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过滤设备出口禁令落地 技术管制震动全球产业链
全球知名财经媒体路透社2月19日披露,中国锂材料处理设备龙头企业——江苏久吾高科已正式终止过滤设备出口业务,此举标志着中国政府对特定关键技术的管控措施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根据内部人士披露及供应商通知文件显示,这家专注材料分离技术研发的企业自2月中旬起,已向客户发出业务调整通知,明确自2月1日正式停止对外销售专门用于提取电池级金属锂的过滤产品。值得留意的是,此类吸附设备是中国主导的盐湖提锂工艺中的核心组件。
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中国占据该领域全球近八成产能,但具体的市场体量数据尚未公开。另一家涉及技术谈判的企业高管向路透社表示,终端市场反响显示监管部门审慎执行管控政策,部分潜在出口订单已出现合规争议。
政策联动效应显现
2025年1月中国商务部官网挂出的技术进出口目录修订通知显示,关键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及稀有金属提纯技术已被纳入重点审查范畴。该次修订将涉及金属镓、锂的提取技术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意见征集节点恰在江苏企业实施业务变更前夕。
有不愿具名的国际贸易律师指出,政府审查已在企业端形成示范效应:商务部官员曾实地警告上市公司终止价值逾10亿美元的海外合作,并要求金融机构增设技术出口特别审核环节。此举被行业观察者视为清洁能源产业链政策调整的预警信号。
战略资源管制升级
在中美科技博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商务部去年12月已率先对美实施石墨、镓、锗的战略禁运,此类物质是半导体制造和军工产业的基础原料。这也是继2023年第三季度对稀有金属实施精确管制后的再次政策递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设备出口限制与技术目录修订形成政策闭环。行业分析师认为,这种组合拳不仅影响短期贸易流向,更可能重塑全球矿产加工的技术竞争格局。政府部门对核心供应链的主动干预,显示出中国运用资源操控能力的进一步制度化升级。
中国拟限制电池组件和关键金属相关技术出口路透社特别指出,即便当前政策仍在意见征集初级阶段,但对全球产业链的震慑作用已然显现。新能源行业多位专家认为,这种未施行的管制已促使部分跨国企业开启供应链重构预案,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中的实质性影响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