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1944 年,美日海军之间的莱特湾海战,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此役后,日本海军名存实亡,美军则掌握了菲律宾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完全切断了日本与南方重要资源地区的海上运输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后世带来诸多借鉴与启示。

二战末期,日本“绝对国防圈”陷于崩溃,面临着本土与南方交通线被切断及美军直接在菲律宾、台湾、日本本土登陆的危险。针对这种危险,日本制定了"捷号作战计划",依照地域,分为四个子计划:"捷一号"系于菲律宾,"捷二号"系于台湾,"捷三号"为本州、四国、九州与小笠原群岛,"捷四号"则为北海道和千岛群岛,对上述地区以东的据点,令部队就地固守,不再增援。总之,四个"捷号计划"就是要借助海军力量辅助陆军防守、击退美军登陆部队。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1944 年10 月19 日,美军在舰炮和舰载机的掩护下,在莱特湾登陆。日军高层为此仓促修改"捷一号"计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命令联合舰队分别从四个方向展开行动:

1)中央编队(第二舰队)由栗田健男中将领军,有5 艘战列舰、10 艘重型巡洋舰及十余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从新加坡出发绕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莱特湾消灭盟军登陆部队;

2)西村祥治中将,带领2 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4 艘驱逐舰从文莱出发,向西直奔苏里高海峡,争夺莱特湾海域制海权;

3)志摩清英中将率领第五舰队,下辖2 艘战列舰和8 艘巡洋舰,从台湾向苏里高海峡进发,志摩与西村统称为南方编队,预备夹击莱特湾美舰;

4)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北方编队,试图以日本仅剩的4 艘航空母舰为诱饵吸引美军主力舰队,使美军登陆部队和护航航母舰队失去空中力量掩护,以便日军中央编队及南方编队实现战役目标。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1944 年10 月,相继发生的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战、恩家诺角海战和萨马岛海战构成了莱特湾大海战。

10 月23 日,栗田率领的中央编队高速向美军登陆点进发,他们计划趁夜色靠近美军舰队并于24 日发动突袭。然而美潜艇编队发现了栗田编队,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巡洋舰被美潜艇的4 发鱼雷击中,18 分钟后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舰"摩耶"号也在中弹4 分钟后沉没,"高雄"号巡洋舰也损伤严重无法参战。

短短24 小时内,栗田编队的巡洋舰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挥人员只能转移到"大和"号上。尽管栗田已经意识编队已被美军发现,但仍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坚持预定计划,继续向锡布延海域进发。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10 月24 日,美海军哈尔西将军在得知日军编队的消息后,迅速命令第七舰队的舰载机分5 批次轰炸栗田编队。尽管栗田编队运用环形阵列尽可能早的发现了美军战机,但栗田编队的防空力量仅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号均被击中,后者沉入了海底。

空袭过后,栗田发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却接到了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的电报,要求其"依赖神助继续前进"。接受任务后,他再次调转方向,继续率领编队前进。

当栗田编队遭受美军轰炸时,日军的南方编队也即将驶入苏里高海峡。西村和志摩两支舰队分属不同的上级,此役中他们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赶往苏里高海峡作战。两支舰队抵达苏里高海峡时,前后只相距40 海里。但两支编队的指挥员却没有计划进行协同作战,这也表现出了日军高层指挥系统极其混乱。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10 月24 日,西村编队首先闯进了美军第七舰队的伏击圈。美军驱逐舰用鱼雷先后击沉了日军"扶桑"号战列舰,击伤了"山城"号战列舰。紧接着,.美舰排成两列"T"字横队,在雷达引导下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向日舰射击。中弹后,"山城"号发生剧烈爆炸,不到半个小时即沉没。

在西村编队全军覆没后,志摩编队随后抵达作战地域,在迅速观察战场态势后,仓皇使用鱼雷和烟雾作掩护,5分钟后便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志摩编队旗舰"那智"号还与正在燃烧的"最上"号相撞,被美国记者报道为"可笑的溃败"。

在24 日傍晚,美国第三特混编队的侦察机在莱特湾北、吕宋岛东的恩家诺角发现了作为诱饵的小泽编队。小泽编队中的4 艘航母已是日本海军的全部家当,而且总共只有9 架舰载机,飞行员更是所剩无几。哈尔西将军当即下令,挥师北上解决掉日军的"主力"舰队。在发现美军主力舰队后,小泽迅速给栗田发出电报,报告"调虎离山"已成功。

遗憾的是,栗田并没有收到小泽发出的这封电报。随后,伴随着美舰载机的6 波次轰炸,“瑞鹤"号、"千代田"号、"瑞凤"号和"千岁"号4 艘航母都被击沉,小泽率领残余的几艘。舰艇逃回基地。

在美军"血洗"小泽编队的同时,10 月25 日,栗田编队在"神佑"的指示下乘夜色开进圣贝纳迪诺海峡,随后在莱特湾北面的萨马岛海域与美第七舰队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是美驱逐舰的炮火对于重铠厚甲的日军战列舰来说,没有丝毫威胁。相反,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上的460 毫米口径的巨炮齐射,把美驱逐舰打得千疮百孔。

黎明时分,栗田编队成功地闯入莱特湾北部,并进行了炮击。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栗田一直以为与其对战的是第三舰队,但又由于对方舰队舰艇数量过少,错误判断了战场态势,认为贸然突进会落入美军的陷阱,同时燃料不足也影响了栗田的作战决心。随后,当接到美军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编队正在回援的电报后,栗田最终决定停止向莱特湾突入,转向北进。莱特湾海战就此结束。

莱特湾海战是在日美两国综合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爆发的,经过太平洋战争前中期的一系列战役,日本海军己把偷袭珍珠港带来的短暂战局优势和微弱技术优势消耗殆尽,早已败局难逃。而日本海军在此役中也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直接导致了其在莱特湾海战的失败。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作战思想僵化落后

日军意欲阻止美军的战略反攻,需要争夺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但仍坚持"舰队决战"的陈腐思想,将战列舰定位于航母之上,本应撑起门面的航母却沦落为莱特湾海战中的诱饵。莱特湾海战中,日军完全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发起的"赌博"式战斗。

反观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把战列舰定位为联合舰队的航母护航舰,不再作为战载航空力量,确保海上制空权,为制海权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依托,从而为取得太平洋战场战略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报侦察能力严重不足

情报侦察能力一直是日军的软肋。1944 年8 月,马里亚纳群岛海战后,日军情报部门认为,美军进攻菲律宾南部的时间要在同年12 月中旬。可是,10月20 日美军便在莱特岛登陆,这就使得"捷一号"作战计划要修改,增加了舰队集结的难度。

莱特湾海战前,美军航母编队对冲绳、台湾等日占西南岛屿,进行了空袭,日军在还击中并未击沉美军舰艇,但情报部门上报天皇的战果却是将美军航母全数击沉。这也令日军大本营在莱特湾海战前盲目自信。在接下来的萨马岛海战中,以是由于情报侦察问题,栗田编队将美军的第七舰队误判为第三舰队,致使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再次出现偏差。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作战指挥不够灵活机动

修订后的"捷一号"作战计划很符合日军传统统:已无飞机可用的航线被当作诱饵引开美萃航母,而由"大和"号、"武藏"号等主力舰组成的编队则趁空档突入莱特湾,歼灭美军登陆船队。但本应作为诱饵的小泽编队没能立刻被美军发现,反而是栗田编队从进入锡布延海后就被发现。

10 月24日上午10 点半,美军发起对栗田编队的攻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的指挥官仍片面坚持原定计划。在制定计划后,日军指挥官往往不能根据战场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反而顽固地执行原计划,似完美的许划,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作战协同不够畅通有效

日本联合舰队虽在丰田副武司令统一指挥下执行"捷一号"作战,把联合舰队分为4 个编队,分进合击,试图歼灭美军登陆部队。但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各编队未能有效协同、相互支援。

西村编队本应与栗田编队协同进攻莱特湾,但却提前进入了苏里高海峡,陷入了美军的伏击区。志摩编队由于犹豫又未能同西村编队协同作战。作为小泽编队旗舰的"瑞鹤"号航空母舰,在执行重要诱敌任务时却无法发送电报,未能将重要情报传递给主攻的栗田编队。栗田编队则在取得较大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情报缺失和指挥官的保守,未能按照作战计划继续战斗,而是选择了撤退。最终4 个编队被各个击破。

作战行动缺乏技术支撑

不仅仅是作战计划,日军的败北还与作战的技术逐渐落后有关。在雷达与防军使拥有性能可靠的警戒和炮瞄雷达,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军还不断对雷达进行改进。反观日军,其雷达和防空系统一直存在军种割据,陆海军有着独立的雷达、高炮和航空兵,直至莱特湾海战爆发,日军雷达仍无法识别发现的飞机是敌是友。

在航空方面,日军在开战时研发的零式战机超越了欧美同类飞机为日军建立空中优势立下功劳。但是,日军的后续机型研制缓慢,开发进程屡屡受挫,在莱特湾海战中,日军的飞机甚至不得不作为自杀性攻击武器。

日本王牌航母覆灭记:莱特湾海战,二战美日航母大决战

后备力量缺失成为一大顽疾

后备力量是保持战争潜力的关键环节,以日军为例,单纯培养一名合格水兵的周期就至少要两年以上时间,飞行员需要的时间则更长,至少需要3 年以上。而由于日本在大平洋战场连战连败,莱特湾海战爆发前,负责将校官培养的海军学校就已经将3 年的教育周期缩短至8 个月,通过率也从15%提高到80%以上,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的指挥员很难满足实战需要。

受"武士道精神"影响,与战舰共存亡成为长期影响海军官兵的主流思想。一艘战舰沉没,同时伴随着两千名左右人员的阵亡,如此巨大数量的人员缺失就需要后备力量的不断补充,这对当时的日本来讲无疑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上一篇新闻

马新第二通道:新加坡取消摩托车过路费

下一篇新闻

伦敦最高级别封锁,英国的“群体免疫”是怎么失败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