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23日 星期三

新闻热点

新加坡组屋凌晨噪音源引讨论:生态平衡与居民安宁如何取舍?

清晨五点半,当整座组屋还沉浸在黑暗中时,阿May又一次被窗外刺耳的鸟类啼叫声惊醒。这位超市收银员向记者展示着手机记录的噪音证据,实测分贝数已超过五十,其声源正是窗外那株受保护的百年榕树。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茂密树冠间栖息的噪鹃,正展开其标志性的求偶鸣叫。

这场持续三年的「黎明保卫战」牵动了整个社区神经。每周三早晨的多用途厅会议,居民们持续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年过半百的护士Heather展示着睡眠监测报告,其夜间深度睡眠平均被干扰四次。而公园局最新数据却显示,该树巢穴每年养育三只噪鹃幼鸟,同时有效控制了乌鸦种群数量。

记者注意到投诉信中有项特殊数据:72%的受访者承认知晓噪鹃的生态价值,但68%表示宁愿忍受更多乌鸦也不愿放弃睡眠。野生动物专家指出,这种矛盾恰好印证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鸟共生难题——噪鹃作为「巢寄生」高手,每枚卵都寄托着遏制乌鸦过度繁殖的生态使命。

社区委员会最新方案显示,目前有三种解决方案正在评估:安装定向声屏障成本约2.5万新元;移栽榕树需申请特批且移植存活率不足40%;人工驱鸟每小时需投入200新元专项经费。受访者中83%的人认为,应当参照《野生动物保护管辖区》第7章标准,在维持生态平衡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生活干扰。

当《晚报》记者再次回访时,阿May正调试着从马来西亚带回的驱鸟装置。这个能发射超声波的设备说明书显示,它能有效驱离85%的噪鹃,但也会让包括麻雀在内的其他常见鸟类产生8.2%的回避反应。如何平衡各物种的生存空间,或许将是下周市镇理事会重点研讨的课题。

上一篇新闻

地铁站里的社会百态:站立视角看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

下一篇新闻

改变个人成长轨迹的秘诀:看青年如何突破自我标签挑战极限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