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1日 星期六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1979 年, 李光耀主政的新加坡政府发布公告:9月开始,每年开展“多用华语”的语言推广运动。

已经实行十数年去中华化的新加坡,要开启文化上的寻根之旅了?

心系中华的南洋华人似乎看到新加坡的文化转向,甚至觉得:李光耀的心,终究还是念著“根”的。

然而,李光耀很快泼了他们一盆冷水。

仅仅一年后,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一所海外华文大学——南洋大学,被李光耀强制关停。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二十一届毕业典礼,从此走入历史。从1955年至1980年,这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用语的大学,在新加坡,延续了中华文脉,也始终是华人家国情怀的主阵地。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是发源建立南洋大学的南洋先贤们,秉持一身的爱国心。然而,他们薪火相传、念兹在兹的“文脉”,伴随着一纸政令,走向终结。

关停南洋大学,也揭开了李光耀的伪装:所谓华语运动,不过是安慰华人的催眠药,也是打压中华文化的障眼法。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南洋大学的消亡史,恰恰是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嬗变的历史。从中国人,到新加坡人,这一身份认同的历史蜕变,正是在南洋大学的招牌被摘下时,真正完成的。

正如新加坡媒体所言:随着南洋大学的寿终正寝,新加坡彻底从中华文化圈中,走了出去。

新加坡的去中华化国策,无疑是“成功”的。据1980 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 新加坡以华语为母语的人数极少, 只 占 5.2%;而以华语作为方言群间交际语言的比例则仅为 4. 3 %。

然而,正如媒体所问的:这是福,还是祸呢?

毕竟,华人文化传统丧失与否, 对占全国总人口 77%的华人来说, 关系到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根生存、如何维系民族认同的这一深层问题。

回溯历史,南洋大学的草创与终结,或许能给予今人,关于福祸的启示。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在新中国成立后,英殖民政府实行阻断新马与中国大陆往来的政策,使得新马地区华文学校的师资来源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渠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此外,英殖民政府大力推行英文至上、排斥华文教育的政策,试图割断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

英国殖民者的诛心之谋,令南洋华侨界忧心忡忡。1953年初,在新加坡福建会馆的集会上,主席陈六使发出倡议:“吾人为维护华人文化之长存,实有创办华人大学之必要。”

陈六使率先垂范,首捐500万元,福建会馆将位于新加坡裕廊西的212公顷土地捐献出来作为校址。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然而,南洋大学的办学却无法光明正大进行,因为英国殖民者,禁止华人办学。不得已,陈六使等在公司法令下创办成立了“南洋大学有限公司”。即便是以公司形象示人,南洋大学也屡屡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审查、刁难,可谓是在艰险中传道授业。

办学之路,也是道阻且长。南洋大学聘请林语堂担任第一任校长,但这位国学大师出任校长后,却嫌南洋大学经费不够,吹毛求疵,自己落了个晚节不保,南洋大学也惨遭遇人不淑。

最后,林语堂拿走陈六使的支票赔偿回到美国后,甚至发表文章抹黑南洋大学,意图毁掉该校。不过,在热心华侨的同舟共济之下,南洋大学还是在困境中艰难求生。

1955年6月,南洋大学先修班开始上课;次年,第一届本科新生正式入学。1956年大学开学时仅有文学院暨理学院两院。1958年春,第一期建筑工程全部竣工,商学院正式成立,这一年,南洋大学学生会也宣告成立。南洋大学初具规模。

其后,伴随着新加坡的独立、政策上对华文教育的相对宽松,南洋大学开始趁势发展。《南洋大学法令》在新加坡议会获得顺利通过。1960年,第一届本科学生顺利毕业。这也标志着南洋大学,迈过了办学最难的坎儿。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然而,伴随着地缘气候的变化,南洋大学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劫难。

从5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崇尚英文至上、排斥华文教育,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南洋大学,其毕业文凭不能得到平等待遇。1959年,林有福政府宣布不承认南洋大学学位,导致政府与南大学生之间爆发了冲突。

1963年2月2日,新加坡政府开始“冷藏行动”,军警事先无经校方同意,私自闯入校园,大肆逮捕学生。在争执中,造成不少学生受伤,学生会召开大会,表示抗议。而主导冷藏行动的,正是当时的政坛新星:李光耀。

1963年8月31日新加坡加入马来亚,成立马来西亚联邦。9月21日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州选中获胜。就在9月22日晚,政府尚未正式组阁,州政府竟然直接宣布褫夺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陈六使的公民权。陈六使先生一生为续中华文脉奔走,却不料遭遇如此待遇。这自然也激发了南洋大学学子的义愤,其后,南洋大学千余名学生集合到政府大厦前草地,向代总理杜进才呈递请愿书。

然而,铁了心去中华化的新加坡政府,开始诉诸武力。仅仅在人民行动党胜选5天后,新加坡政府派军警进入校园,剥夺《大学论坛》等六种刊物的出版权,逮捕五名在籍学生和七名毕业生。次年6月,三千名军警进入校园,逮捕了五十余名学生,封闭南洋大学学生会。这激怒了南洋学子,学生以绝食抗议。

一个月后,校长吴德耀等校方也展开护校活动,学子也开始纷纷请愿。最终,政府作出让步,华语教育短暂延续。但这次系列冲突,却让未来的小国巨人李光耀,下了狠心:一定要对南洋大学大规模改组。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李光耀将英语定位新加坡官方语言,并通过多种方式,扼杀华语教育。

197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以英文为第一语言(教学媒介用语),包括华语在内的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政策。这除了导致华文教育在新加坡没落,也导致南洋大学的生源不断减少、许多毕业生就业困难。

面对李光耀的打压,南洋大学开始建设具有更灵活与更广泛基础的课程结构。新的学科也随着开设,计有电脑科学、理化科学、环境科学、银行与财务学、大众传播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

1975年3月14日,李光耀选派教育部长李昭铭兼任南洋大学校长,对南洋大学下了狠手,进行彻底的改制。

除中国语文科外,各院系的教学媒介语从中英双语改为单用英语。而这也并未完全消解南洋大学的华语氛围,且中华文化的教育也以英文的形式教授。

终于,李光耀放出了致命的杀招——关停南洋大学。

新加坡,是如何谋杀“华语”的?南洋大学消亡背后的“教育失魂”

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一所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新加坡国立大学。1981年,在原南大校址建立了南洋理工学院,并在1992年发展为现今的南洋理工大学。

李光耀曾试图改写南洋大学历史,将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南洋大学的继承者。然而,在南洋大学20多年历史中,毕业的12000多名毕业生,联名抗议。李光耀也不得不作罢这一“打扮历史”的企图。

总算,南洋大学还是为新加坡,留下了最后一丝微弱的中华文脉。

可最终,伴随着这些学子的老去,新加坡再没了中国的文化荫蔽。

上一篇新闻

被丘吉尔称为英国史上最大的灾难,新加坡保卫战为何遭遇滑铁卢

下一篇新闻

求职者近2万人‧狮城“M立方”助巫裔就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