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14日 星期一

新闻热点

新加坡清明节习俗:祭祖传统与环保新趋势

在新加坡,许多华人传统节日源于早期移民的文化传承,经过本地化的演变,延续至今,其中清明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每年4月,人们在这一天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感恩。

清明节期间,本地华人家庭通常会全家出动,前往坟场或骨灰安置所祭拜祖先。这一传统不仅是对先人的追忆,也成为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早年,新加坡的华人移民若客死异乡,常由同乡安葬于籍贯所属的义山,因此清明祭祀多围绕这些义山展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火葬逐渐普及,祭拜地点也转向寺庙或骨灰堂等安置所。

祭祖时,供品的准备有着特殊的讲究。常见的供品包括鸡、猪肉、鱼等荤食,以及蛋糕、水果、酒和茶等点心饮料。若在寺庙祭拜,则以素食为主。祭拜过程中,人们会手持燃香,向墓碑或牌位鞠躬跪拜,以示敬意。部分人还会焚烧纸钱及纸制祭品,寄托对先人在另一世界能享有富足生活的愿望。

不同籍贯的独特清明习俗

在新加坡,不同籍贯的华人群体保留着各自独特的清明节风俗。潮州人将这一节日称为“过春纸”,会在墓上铺彩色纸,并用蚶壳压住,象征送“蚶壳钱”给先人,祈求后代财运亨通。福建人则有“挂纸”或“压纸”的习俗,用石头压住黄白或五色墓纸,表明子孙已完成祭拜,同时清明节也常食用薄饼。广东人则以“清明蔗”祭祖,寓意家庭和睦、生活甜美,嚼甘蔗时需从头至尾,象征做事有始有终。

会馆春祭与传统延续

本地华人会馆也在清明节期间举办“春祭”,传承祭祖文化。福建会馆通常在万礼坟场和蔡厝港坟场举行仪式,流程包括摆放牲礼、点香祭拜大伯公及先辈,并由主持诵读祭词,缅怀先人功绩,祈求国泰民安,随后焚烧金银纸帛。广东社团如鹤山会馆、冈州会馆等则保留了舞狮拜祭的百年传统,在清明和重阳节派遣狮队前往广惠肇碧山亭总坟致敬。

环保理念融入传统祭祀

清明节焚烧冥纸是华人祭祖的常见习俗,但也常伴随烟雾和灰烬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创新举措应运而生。本地公司Base Genesis于去年推出由硝化纤维素制成的环保冥纸,焚烧后不留灰烬。此外,这种冥纸面额极高,号称“一极”(即1后接48个零),寓意一张即可让先人“花不完”,从而减少焚烧数量。

新冠疫情期间,部分骨灰堂还推出了“线上祭祖”服务,以减少冥纸焚烧及人群聚集。不过,目前选择线上祭祖的本地人较少,多为移居海外或有海外亲属希望共同祭拜时才会使用。

上一篇新闻

中国制药创新崛起:阿斯利康为何重注北京?

下一篇新闻

长和巴拿马港口交易临近 港府寻求解决方案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