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标签,又多了一个
近日,新加坡又双叒传来喜报,蝉联全球最智能城市榜首,也是全球唯一列为AAA等级的智能城市。
9月17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昨天公布第二届“智能城市指数”调查(Smart CityIndex)。新加坡蝉联智能城市冠军,第二名及第三名分别为芬兰的赫尔辛基和瑞士的苏黎世。
这个消息是不是很多身在新加坡的人都没想到?
新加坡为什么能够蝉联世界智能城市榜首,新加坡城市生活真的够智能吗?
01. 新加坡蝉联智能城市
先来看看,新加坡为什么能蝉联智能城市?
这个调查将“智能城市”定义为能在政策和日常生活中有效采用科技的城市,不仅为居民带来许多益处,还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研究人员针对健康与安全、流动性、活动、就业与教育机会和治理五大方面,向全球109个城市各120人收集对所在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应用的看法,并结合数据做出最终排名。
结果显示,新加坡人最重视的五大课题分别为:
1.确保住房价格负担得起
2.有意义的工作
3.失业率
4.卫生服务
5.公共运输
新加坡也在终身学习机会、基础卫生以及治安等指标名列前茅,唯有在日常消费中使用无现金支付的比例和对环保回收服务,满意度低于国际平均值。
调查也询问受访者对特定科技的看法。71.3%的受访国人同意使用脸部认证科技以降低犯罪率,而65.6%的国人则同意提供个人资料来改善交通拥挤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调查正好碰上冠病疫情,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李光耀创新型城市中心主席陈庆珠教授说:“排名靠前的智能城市在应对疫情等意想不到的挑战时,取得更好的结果。”
以新加坡为例,在这个调查中,超过77%的受访者指政策清晰和透明,而这有助于新加坡更及时和具韧性地应对疫情。
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中心世界竞争力中心主管布里斯教授(Arturo Bris)解释,新加坡有明确的抗疫计划,但也保持伸缩性,政府也会向人民分享最新情况,使他们对政策产生认同,愿意接受自由受到限制。
除了新加坡,名列第八的台北是另一座挤进前10大的亚洲城市。首尔、东京、和北京则分别列第47、第79和第82。东南亚方面,吉隆坡列第54名,曼谷和胡志明市则分别列第71和第83名。
对于新加坡所获得的佳绩,主管智慧国计划的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出席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新科大的线上座谈会时指出,智能城市不只是关乎单一的科技水平,而是体现在国家领导如何使用科技为人民带来福祉。
他举例,新加坡虽有良好硬件设备,但科技鸿沟仍存在,例如推行居家学习时才发现不是所有学生都有电脑,政府因此马上协助。
另外,在追求高科技时政府也以人为本,与其从自身角度出发,更需考虑人民需求,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如疫情的资料。
维文也分享新加坡在追踪与新冠病患有接触者的经验,强调信任和保持行事透明的重要性。
“若人民不相信体系,他们就不会合作,我们就无法取得成功追踪与冠病病患有接触者的效果。信任须建立在透明度上,我们使用的追踪软件和硬件都采用开放源码,让专家分析说我们没有安装后门,只采集必要的数据。”
在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满意度是新加坡蝉联智慧城市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在这项调查中,新加坡居民对在日常消费中使用无现金支付的比例和对环保回收服务,满意度低于国际平均值。
这两点可能也是新加坡城市是否智能存在争议的两大原因。在这两点上,新加坡到底做得怎么样?
02. 新加坡为什么不做垃圾分类?
从国内来新加坡的朋友可能会特别好奇,在中国搞得如火如荼的垃圾分类运动,怎么在新加坡似乎看不见?
可是新加坡又不是一个不重视环境的国家,相反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一直以环境优美著称,甚至被称为“亚洲最干净国家”。
要知道,新加坡的垃圾分类超级简单,只分为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而已。与此同时,对于垃圾分类,新加坡没有任何惩处措施,一切全靠自愿。
那新加坡为什么没有要求家家户户进行强制的垃圾分类呢?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给出的答案也非常简单:不希望再通过垃圾分类增加居民的义务,希望大家能为自己为家园主动做环保。
原来是这样,竟有点感动……
在新加坡,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其实是垃圾回收企业。虽然对于民众的垃圾分类并无强制要求,但国家环境局针对垃圾回收企业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比如,在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方面,就严格规定了收集垃圾的时间和频率,如生活垃圾要求每天收集,并且在白天进行,工商业垃圾则需要在晚间进行等。
与此同时,并对回收企业送往焚化厂的垃圾数量和种类等也进行了规定,确保能尽量对收集的垃圾进行回收等。
新加坡对垃圾处理的要求也很严格,以“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为核心,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尽量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上,超市的大部分产品都是非常简单的纸盒包装,尽量使用再循环的材料。
在新加坡的焚化厂,尽管垃圾经过焚烧后,垃圾体积已经减少了90%,但还是不够。之后,会有专门的机器进行分拣,将其中的金属分离,送厂售卖;再分拣,适用的灰渣制作砖头或用于铺路……
一切目的,还是减少再减少。
03. 无现金支付为什么不行?
在新加坡生活的人都很清楚,无现金支付在新加坡人日常生活所占比例确实还不高。其实在2017年,李显龙总理提出建设“智慧国”方针的时候,就强调新加坡也要成为无现金城市。
但是跟中国国内的无现金城市,比如杭州相比,差距还非常之远。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无现金支付不够便捷,每家银行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支付码不说,操作的步骤还比较繁琐。
在小贩中心吃饭可以说是新加坡人最常见的消费场景,在这个场景里,用电子支付的人都很少。这一块硬骨头啃不下来,无现金支付永远都成为不了主流。
《新明日报》记者访问小贩中心商联会代表,他们就指出要让小贩使用电子支付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麦士威路熟食中心小贩理事会会员黄国荣(65岁)表示,该小贩中心约有50%的摊主仍未使用电子支付。他认为,不少年长的摊主仍不愿意数码化是因为已经习惯现金支付。
“他们并不觉得现金支付不方便,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
他也说,有时电子设备若出现故障,小贩就需要找服务提供商来解决,尽管服务提供商有时很快回应,但小贩们仍觉得不大方便。
再来,一些年长小贩面临语言障碍的问题。
“有些小贩只会方言,而电子设备需要小贩去阅读英文等,这对他们来说很难。”
芳林苑小贩商联会主席林辰忠(63岁)则表示,该小贩中心仅有不到20%的人使用电子支付。
他认为,小贩中心的顾客群多元化,很多也是年长者,连顾客都不使用电子支付,那么摊贩则更没有动力改变。
他也认为小贩的摊位拥挤、人手不够,而电子支付需要置放设备在摊位,而且输入、收钱后有一定的时间差,若输入错误,还要进行一番操作改变,小贩们觉得不是很方便。
这些不便利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原因是技术设备还不够成熟和人性化。支付服务商还需要不断完善产品,让操作电子收付款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用户友好,多种语言版本,功能更加齐全,返现折扣能够一步到位等等。
所以,只有支付应用做到真正的极致便捷,无处不在,才有可能让民众不再依赖现金。
其次,智慧生活方式覆盖人群还远远不够,无现金支付的宣传也亟待加强。新加坡政府也深知这点,接下来要大力推动智慧生活的学习普及。
5月31日,新加坡政府成立数码转型办事处办事处,并宣布将在6月底前招募1000名“数码大使”,狂砸1.8亿新币,加大力度重点协助10万名年长国人掌握新技能,确保他们不在数码世界中被遗落。
同时,这些大使将走入全国的小贩中心、咖啡店与湿巴刹,向摊贩和年长顾客推广电子付款,目标是一年内让至少1万8000名摊贩,即近乎所有摊贩,开通让顾客以QR码付款的选项。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没有透露数码大使的薪酬,但根据人力资源公司最近在网上刊登的相关招聘,这些大使的月薪可达3000元。
总体来说,新加坡在智能城市建设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不足之处也在努力迎头赶上。
但是每一个在新加坡居住的人一定都对这些生活的细节有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你们对新加坡在这些维度的智能表现满意度如何?
资料来源:
1. 早报:社论:无现金社会仍需加强宣导
2. 早报:交流站:无现金支付普及关键是化繁为简
3. 中国大使馆:新加坡蝉联全球智能城市榜首
4. 早报:新加坡蝉联全球最智能城市
5. 新加坡新闻:垃圾分类难!在上海“拎不清”的你,在新加坡一定能“拎得清”!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