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一物一景,都是人情,皆为故乡。

二十四节令之《惊蛰》。打开视频,一起来看广东潮響二十四节令鼓社的精彩表演。(视频来自新华网)

每到周六晚上,广东潮州湘桥区,“潮響二十四节令鼓社”的创始人李康迪和他的鼓手们,开始陆续往磷溪镇窑美村的训练场地赶去。

临近惊蛰日,潮州最高气温已升至27℃,经过短暂的“暖手”之后,他们逐渐摆开手臂用力击打鼓面。训练地点在江边一座远离居民的废弃工厂,大灯下,温热的空气流动,鼓手们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湿了。

传统文化界的“婴儿”

李康迪第一次接触到“二十四节令鼓”是在2013年9月的一次志愿活动上,“当时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学的,没想到对打鼓会变得无法自拔,爱上了这项传统文化。”很快,他成立了二十四节令鼓工作室,取名为“潮響”,并于2017年11月成立非盈利性组织“潮響鼓社”。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潮響二十四节令鼓社成员。(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面是鄕,下面是音,潮響意味着来自潮州家乡的声音。”他向捕舆者解释道。

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陈再藩和作曲家陈徽祟于1988年共同创作的鼓乐表演形式。内容上,它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同时结合了南方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表演时,鼓手一边敲击鼓面一边舞动肢体,仿佛是对中国传统节令的呼唤。

陈再藩创作“二十四节令鼓”时或许不曾预料,30年后的今天,这门技艺会在海内外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传播。

1997年,节令鼓由马来西亚留学生传入中国,并在福建华侨大学成立鼓队,此后逐渐在海内外铺开声势。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大马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潮響二十四节令鼓工作室及鼓社负责人李康迪。

李康迪向捕舆者透露,“潮響”上次去马来西亚参加精英赛的时候,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等来自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都有队伍来参赛。面对各精英鼓队,他看到了“潮響”和他们的距离。“美国有一个鼓队,成员有做航母的、还有做航天飞机外壳的……他们就在自己实验室做鼓。我准备今年有机会去跟他们交流一下,他们实在太猛了。”而马来西亚针对这门手艺的传承,更是已经形成体系。

谈起对二十四节令鼓的理解,李康迪认为,它像传统文化界的“婴儿”,还不能跟那些百年以上的“非遗”比较。以曲目编排为例,目前并非所有节气都有对应的表演。

“因为有一些节气的性质比较相近,例如大暑与小暑,我们还没有做好全部创作,就先做一些代表性的节气表演。”李康迪介绍,《惊蛰》所呈现出来的表演形态,与其他的节气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在节奏旋律上,采用了由轻渐重的节奏风格,着重用鼓声做出惊雷的声音。肢体语言上,则以万物丛生、农耕祈福等场景作为创作基础。”

但即便如此,李康迪认为这并不影响节令鼓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这是一个团队在表演,当所有人打一个声音或是分开打节奏的时候,鼓手与鼓手之间的无缝配合……那种感觉没办法用言语表达。”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图为鼓社在舞台上表演。

“就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

加上预备成员,潮響鼓社目前拥有近30位鼓手。

2013年第一批55位成员,最后留下来的有12个。他们从事着不同职业,有快递小哥、警察、陶瓷加工厂老板、通信工程师、批发市场出纳、健身教练,也有刚考上暨南大学的大一新生。

27岁的吴家鸿是鼓社第二批成员,在当地的通信公司工作。因为大学组过乐队、当过架子鼓手,吴家鸿很快喜欢上了节令鼓,“(它)更多是给你视觉上的享受,通过动作、表情、节奏变化,更好地表现鼓手的情绪。”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潮響鼓社第二批成员吴家鸿。

不少人发现打鼓可以让人“放松、释放压力”。

白天,他们是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者;到了晚上,他们来潮響工作室,和其他鼓手一起喝茶聊天,或者在铺着哑鼓垫的节令鼓上练习。周六集训的时候,那片废弃的工厂是他们释放压力之地,彼此却并不交谈,急促有力的鼓声传到江边,在田野间回荡。

“每次跟随着内心的节奏,找到那种状态。而当你能掌握到某种打鼓技巧的时候,就像游戏里面打怪升级一样,让自己感到很满足……”这就是我们的乐趣,李康迪有点兴奋地向捕舆者形容。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图为晚上在训练场地练习的鼓手。(图片来自中华网)

5年下来,鼓社老成员早已熟得“像家里人一样”。当被问及是否害怕大家有天不再热爱打鼓时,李康迪说,他担心的是鼓手因为年龄的增长、家庭事业的因素,而脱离鼓队。“虽然我知道他们不会不喜欢打鼓,但是可能生活所迫,他们没有时间打鼓了。”

李康迪的担心,击中了鼓社最“柔软”的部位。每逢演出,大家就不得不请假,不少人搜肠刮肚,已经把能想到的请假理由用了个遍。

“搞文化不为钱”

2015年下半年,潮響开始在湘桥区牌坊街做二十四节令鼓的公益表演,目前演出近30场。除此之外,李康迪还在当地中小学、企业推广,试图开展教学活动,培养更多的鼓手。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图为鼓社在牌坊街表演。(图片来自长光里)

广东省共有14支鼓队,潮州占了13支,其中12支是由潮響鼓社培训的。“我们就是做一个传承。现在潮州各个区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包括两三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鼓队,相当于一个传承的基地,他们购置道具,我们去教学。”

被问及是否有费用时,李康迪用“惨”字回应,他苦笑道:“2016年有第一个愿意去开设课程的学校,我负责去教学,每周两次课,一整年下来只有很低的费用。开车来回70多个公里,连油费都不够……”好在这种窘境正在得到缓解。培养一个鼓手需要1-2年,鼓社成员的刻苦训练,换来了更多孩子学会打节令鼓。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图为年轻一代的二十四节令鼓队。(图片来自长光里)

与此同时,“潮響”正被更多人知道。截至2018年3月,他们已经4次登上央视的舞台。但经费仍常常困扰鼓手们。2017年来北京表演,几十号人的机票和住宿,以及设备来回的物流费用,这些钱都得自己掏腰包。李康迪告诉捕舆者,“那段时间,算是我们最辛苦的时候了。”

直到现在,潮響二十四节令鼓社还是一家非盈利性团体,李康迪甚至为正式鼓手买保险。“从没考虑让它商业化,没考虑过,因为潮響是以文化推广、传承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会考虑去利用打鼓来赚钱。而且大家都有正当的职业,更希望去走一种文化艺术的道路,这是我们全部鼓手的心声。”

他自嘲道:“像我们这种搞文化不为钱的,估计这个社会也没几个了。有时候挺难的,运气不太好,但是我们管不了那么多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撰稿/姜济晗

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二十四节令鼓”,在潮州击打出不一样的声响

上一篇新闻

《搞笑一家人75-1》哥哥瞒着弟弟去了新加坡,全家帮着隐瞒引乌龙

下一篇新闻

当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把华人聚集起来拷问,凡认识此人者: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