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后一位藤编匠人
在1992年上映的由梁家辉主演的电影《情人》里,充满了西洋人对东南亚的幻想。
这幻想里面,离不开的就是颇具南洋风情的藤编家具。
*《情人》里面的饭店,用的就是藤椅*
在甘榜时代的新加坡,藤编家具一度非常流行,很多人家都有藤桌藤椅。
藤编的小物件也处处可见:猪笼、畚箕、盖鸡用的罩子、摔豆芽的筛子……
*仓库里面刚翻出来的二十多年前的迷你椅子*
然而现在,大家不会在自己家养猪养鸡发豆芽了,超市里都有现成的肉和菜卖。
藤编制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步步走进了历史里。板材和塑料更是取代了藤编家具的地位。
但是,新加坡最后一位藤编匠人,却依然不肯向时代屈服,固执地守着他的藤编店。
这家藤编店就是位于加冷峇鲁(Kallang Bahru)的“合盛”。
拥有超过50年制作竹藤制品经验的吴克成老先生已经年近八旬。他被认为有可能是新加坡最后一位藤编匠人。
如今吴老先生与他的儿子吴奕光先生,一起打理著“合盛”这家小店。
*过大礼的篮子*
1969年,吴老先生最早在劳明达路(Lavender Street)开了这家藤编店。8年之后,老店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便再也没有动过。
这家小店虽然只有七十多平方米,但里面满满当当地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竹藤制品。
我问老爷子会不会有老鼠啃咬家具。他摆摆手,笑着说:”不怕的,店里面有猫,就在家具的深处猫着呢。”
*一眼看不到头的小店*
藤编店虽小,但却是吴家自己的产业。除了这间小店外,吴家还在泰戈尔巷(Tagore Lane)有一间二百多平方米的仓库。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不动产,小店才抵抗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飘摇。
藤编店做的是竹、藤制品的生意。吴老先生不仅亲自手工制作,更从其他国家进口同类商品。
*来自天津的老藤编物件,现在已经买不到了*
几十年前生意刚起步的时候,吴老先生便是独自一人,只身前往中国寻找各种竹藤制品。
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他胆子大,敢闯,一个人从南洋回到祖籍中国,搭著摩托车就去乡下找货源。
他去参加广交会,在广州,吴老先生最喜欢住在广州市的地标之一 —— 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宾馆是中国内地的首家五星级酒店。设备、建材、家具,几乎全是进口的,就连一根木头都是从菲律宾远道而来的。
这家酒店接待过各式各样的外宾和国际友人,不仅有当时为生意奔波的吴老先生,更有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
*白天鹅宾馆的内部*
光阴荏苒,几十年如白驹过隙。现在的吴克成老了,也跑不动了。
不过,现在也确实不需要吴老先生亲自奔波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电话、网络和各式各样的社交软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复杂的进出口贸易。亲自站在泥泞的乡间小路苦等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一去不复返的,还有在旧时光中随处可见炙手可热的藤编制品。
当被问起为何没有把手艺传给儿子时,吴老先生无奈地说到,孩子不要学,制作这些物品耗时又耗力,非常辛苦,落后啦,该淘汰啦。
不过对于儿子能够接下店铺的生意,吴老先生还是表示很欣慰。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吴老先生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发作,吓坏了儿子吴奕光。思来想去,儿子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职业,回来帮助父亲,接了藤编店的班。
*《THE LAST RATTAN WEAVER》截图*
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传统手艺,但凭借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力,吴奕光先生不仅开拓市场,更丰富了店里的货物种类——竹签、包粽子的竹叶、甚至室内装修的竹制品等。
这些新东西,都比猪笼畚萁卖得好。毕竟,后者没有什么销路。虽说倒是有人买猪笼来做装饰品,也有考古学家买畚萁用来辅助挖掘工作,但其实大部分时候,这些老古董的作用只是剧组借来当做年代剧的道具而已。
这些老古董中,最为特别的,就是这只子母凳了。
*这一面可以给大人坐*
源自中国福建的子母凳,一面可以大人坐,一面可以小朋友坐。真的就是一个多功能的宝宝椅和小马扎的结合体。
曾经有一名新加坡华人远嫁英国。在移居英国之前,她特意跑到了“合盛”,买下一只子母凳。她说,自己小时候就坐过这种凳子,她想把这份美好的回忆一同带去英国。
*这一面可以给小宝宝坐*
在访问的最后,我问吴老先生:“做了这么多年藤编生意,有什么样的心得呀。”
他笑了笑,眼睛看向远方,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七个字:“努力,勤快,不要赌。”
撰稿人:桃子
责编:西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