到处是劳动的气息,从来没有安闲的人,所以是一片忙碌喧嚣的景象。

民以食为天,夜幕降临时,牛车水又是另一个景象,大牌档开市了。这些大牌档的食物不仅是本地人喜欢去光顾,那些外地来的旅客更喜欢到这地方来尝尝本地的风味。别以为这里会比酒楼雅座失威,其实,许多绅士淑女都喜欢到牛车水的“大牌档”去宵夜,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呢!

在大牌档熟食及煮炒摊中,主要是粤菜,但也有闽、潮、沪菜等。计有各式各样的食谱:炒、焗、煎、蒸、炆、炖俱全。面食、河粉、卤味、炆品、点心。肉类有猪肉、羊肉、牛肉、鸡鹅鸭肉,甚至有蛇、山瑞、果子狸、田鸡等,海味有鱼、虾、螃蟹,多得不胜枚举,山珍海味样样齐全任人品尝。

记得1971年初,英联邦会议在新加坡举行。来出席会议的加拿大总理杜鲁道,在会议后还特地到牛车水一家餐馆吃饭,尝一尝这里的中餐风味!

此外,还有印度和马来食品,一走进牛车水,沙爹和咖喱的香味,便一阵阵的扑鼻而来!

露天超级市场

除了吃以外,当年牛车水也是小市民的购物天堂,夜晚,这里是一个露天超级市场;那一排排的摊子,有卖鞋的,卖衣服的,卖化妆品的,卖洋杂货的,卖电器的,卖文具的,专卖女人用品的,卖假发的,卖廉价首饰的,卖唱片的,卖皮革制品的,卖玩具的,甚至卖小五金的都有,还有香烟摊等。一切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大众化。因此,这里天天都是人潮如涌,水泄不通!

牛车水的街头又还有许多书报及杂志、旧书摊。人们在这里可以饱览各种报章、电影画报、杂志、书籍、漫画及旧书。这里可说是比较低级趣味作品的展示场,男女老少的读者都喜欢在这里寻找他们所喜欢的读物。

在牛车水一带的骑楼下或后巷,还有许多走江湖卖艺、卖膏药的、算命及卜卦的相士摆摊子,假如你相信宿命,只要花三五毛钱就可以占一个卦,再由占卦佬为你解答。此外,骑楼下或后巷还有廉价剪发的,剪发佬在墙上挂一面镜子,一张靠背的椅子就可以营业,来光顾的除了这里的居民外,就是三轮车夫、小贩、苦力等,经济又便捷。

严俊李丽华拍摄《风雨牛车水》

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明星严俊、李丽华也曾拉摄影队来新加坡,并到牛车水去拍过一部电影:《风雨牛车水》,轰动一时。电影故事情节记忆中是这样:唐山有一名女子江丽珍者,她的丈夫王根生远下南洋来谋生,一别十年音讯全无。于是,江女士带着女儿千里迢迢南来新加坡寻夫,发现丈夫已入赘富有人家,弃糟糠而不顾。江女士绝望之余洒泪离去,最后,男子终于醒悟与妻儿团聚。

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旅美女作家於梨华自美国来新加坡,她回去后写了一篇《我看到的新加坡》,她对新加坡的印象说:“第一次看见它时我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回到了纽约的中国街,或是曼哈顿的黑人区,或是底特律的贫民窟。如此拥挤,如此陈旧,又这般脏秽的街容。”她又说:“吃食摊我看见过,在台湾、在香港。对着街的灶、油腻的长条桌和长条板凳,跟油腻的抹布,赤膊的、胸口淌汗的摊头老板,童弱的、脸刚齐灶的老板助手——多半是老板的儿女——以及趿拖鞋、著短衭的食客,我都见过,也不足为奇。没见过的是竖立在食摊后、窄街两旁的楼屋:窄的、旧的、倾斜的、污秽的、黑的、可怕的、不能住人的,而住着人满满的。听说,我伫立在拥挤的街头,吸著广东粥摊、夹着阴沟的秽气所混合起来的气味,朝两面仰望,污黑的洞外挂满了杂色衣衫,谁是它们的主人呢?他们就是这些忙碌著的食摊老板吗?

“回到天桥,我伫立良久,一望人头攒动的新庙西街、死人街度白塔街。灯光、人声、食味、是动的。水果、糖果、干果、是静的。动与静会原成一幅难以形容的奇景,令人忘记街旁的水沟、臭的,街旁的楼店,陈腐的……”

——这些都是於梨华的所见:牛车水昔日的繁华、辉煌、陈旧、破烂的街景风貌。但在历史巨轮的辗过,今日已无处寻!

充满小中国风情

在1970年代城市重建计划之下,新加坡许多古老的街容都重整,超龄的旧屋将被拆除,而取代的是现代化的摩天高楼,牛车水这个古老的市街也被列在城市计划之下,一部分老旧拆去,在原地建立摩天大楼的组屋社区,新旧相映成趣!社区有一间联系所;一个儿童游乐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停车场等设备,解决市区居住问题。至于那些老店屋则列为保留区,重新整理并装修,今日展示的面貌焕然一新!

今日的牛车水,经过装修有冷气的店屋,除了几家卖肉干的、中药店和咖啡店外,大部分都是售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居多,其次是餐馆,但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的食店,如北方饺子、麻辣香锅、四川抄手、东北小食、拉面、小笼包子等,充满小中国的风情,吸引了不少旅客及食客!

农历新年到了,牛车水的多条街搭起布棚挂起红彩,大卖年货。有腊肉、腊肠、腊鸭、年糕、花生、各式各样糖果、各种糕饼、年花、银柳、春联,各种跟新年有关食品以及有关饰品,琳琅满目,游人如鲫,生意兴隆,一片叫卖声,热闹非凡!可惜,今不如旧,今年更取消了。

牛车水的新生,在时光的流逝,历史的辗过,牛车水的旧风貌已无处寻!

文:郑文辉

“我吓了一大跳!” 70年代来新加坡的台湾旅美女作者为何这么说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牛年春节划重点,裕华国货百年大楼全新迎客

下一篇新闻

快醒醒!起来健身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