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资开发商高价拿地,楼市回暖信号几何?
在政府放宽房价限制并提供资金支持的背景下,中国国有房地产开发商近期以较高价格购置土地,显示出对市场前景的信心。专家分析,这一现象或表明房地产市场有回稳的迹象,但主要局限于一线城市及部分发达的二线城市,整体代表性尚有限。
据彭博社2月24日的报道,通过对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分析,今年以来,成交价超出要价20%以上的地块占比达到37%,相比去年全年的14%和2023年的4.6%,增长趋势明显。在今年涉及10亿元(人民币,约1.84亿新元)以上金额的10宗土地交易中,有7宗由国资背景的开发商完成,包括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保利发展,以及绿城中国等中央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尽管当前消费者信心不足,房产销售和价格仍在走低,但国资开发商重新活跃于土地市场,反映出他们对房地产行业未来复苏的预期。过去,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地方政府常通过附加条件限制土地交易。然而,随着土地销售收入减少,地方财政面临压力,近期多地通过取消新房价格指导、放宽利润限制等政策,鼓励开发商购地。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谢阳春向彭博社表示,尽管土地市场尚未全面恢复,但自去年取消严格的房价管控后,部分城市已出现激烈的土地竞标现象。此外,中共政治局去年9月明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府通过下调房贷利率、放宽购房政策刺激需求,并设立融资白名单为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以缓解房地产低迷对经济的拖累。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等“强二线”城市今年以来楼市表现较好,且部分地块性价比高,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为积极,认为这些地区的房产“并不愁销路”。上海界面新闻也报道,春节后第二周,上海二手房带看量已恢复至节前水平,接近去年第四季度的高位,成交量和价格基本稳定,新房市场亦有回暖迹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新房价格下跌速度连续第五个月放缓,显示市场逐步趋稳。然而,彭博社指出,10亿元以上的土地交易数量仍低于房地产衰退前的水平,成交地块多为小型地块。同时,龙头房企如万科和碧桂园仍面临流动性危机,财务状况堪忧。
广州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在受访时表示,国资开发商积极参与土地竞拍,除商业考量外,也承担着提振市场信心的角色。他进一步分析,虽然深圳、上海等城市楼市呈现“小阳春”迹象,但大多数城市尚未有明显回暖。如果3月份全国范围内的楼市普遍复苏,今年房地产市场才有更大可能实现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