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四大超市试点单位定价 助消费者比较防'缩水通胀'
为提升商品定价透明度,本地四家主要超市集团将于2025年底前在指定门市推行单位定价制度试点计划。该计划由新加坡政府贸工部与消费者协会共同推动,旨在通过标准化计量单位价格,帮助消费者更精准掌握性价比。
破解包装陷阱
该制度改革将重点规范米、油、肉、蛋、菜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呈现方式,要求在显眼处同时标注商品总额与单位价格(如每公斤/每升单价)。这被视为对抗'缩水式通胀'的重要手段——当产品包装规格频繁调整时,消费者可通过单位价格识别实质价格变动。
技术升级同步推进
行业参与者正着手技术准备,平价集团确认将沿用现有电子价签系统,额外加载单位价格信息;百美超市计划将现行26个门市的电子标示经验扩展至全区域。DFI零售集团则分享其在冷藏与巨人超市的既有经验:生鲜食品类早已采用单位定价标准超過三年。
市民购物新思维
市民反应显示该制度具有实际需求,受访者普遍强调单位定价对辨别促销真伪的重要性。例如唐依莎通过计算发现某品牌鱼丸实际变相涨价23%,彭奕龙建议借镜欧盟标准推出分步实施计划。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消费群体对照价需求呈现差异:家庭主妇更关注跨品牌比价功能,而自由业者卓素霞希望借此实现按需采购。
规格统一进程中
目前各超市正协同消协制定统一标示规范,重点讨论重量单位与体积单位的适用场景。79岁市民刘守良的反馈具有代表性——他建议固体商品应以重量计量为主,液体以容量计量,这与新加坡计量局现行标准保持一致。平价集团发言人表示,该计划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完整版实施指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