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腾e.Mas7电动车价格战启示录:高定价下如何重塑本土供应链
马来西亚国家汽车品牌宝腾(PROTON)去年底推出的旗舰电动车e.Mas7掀起业内外讨论热潮。这款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打造的车型,10.08万至11.98万林吉特的定价体系引发思考——相较于国民车Perodua Bezza不足5万林吉特的售价,存在显著价格鸿沟。其定价策略背后,暗含着新能源产业转型的深层博弈。
当前阶段的特殊性在于,e.Mas7将采取中国原厂整车进口方式。这与其丹绒马林电动车基地2024年底才正式投产的建设周期密切相关。新旧动能交替期间,宝腾不得不双线运营:一方面维持X系列内燃机车型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既要搭建完全不同于燃油车的三电供应链体系,又需在高压电池、功率半导体等尖端领域培育本土配套能力。
产业变革带来机遇与挑战。去年7月的杭州湾技术峰会成为关键转折,本土供应商与吉利系核心供应商实现了深度技术对接。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车供应链建设需突破规模瓶颈——马来西亚汽车年销量约60万辆的市场体量,相较中国竞争者动辄百万辆级产能仍显单薄。这迫使宝腾必须走国际路线,将e.Mas7的出口清单延伸至毛里求斯、新加坡等七个国际市场。
市场结构转型充满不确定性。尽管政府取消燃油补贴,但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特殊保护政策延续,加上仍无低于5万林吉特的纯电车型选择,传统动力系统的存在空间持续稳固。近期民调显示40%消费者坚守燃油车,25万林吉特起跳的宝腾X系列车型仍保持稳定订单。新旧技术路线的缠斗,或将贯穿整个电动化转型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宝腾在内燃机领域的持续投入。其斥资18亿林吉特升级的丹绒马林基地,不仅包含中国以外首座吉利1.5TGDI发动机工厂,更布局了面向海外市场的CKD套件生产线。这种双向并行的发展模式,折射出汽车工业转型过程中特有的技术路径依赖现象。数据显示,即使到2026年电动车本地组装启动,供应链的切换速度仍将被充电设施完善程度和市场价格变化所决定。
行业观察者指出,当前马来西亚汽车工业正经历三大转变:技术标准重构带来的配套体系革新、出口导向型产能布局的全球扩散、以及消费者接受周期对产业升级节奏的反作用。宝腾的转型路径,为新兴市场汽车业的电动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注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