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于2019年12月17日正式服役,这一天,是“北洋水师”成立131周年的生日,彼时,北洋水师的成立地点,正是山东威海的刘公岛。

“山东号”的舷号为“17”,这又是一个特殊的数字,除了纪念服役时间和“北洋水师”成立外,还有一件令全世界侧目的大事与之相关。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辽宁东港大东沟海域,北洋水师遭遇了建制以来最惨重的打击以致全军覆没,那场著名的惨败叫做——甲午海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任何时候,反思失败、反思战争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毕竟,中华民族的屈辱,不能也不应该再有下一次。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山东号”航空母舰,舷号“17” | 来源:网络

一、清政府的实力

1、亚洲第一海军舰队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 ,“欲就此确认琉球为日本领土”,后虽被清政府驱逐,但这一事件却让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觉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以此为契机,在洋务派共同努力下,“海防”论终于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速海军建设进程。原江苏巡抚丁日昌以其雄才大略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建议清政府成立“三洋海军”。随后,清政府启动了三支水师部队的建设,分别是:

  • 北洋水师: 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成立,辖山东及山东以北的黄海海域;
  • 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成军,辖山东以南以及长江入海口外东海海域;
  • 福建水师:于1879年正式成军,驻防福建沿海;

这三大水师加上康熙年间就已成立并做了相关加强的广东水师,清政府具备了四大近代海军舰队。

插一句,如果我对“山东号”航空母舰的命名认识是正确的,那我国的下一艘航空母舰,不是“福建号”,就是“广东号”。

当时,负责南洋水师督办的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祯,他认为在朝廷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分散建设不如集中力量干大事,力主将北洋水师作为项目建设重点:

“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

更深层的意思沈葆桢没有说,但大家都明白:日本,这个具有狼子野心的国家离我们太近了,日军一进渤海湾,京师马上就会面临威胁。

没有争论,清政府决定全力发展北洋水师。

可以说,从一开始,北洋水师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也受到了清廷的极大关注。这支舰队的所有舰船都是从英、德两国直接订购,并依照用途不同,进行了特别订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舰队,也一度成为了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甲午海战纪念馆”中的北洋水师日常

2、国家实力远超日本

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对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影片《甲午风云》印象深刻。影片中邓世昌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由这部影片带动的民族情结,让我读书时学到此节特别认真,至今仍依稀记得课本上对 “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总结: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割地赔款、腐败无能以致国家积弱积贫;中国军费不足,北洋水师的军费——3000万两白银被挪用建设颐和园;再加上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等等。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等著作中,把中国与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以及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的GDP和军力做了一些比较,根据其数据,我简单地做了一张表格: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甲午海战前后,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实力对比

从客观经济数据看来,当年的清政府,虽然整体国力确实在逐年下降,但还远未孱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而举国之力更不是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可以比较的。

可从侧面印证的是:1875年,李鸿章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后向英、德两国大手笔订造军舰和铁甲舰,并于1881年分别在旅顺、威海建设海军基地。无论是舰船的巨额订造费用,还是装备的规模、形制与技术指标,即便在今天的经济数据下,这样的军事装备和开支水平,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看来,光绪皇帝虽然脂粉优柔,他的江山还是实力雄厚的。

3、西化的海军部队

具体到兵将素养上,清廷的海军队伍似乎也丝毫不落下风。

北洋水师各主要战舰舰长、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而从1874到1886年,清政府更是从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遴选出80多名优等生赴欧美留学,这些学生回国后,大都成为水师的骨干。

即便在水兵层面,北洋水师也是大清素质最高,要求最严格的军队:入列水兵要求身家清白,会写名字。入列后,还要进行一年的学习,精通船艺、天文、数学之后,才能毕业。而且,所有水兵都要求熟练运用英文口令,舰队内部,也一直有外国人担任技术专家或指导军官。

在这样“欧美化”的大背景下,北洋水师吃的是西餐,用的是刀叉,睡的是吊床,军官多能熟练使用英语,内部指挥也以英语发号施令。

这是一支完全“欧美化”、“现代化”了海军部队。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派往欧美留学的幼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战期间,至少从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装备、国家实力和兵员素质各方面都完全不弱于日本,但为什么还落了个全军覆没,大败亏输的结局呢?

二、溃败早已注定

现在,我们当然已经知道了那场战争的结局,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却是我们着重要去思考的。而在我翻阅了各种资料后,却悲痛的发现,历史没有偶然,就这场战争而言,即便再打100次,清政府也断无取胜的可能。

1、武器装备方面

虽然北洋水师曾经是装备水平先进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但那是19世纪80年代的事情。到90年代,这支队伍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了。

而日本,因为早有侵略中国的图谋,一直在不断地提高海军水平。甲午海战前,日本舰队总吨位已经达到了4万多吨,超过了北洋水师的3万多吨。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镇远号,日本特地请了法国舰船设计师白劳易设计了严岛号、松岛号、桥立号“三景舰”,三艘舰艇在性能上都超过了北洋水师。

从舰炮来看,北洋水师的舰炮只有定、镇二舰装备了305毫米重炮,而其他船舰装备的舰炮口径和威力不大;日本舰队则大量装备了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的3-10倍。

论炮弹,北洋水师的炮弹基本停留在黑色火药时代;而日本舰队的炮弹采用了先进的苦味酸炸药,苦味酸炸药的下一代产品就是大名鼎鼎的TNT。这么说吧,日舰一炮打中北洋水师,立刻就是熊熊大火;北洋水师一炮打中日舰,等于炸了几箱子鞭炮。

论速度,北洋海军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交战开始时的影响最大,因为队形转向不方便,难以协同作战。

因此,从装备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已经落后于日本。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中日舰队的武器装备对比 | 来源:网络

2、专业素养方面

虽然北洋水师的兵将已经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专业素养方面,清廷兵将与日本海军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其实,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和大清北洋水师的大多数高级军官,都是毕业自英国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既为同学,源流和背景自然相同。

但日本海军训练更为刻苦,更善于钻研,更能精益求精。他们完善地继承甚至超越了英国海军的专业素养和操守。在甲午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还曾击败过庞大的俄国舰队,这支舰队的战斗力,堪称世界顶级。

反观北洋水师,他们或许不缺乏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勇拼命的精神,但现代战争,一讲武器装备,再讲专业素养,在两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仅仅靠英雄气概、民族情感和求战意志,显然是难以获得战争胜利的。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北洋水师将士 | 来源:网络

3、后勤保障不力

任何时候,后勤保障都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现在,也有“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的说法,后勤是一切行动的保障,战争到最后,拼的就是资源。

中国历史上,汉朝第一开国功臣萧何,明朝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都是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才。但在北洋水师这里,后勤保障却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蒸汽时代的舰艇,煤是最重要的动力物资,北洋水师一直用的是开平矿务局(河北省唐山市)的优质“五槽煤”。可由于开平煤矿煤的品质太好,利润太高,总办张翼又攀上了慈禧这颗大树,本该供应给北洋水师的优质煤,就被他有恃无恐地倒卖出去发横财,只打发给北洋水师一堆堆烂煤凑数。

丁汝昌多次向李鸿章反应,却没有结果。因为朝中官员贵戚,大多都在开平煤矿有股份。国家拨给北洋水师买煤的钱,大部分被皇亲国戚赚了差价。

到了大战前夜,丁汝昌甚至低三下四的讨好恳求:恶战就要打响了,给点好煤吧。可即便这样,张翼们依然置若罔闻,北洋水师,就是这样“吃着馊饭”开赴了战场。

除此之外,北洋水师的炮弹大部分由天津军械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供应。在甲午海战爆发的1894年,天津军械局共向北洋水师出库342枚开花弹,结果北洋水师实际到账的却只有一半,约182枚,差的那一半炮弹去哪了,无人知晓。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开平煤矿总办张翼

4、军队风纪涣散

社会的腐败,自然也会延伸到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

“1890年,外人已屡谓北洋海军缺乏纪律,……北洋海军风纪愈坏,官多携眷陆居,兵亦去船以嬉,每巡奕南洋,相率淫赌于上海、香港,以至吞没军饷,丁日昌无如之何。至于负责舰队军火供应的人员,更是弊端丛生。”——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日本海军的训练近乎严苛,而北洋水师则军纪涣散,风气败坏,管理混乱。堂堂一国海军部队,竟为了讲排场三次出访新加坡(其中一次是路过),而出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南洋侨民挣面子—— “寄碇星洲,宣慰华侨”,各舰管驾及靡下将官“连日酬酢甚苦”:

“市民张灯结彩,欢欣鼓舞,万人空巷,扶老携幼,红灯码头万头攒动,争先恐后来瞻仰新军的雄势”——陈育崧《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

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北洋水师的硬件设施甚至操练语言都完全的西化,但思想意识、管理水平等固有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从未改变。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丁日昌像

5、战斗指挥缺陷

如果单纯追溯战事失利,就不得不说邓世昌。

毫无疑问,邓世昌是个民族英雄,对他的颂扬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在专业方面,他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1) 没卸放的鱼雷

有资料说,海战爆发前,北洋水师下了命令,所有军舰必须将舰上的鱼雷全部放掉,因为当时鱼雷的性能和准确度很差,作战时起不了什么作用,携带了反而会对机动性造成影响。

卸放过程中,邓世昌的“致远”号上有一枚鱼雷可能因为故障,卸放不成功。下面的人报告上来时,作为管带(舰长)的他没有下令排除故障完成卸放,而是回答:随它去吧。大战在即,军舰就带着“隐患”出发了。

后来,在“致远”开足马力撞向“吉野”的途中,敌舰的阻挡炮火恰恰就是击中并引爆了这枚没有卸放的鱼雷,引起“致远”的致命自炸而迅速沉没,“撞沉吉野”遂成了英雄的一世遗恨。

但这种遗恨,说到底却是因专业上的失误造成。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邓世昌雕像 |来源:网络

(2)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海战一开始,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发生意外,提督丁汝昌受伤,指挥陷于瘫痪。此时,邓世昌率“致远”号勇猛突前,并且在敌军凶猛的火力下,非常张扬的升起了舰旗。

曾有资料对这一行为解释为:邓世昌想以此吸引对方的猛烈炮火,以免“定远”再遭重创。若此说成立,我们赞叹邓世昌的忠勇可嘉,毫不畏死。

不过遗憾的是,如果从专业角度看待,他的做法很有探讨的余地:“定远”和“镇远”两艘战舰,都是从德国船厂定制的铁甲舰,装甲厚实经得起反复打击,换句话说,防御能力强正是它的特色;但邓世昌的“致远号”却是以机动能力、进攻能力见长的战舰,装甲要薄弱的多。

事实上,在之后长达数小时的海战中,“定远”和“镇远”各中了一两百发炮弹,但都只造成了一般破损,并没有失去战斗力,德国质量屹立不倒,两舰始终是作战的主力;而“致远”在招致敌方舰队的炮火齐射后,很快就中炮歪斜,处于半沉半浮状态,无法在后面的战斗中发挥出应有的攻击作用。

正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反观令邓世昌千古遗恨的“吉野”号,它和“致远”属于同一类型,仗一开打就作为“游击舰”,自由迂回深入敌后,利用自身的速度和射击能力,分割与穿插袭扰北洋水师阵形。因此,它给人的印象就是特别嚣张与狡猾。

“吉野”号在本次海战中立下了大功,它为日本联合舰队创造了5:0的击沉比,公平地讲,“吉野”的表现,要远比“致远”优异。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吉野号”战舰 | 来源:网络

三、最后

总结起来,甲午海战的失败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既因为战法装备、军事素养的全面落后,也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与自毁长城。但从根本上讲,清廷的腐朽才是失败的源头——腐败的封建体制不可能完成真正的军事现代化,所以才会有战法、装备和素养等因素的全面落后。

历史从来不是偶然,战争亦不会是。无论我们向那场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致以多么崇高的敬意,这一切的结果却无可挽回,更令人难堪的是,这样的结局,竟是早已暗中注定。

时过境迁,一转眼130多年过去了,我们告别了腐朽的旧时代,拥有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随着“辽宁号”、“山东号”以及未来更多航空母舰的起航,近代中国一路的艰辛苦难和屈辱,早已烟消云散,再不复返。

勿忘国殇,吾辈当自强!

甲午海战: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战胜方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侵权必改。

上一篇新闻

李显龙再次“警告”:如美国认定中国是“敌人”,他们将面对一个多么强大的对手

下一篇新闻

华通线缆:拟新加坡设子公司 拓展海外市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