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防治需升级 专家建议建立分级干预机制对抗亚文化
针对频繁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教育观察人士近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专项治理建议。现行教育体系对施暴者的处置模式未能起到根本震慑作用,部分未成年施暴者已形成独特的责任规避机制,与现行教育体制产生对抗性博弈。
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校园霸凌行为存在有组织化倾向。施暴者往往自发构建具有排他属性的亚文化传播网络,通过社交平台维持稳定的恶行实施模式。教育专家特别指出,简单化处理这类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暴力行为,可能导致其在青春期后期演变为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校方干预霸凌存在现实瓶颈:面对新型暴力特征,超七成受访教师承认现有培训体系未能提供有效应对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学校为维护教育评估指标,存在选择性忽视或压减恶性事件记录的倾向,这种管理策略使受害者陷入持续性精神创伤。
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建立青少年暴力行为预警机制,将霸凌处置纳入校长问责体系。同时提倡借鉴司法矫正模式,对严重暴力倾向者实施强制性心理干预计划,配备跨学科专业团队进行持续跟踪。只有重构校园伦理规范认知体系,才能阻断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避免未来社会出现更多需要司法介入才能修正的人格偏差问题。
相关人士强调,教育部门需正确认识当前校园霸凌的复杂形态。未成年人保护不应成为放任暴力的挡箭牌,更科学的责任认定机制和干预体系将同时保障施害者与受害者的成长权益,构建真正的校园安全生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