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阻止公司一家独大?美国巨头百年反垄断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糖葫芦
编辑|t
1984年,一项来自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因为根据法律做出的决定曾经在美国通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AT&T将被拆分成若干个小公司。
一时之间,无论是华尔街的金融大鳄,还是纽约街头的贩夫走卒,人们几乎都在关注着这次裁决执行的结果。
毫不夸张地说,从最高法院的裁决被下达的那一刻开始,曾经垄断了全美国通讯业务的AT&T公司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人为最高法院下达的这项裁决感到欢欣鼓舞,有人因此对美国未来的经济形势表示担忧。但无论民众表现出怎样的情绪,似乎都动摇不了美国政府打击垄断企业的决心。
事实上,像AT&T这样的垄断企业在美国有很多家。而美国的联邦政府为了防止它们一家独大,会对这些企业做出各种限制,甚至是强行对其进行拆分。
不过,既然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将各大垄断企业视作优先打击对象。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就思考出了一套精妙的逻辑来对抗联邦政府的法令。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执意要打击这些“一家独大”的垄断企业呢?而那些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企业”会采用怎样的手段防止自己被打击或拆分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美国司法部大楼)
“软策略”难敌硬实力
1911年,美国企业家托马斯.沃森在纽约州的宾厄姆顿创立了IBM公司。当时谁没想到,这家公司会在日后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全美国的信息行业巨头。
令很多人感到大跌眼镜的是,IBM公司最初的业务并不是制造信息设备,而是为美国军队制作配装的步枪和弹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IBM公司生产的勃朗宁手枪和M1自动步枪在太平洋战场上大放异彩,这两款产品为IBM公司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和不错的口碑。
(勃朗宁M1900型手枪)
上个世纪60年代,借着与美国军方合作的东风,IBM公司开始首次尝试进入信息行业。
当时的IBM公司主要负责帮美军研制防空识别系统,这儿的负责人立马就发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
IBM高管们认为,只要未来他们能够将美国军方的信息技术推广到民间,一定可以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于是,在与美国军方商议之后,IBM公司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性的推广。
事实果然如IBM公司的高管们所预料的那样,他们的信息设备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美私企的广泛欢迎。
不过这个时候的信息设备只不过是用来处理一些数据或对未来的形势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预判,还没有发展成今天为人们提供娱乐的技术。
(正在操作电脑的美军士兵)
但是这些市场份额对于IBM公司来说,就足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了。
是IBM公司不惜投入重金,聘请了超过8000名程序员为自己的信息系统编写代码,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信息品牌。
于IBM公司的行为,美国政府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项技术被转化为市场中的商品就能给资本家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推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针对个人用户的电脑产品。这一举动再次将整个信息行业的旧有生态打破了。从此以后,普通人能参与到信息发展的大潮当中了。
(IBM公司的标志)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美国的企业家们却向联邦政府和最高法院提出了诉讼。他们认为IBM公司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这是赤裸裸的垄断和非正当竞争!
其实,从1967年以来,IBM公司就不断收到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反垄断调查通知”。但IBM公司没有像AT&T公司一样选择直接与政府对抗。
无论联邦政府的调查人员对IBM公司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几乎都会满足对方。但同时,IBM公司召集了一个超过2000人的专业律师团队来为自己打官司。
(美国“商务部大厦”的外景)
很显然,IBM公司是希望将自己从商场上失去的东西在法庭上夺回来。
虽然这种策略表面上看上去很软弱,但确实更加符合美国政府的胃口。
不过,IBM公司事实上已经在美国的信息行业当中形成了垄断。
为了让自家的信息主机卖得更好,IBM公司甚至会将一些从自己研究室里诞生的新技术故意冷藏起来。
像这样的操作和手段已经间接证明了IBM公司就是一个尾大不掉的“垄断资本集团”。
无论IBM公司聘请的律师如何辩解,他们都无法改变这一铁的事实。
(IBM公司位于新加坡的工厂)
而联邦政府为了和IBM打官司,更是整理了多达1.8亿页的证据来对IBM公司发起指控。最终,IBM公司不得不向政府和法庭屈服,认了自己在商业竞争中的种种垄断行为。
为了避免自己像AT&T公司一样被联邦政府拆分,IBM公司主动将那些被握在自己手上的技术公开了出来。
同时,IBM公司的高管们开始认真思考产品迭代的问题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美国政府的目的已经算是达到了。IBM公司因此才免于一刀,但他们在信息行业“江湖老大”的地位却一去不复返了。
(“惠普”位于美国的工厂)
在IBM公司倒下之后,诸如微软、苹果、惠普、戴尔等企业纷纷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他们都是“IBM反垄断调查”的获益者,但最后他们自己成为了商业巨头。
2012年,华尔街的一些媒体便开始控诉苹果公司在市场竞争当中采用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他们还认为,苹果公司的某些行为已经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随后,美国联邦政府立刻行动起来,对苹果公司开展调查。一场新时代的“反垄断战争”正在以一种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
那么,垄断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呢?
(苹果公司的“掌门人”库克)
拆解“托拉斯” 解放经济
自从美国人1776年从英国人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开始,整片北美大陆上的人们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了。
以至于有一些现代学者开玩笑称:“美国不是一个正常发展中的国家,因为他们刚开始就处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他们全然不知道封建是什么。”
不过,此时美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南方的广大地区,人们甚至依然靠着剥削黑奴的劳动成果来维持经济的繁荣。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打破了这一僵局,将美国带入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
(庆祝独立日的美国民众)
在整个美国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工人,而许多资本家开始大办工厂、拓展自己的产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多资本集团因为无序扩张逐渐在美国的市场上占据了的主导地位。由于这些资本集团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原材料,资本集团背后的大佬们便可以轻易地控制某种工业品的价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美国在19世纪爆发的几次“经济危机”。来美国政府信奉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策略,不愿意干涉各大资本集团的生意。
(十九世纪的美国街道)
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各大资本集团的恶行已经逐渐加深了社会矛盾。美国各地的工人运动更是此起彼伏。面对全国上下的压力,美国的国会议员们根本不可能坐视不理。
当时,人们将这些大而不倒、富可敌国的公司称为“托拉斯”。他们通过商业信托的模式间接控制了美国的经济,甚至有着左右美国政局的能力。
眼看着自己的权利遭到了各大“托拉斯”的挑战,美国的国会议员们在1890年以高票通过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法》,对各大托拉斯的经营活动做出明确的规范。
(“美国国会”的内景)
如果有托拉斯的领导人拒不服从法律,依然与联邦政府公然为敌。那么,联邦政府就可以动用行政权力将托拉斯直接进行拆分甚至是解散。
一开始,这项法案并没有引起各大“托拉斯”领导人的注意。在他们看来,美国的法律是给穷人们制定的。像他们这样的富人,本身就应该享有一些“法外特权”。
可是,这一回托拉斯的领导人们错了。从1890年到1900年的这十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便开始疯狂地拆分托拉斯,将他们的经营范围一缩再缩,直至完全被联邦政府掌控。
(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诸如糖业托拉斯、石油托拉斯、钢铁托拉斯这样曾经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商业巨头在一夜之间便被拆得七零八落。
在那之后,那些在几波打击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托拉斯”总算是老实了下来。有些托拉斯的负责人甚至直接向联邦政府递交了自拟的拆分方案,要求政府不要添加额外的行政处罚。
于是,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托拉斯几乎已经被拆分殆尽了。而在随后的几年当中,那些勉强挺过来的托拉斯,被美国政府以各种各样近乎苛刻的理由给“肢解”了。
(美国的城市风光)
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对于各大托拉斯的态度不禁令人感到费解。但美国的政客们心中非常清楚,如果纵容这些托拉斯操控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而且正是因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才间接导致了托拉斯的崛起和诞生。就是说,在美国的这片土地上,人们根本没有办法根除像“托拉斯”这样的垄断企业。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都会为美国社会创造一批新的行业巨头。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些行业巨头又会逐渐做大,成为新的托拉斯或垄断集团。这几乎已经成了美国经济的一种规律。
(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比如曾经不可一世地通用汽车集团就曾经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整合美国的汽车行业。这样一来,汽车的定价权就被牢牢地控制在汽车生产企业的手中了。
像这样的情况,在美国的联邦政府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们立马对通用汽车进行了拆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别克、雪佛兰等美系汽车的身上都有“通用汽车公司”的影子。
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行为不仅体现在汽车行业。在对“石油托拉斯”进行了拆分之后,美国人又对美孚石油的经营行为作出了诸多的限制,为的就是不让他们一家独大。
(“通用汽车公司”的办公大厦)
如今的美国总是会被人们戏称为“各种创意的试验田”。好像任何一种创意和发明在每周的这片热土上都能够获得发展空间。
不过,美国的市场并不是一直以来都对创新者这么友善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美国的各大垄断企业已经成为了美国人创新之路上的绊脚石。
(“别克汽车”的标志)
这些企业本身因“创新”而生,最后却走向了联合封锁,对新兴的企业进行技术打压和控制。像这样的事情,在美国的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
那么,面对这些科技行业的巨头,美国政府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对它们进行大刀阔斧地拆分和改革呢?
(通用公司的办公大楼)
反垄断的“世纪之战”
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的国会议员们为之前的反垄断法律打了很多补丁。为了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他们甚至还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对技术转移和技术发展进行管控。
客观地来说,这些法律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美国的各家大企业绝不会这样束手待毙。
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AT&T垄断调查”就震动了整个美国。美国政府指控这家公司利用自己手头上的晶体管专利,间接地控制了整个通讯器材市场。
(AT&T公司的标志)
正是因为AT&T公司掌握了晶体管的专利,他们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吃老本”。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进入通讯行业,都必须先来拜AT&T公司的码头。
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家垄断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可是,事实往往不是如此。
当一家公司掌握了足以垄断全部市场份额的专利技术之后,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向其他企业关上大门。
(“晶体管”的生产车间)
反正,无论怎么样自己的蛋糕都是最大份的。那么,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就没有必要冒着产能下降、品质波动的风险去给创新研发部门进行投资了。
1982年,美国最高法院正式指控AT&T公司在与别人竞争的过程当中涉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可是,AT&T的负责人此时却搬出了美国的专利保护法。
AT&T公司管理层的意思非常明确:既然美国政府号称是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如果美国政府在关键的时候不保护专利的持有者,那美国的专利法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AT&T公司的办公大楼)
这不仅会让美国的营商环境骤然恶化,甚至还会使其他的国际技术巨头对美国市场心生忌惮。而美国终将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体系给排除在外。
但美国政府给出的反驳理由非常充分。随后,美国司法部的官员称,其他的中小企业并非是想利用AT&T公司手中的晶体管技术直接牟利,而是用它们进行创新研究。
而且,在每一个项目成功之后,负责研发的企业都会按照技术在新产品中所占的比例,给原来的技术或专利持有者分红。美国的资本家不是最看重利润吗,现在给了大财团分红,他们总该无话可说了吧?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
虽然AT&T公司的高管们一再表示他们手上的专利是私人财产,但美国政府还是强迫他们对其他的企业开放技术。否则,他们就将对AT&T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一听到“行政处罚”的字眼,AT&T的管理者们瞬间就慌了。因为他们很清楚,美国政府的行政处罚一般而言不会是罚款,而是直接对涉事的企业进行拆分或下达行业禁令。
这个时候就算AT&T公司再把专利权死死地捏在手上,只要美国政府出手干预市场,他们就别想从现有的市场领域再赚到一分钱利润。
(AT&T公司的实体店面)
无可奈何之下,AT&T公司只能同意了美国政府的苛刻条件。他们可以向其他的中小公司开放自己手中的专利,但前提是对方必须付给自己一笔数目可观的“专利使用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是AT&T公司最后的倔强了。但美国政府在反垄断方面总是有着超乎寻常的效率。还没等AT&T公司的高管们缓过劲来,美国司法部的下一份裁决就出来了。
在这份裁决中,美国司法部的官员们依旧认为AT&T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开展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他们决定将原有的AT&T公司拆分成七个新的小公司。
除了贝尔实验室和部分专利被允许保留在原公司的手中以外,AT&T公司经营多年的心血都打了水漂。
双方的战争打到这一步,胜负已经很明显了。在绝对的行政实力面前,AT&T公司除了乖乖认怂之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美国政府对AT&T公司的打压才有了后来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兴起。这起震动全美的“反垄断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新兴行业的发展。
(AT&T公司的“广告牌”)
而在与美国政府的历次交锋当中,除了有像AT&T公司这样直接硬碰硬的,还有一些企业则会选择采取回环曲折的方式来与政府展开斗争。
毕竟,美国的行政和司法都具有很强烈的谈判色彩。这些企业主们认为,只要自己的姿态放得足够低,那联邦政府就一定不会为难自己和公司。
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此后发动了彻彻底底的“反垄断战争”。
(AT&T公司的标志)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之下,垄断巨头仿佛山坡上的野草。尽管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管制和打击,但那些新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将来又会成为新的“垄断集团”。
这或许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枷锁。垄断集团就像闻名世界的美债一样,成为了美国和西方经济的一种符号。而在这种符号的表象之下,则是西方资本家们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
参考文献:
溯源美国反垄断法:一切为了遏制经济强权 李晓新
美国反垄断法可仲裁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丁国峰
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 余东华
进步主义时期美国反垄断研究 张娇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