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数据被指忙于融资,分析师称其在美国上市以来从未盈利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被指忙于融资,分析师称其自2016年在美国上市以来从未盈利。
万国数据公司今年一直很忙碌,在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这一主营业务的同时,该公司也在忙于新的融资交易,这家数据中心运营商一直需要新的资本来为其亏损的业务提供资金。万国数据正在迅速扩张,以满足对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为远程医疗和物联网等未来技术提供动力。
彭博社此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言论报道称,中国有三家在美国上市的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其中最大的一家正在与投资公司和主权财富基金进行谈判,拟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30%至40%的国际业务股权。
一个多月前,万国数据通过向私募股权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投资者发行了7年期可转换票据筹集了5.8亿美元。在此之前,万国数据在大约一年前通过出售价值6.2亿美元的类似证券筹集了更多现金。
上市以来从未盈利
该公司自2016年在美国上市以来从未盈利,但它持续吸引投资者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由于财产和设备的折旧和摊销,万国数据有着很高的成本,同时其电费和租金成本也很高。因此,该公司的毛利率相对较低,不到30%,由于成本增长快于收入增长,去年第三季度万国数据毛利率进一步收窄。
该公司的另一项重大支出是高额利息,仅这一项就抹去了去年第三季度逾90%的毛利润。这是因为万国数据的杠杆率很高,截至9月底,其总负债是其股本的两倍多。
另一个潜在的令人不安的迹象是万国数据的收入增长放缓。去年前9个月,该公司收入增长放缓至约23%,而2021年前九个月为36%。诚然,去年由于新冠疫情,一些客户的运营受到了影响。但前两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远远超过其利息支出,该公司的运营现金流可以轻松偿还债务。但由于成本高昂,该公司去年前9个月的EBITDA增长速度低于营收增长速度。
万国数据无法实现利润,因此该公司一直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来维持和扩大其资本密集型业务模式。该公司首席财务官Dan Newman在去年11月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计划用借款来支付今年在华资本支出的60%左右,同时还考虑通过新的战略出售或出租部分来获取收益。
东南亚扩张
万国数据还计划通过债务为其在中国以外的支出提供约60%的资金。但与在中国的业务不同的是,该公司还希望出售其快速增长的全球业务的股权,以满足其在中国以外的融资需求,
从2021年开始,万国数据在新加坡及周边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并开始向东南亚扩张。东南亚是具有全球意识的中国企业的海外第一站。该公司在新加坡使用第三方数据中心提供服务,但最终可能会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建立自己的新中心。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STT GDC在亚洲拥有多个数据中心,是万国数据的主要投资者,双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4年。
STT对万国数据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家中国公司的财务表现可能还没有那么出色,但随着基于云服务的异地计算和存储需求的增长,在未来几年,数据中心行业似乎将实现强劲增长。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与过去一年全球并购活动普遍放缓的情况相反,私募股权目前十分关注数据中心领域。
过去一年,万国数据的两家国内同行也一直有并购传闻,都与私募股权有关。据报道,去年4月秦淮数据(Chindata Group Holdings)的买家包括万国数据和私募股权公司PAG。同月,世纪互联(VNET)也收到了一家中国私人股本集团的收购要约。
虽然秦淮数据和世纪互联尚未被收购,但中国以外的一些数据中心公司已在最近被收购。去年12月,私募股权公司DigitalBridge Group 与投资服务公司IFM Investors一起完成了对Switch Inc.价值110亿美元的收购。去年年初,私募股权集团KKR和基础设施投资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以150亿美元收购了CyrusOne Inc.。
但就万国数据而言,鉴于秦淮数据和世纪互联的交易进展缓慢,目前尚不清楚该公司能否很快吸引到新的投资者。万国数据国际业务的潜在投资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可预见的未来,该公司在中国以外的业务可能仍将无法盈利,因为该公司需要时间才能站稳脚跟。彭博社发布新闻报道的当天,万国数据股价下跌,这或许反映出投资者的担忧。
自2016年IPO以来,万国数据的股票几乎翻了一番,但相对于收入的估值仍然不高。该公司股票的市销率为2.7,远低于秦淮数据的4.8,但高于世纪互联的0.6。
万国数据目前的估值可能还是已经有了折扣的,反映出该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不像秦淮数据自2021年以来就开始盈利。分析师认为万国数据短期内不会盈利,与此同时雅虎财经的调查显示,万国数据今年的净亏损实际上还会扩大。
作者:Michael Wiggins De Oliveira
【BT财经温馨提示】本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