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在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一间名叫“张磊医疗中心(Zhang lei Clinic)”的中医馆已经开了30年。除公共假期外,每周一到周六,中医师张磊就在这间80平的诊所里为病人看诊。诊所在当地名气不小,屋内粘贴着当地各家媒体报道的剪报以及名人字画和合照,前来就诊的不仅有当地华人,也不乏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

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张磊为病人看诊。

新加坡人口约500余万,其中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5%,中医药在新加坡华人之中长久以来受到认可。新加坡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有84%的慢性疼痛患者使用补充或替代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是中医药。

2022年11月,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十届会员大会致辞时表示,过去几年中医药和针灸普遍为更多新加坡人接受和使用。

“在中医药‘走出去’的过程中,漂洋过海的华侨华人都是中医药的重要传播者、核心继承者与坚定弘扬者。”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说。随着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青睐。


西医出身的中医师和大多数中医不太一样,在做中医之前,张磊学的是西医。
1988年,张磊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了新加坡,并于1993年取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到了新加坡中央医院肿瘤内科从事癌症的临床研究。在中央医院工作期间,张磊受到来自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孙燕教授及其团队影响,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因为在临床诊疗中发现一些病症和问题无法用西医解决,张磊开始寻求中医的帮助。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张磊在新加坡牛车水的诊所。

“作为医生,给病人看不好病就会觉得内疚。当我发现一些病症和难题用西医无法破解、而用中医却可以有效解决时,我开始意识到需要有一些突破。”张磊说。1997年,张磊来到新加坡与北京中医学研究院合作开办的第一间针灸研究诊所,担任研究员。这里专家教授云集,张磊迅速进入状态,中医临床学习突飞猛进。4年后,张磊开创了自己的中医诊所,选址就在在新加坡华人聚居的牛车水,诊所名为“新中医”,意为“在新加坡的中医”,也有“中西结合的中医”之意。后来,由于与其他诊所重名,再加上张磊名气渐大,诊所改名为“张磊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是张磊看诊的特色。作为西医出身的中医,张磊知道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以此为病人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我看诊的方法是对症下药。我一般会建议病人去看西医做检查,再告诉他中西医的疗法和优劣势,让病人自行选择,哪个疗法好就用哪个。像一些消化系统、妇科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属于中医优势病的,我会建议病人使用中医疗法;而如果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我也会建议病人中西医相结合,绝不循规蹈矩。”张磊说。
中西医绝非“二元对立”在异国开展中医诊疗并非一帆风顺,张磊发现不少人因为不了解而排斥中医。30年来,张磊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在看过中医后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起来相同的疾病,医生开的药方却大相径庭;而不同的疾病,开出的药方却所差无几?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而质疑中医的疗效。”张磊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比如都是感冒,人会咳嗽、喉咙痛、流鼻涕,西医通过辨别病人感染的细菌或病毒来治疗,只用吃一种药就可以了,而中医根据症状来开方,分析症状产生的原因来进行辨证施治。“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医讲究根据病人的表现和症状,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原则,因人、因病、因症不同而用药不同。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张磊通过新加坡当地媒体推广中医文化和养生知识。

由于很多人了解医学都是从西医开始的,为了让病人了解中医,张磊也会用举例、类比西医理论等方式来解释中医的道理。除了在诊所行医问诊之外,张磊也投身到大众健康教育传播中,常年推广中医文化和养生知识。张磊认为中西医并非二元对立,“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用几百年历史的西医,去解释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看似不太可能,但在某些方面两种医学是可以互通、契合的。我经常跟身边的人说,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不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张磊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与西医药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八版诊疗方案,“三药三方”等一批有效中药火速“出圈”,中医药抗疫经验也被多国借鉴和应用。“中国治疗新冠肺炎从一开始就有中医参与,清肺排毒汤药效非常明显,它的原理就是‘宣肺化湿’。”张磊认为,中西医结合降低了病亡率,减轻了药物副作用,中医提早介入治疗非常重要。
提升中医专业性受到父亲的影响,张磊的大女儿张宁在南洋理工大学中医系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中医师。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受父亲影响,张磊的大女儿张宁也成为了一名中医师。

南洋理工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的五年制(全日)医学生物-中医双学位本科教育,是东南亚地区第一所正规公立大学开设的中医专业教育。据张宁介绍,她前三年于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修读生物科学方面的课程,最后两年赴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开展临床实践并修读高等中医课程,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毕业后的张宁没有到父亲的中医馆工作,而是到了一家叫“新医馆”的中医诊所,她认为中医博大精深,需要跟不同的中医师学习交流才能学到更多。作为当地名医张磊的女儿,张宁压力不小,她开玩笑道“不能砸了父亲的招牌”。通过高校合作培养中医人才是一方面,新加坡政府还加强了中医管理工作,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新加坡卫生部(MOH)于2001年建立新加坡中医药管理局(TCMPB),开始正式实施针灸师注册及中医师注册。学者陈岩、邹建华认为,中医药立法既保障了新加坡中医师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范了他们的执业范围和医疗行为,加强新加坡中医师的专业水准。据MOH于2017年发布报告,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3206位合法注册的中医师及针灸师。为鼓励中医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TCMPB于2013年-2014年为注册中医师推行“自愿性中医继续教育(CTE)”计划,并于2017年建立“中医发展补助金”(TCMDG),资助中医从业者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疗水平。在中国,如何提升华人中医专业性也成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主席刘以勤建议,应当通过开展海外中医师培训、加强与海外华人中医药协会合作、推动海外华人医院与国内医院合作等方式,助力海外中医行业提升水平;通过中医惠侨活动将中医药知识传达给更多海外侨胞。
人才流失如何破解?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以现代西医学为主,尽管近年来中医药和针灸普遍地为更多本地人接受和使用,但中医在本地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仍是辅助主流西医的角色,新加坡中医行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2019年春,与张宁一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实习的新加坡留学生。

张宁告诉记者,她的同学中,毕业后选择做中医的并不多。“新加坡的中医收入不算高,刚毕业的学生就更低了,有些同学就算考取了中医执照,但毕业后也选择了和中医无关的职业。”张宁说。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调查显示, 2019年“南洋理工大学中医双学位”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792新币,在113个专业中排名第107位,相比之下,西医起薪平均约4882元,排名第五。薪资低,职业发展受限成为中医毕业生发展的瓶颈,近来每届毕业生只有10余人进入中医行业。据《联合早报》调查显示,每届中医专业毕业生中,有一大半都受聘于药企或生物医药企业。张磊认为,中医薪水低、难以吸引年轻人就业与新加坡慈善中医诊所遍布有一定关系。“像同济医院、中华医院、佛教施诊所等等,每年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慈善捐款中获得资金,维持日常开销,中医师一般都是义务看诊,时间、精力和水平都很有限,要求不了太高的薪酬。”张磊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提高中医师的平均薪水,一向公益诊治的中医慈善机构也加入了低廉的诊治收费,但仍是杯水车薪。新加坡籍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蔡慧姿等人在《探讨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一文中指出,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中医机构缺乏人才培养及规划体系,中医师就业时看不到明确的事业规划与晋升发展道路。由于私人诊所多以盈利为主,无法满足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切实需要,而少数慈善机构虽有参与科研项目,但却在薪水方面不能给予满足。如何提高中医师薪资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中医?蔡慧姿等人提出建议,新加坡政府应自主建立大规模中医医院或在公立医院完善中西医的整合医疗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医师的薪资,另一方面则在有规划的体系下培养及留住中医人才。

行医30载, 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中医

撰文:本刊记者 黄江勤责编:秦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新闻

周受资的成功与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对中国家长有何启示?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1战略:新印双联助制造企业腾飞东南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