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伍国 「《台湾政策法》与美国人眼中的“台湾”」

【《台湾政策法》与美国人眼中的“台湾”】

伍国

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18学者评“《台湾政策法》与中美博弈”系列第12篇

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美国国会正在酝酿待通过的《台湾政策法》无疑将引发中美关系和台海的又一轮危机。我们这次以【《台湾政策法》与中美博弈】为题,邀请了18位来自美国、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学者参与快评。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熊达云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

章念驰 上海东亚研究所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王在邦 太和智库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达巍 清华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沈丁立 复旦大学

王海良 上海东亚研究所

伍国 美国阿勒格尼学院

祁冬涛 新加坡国立大学

吴萱萱 美国欧道明大学

林宏宇 华侨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张东宁 东北师范大学

韩荣斌 美国佐治亚大学




【《台湾政策法》与美国人眼中的“台湾”】

伍国

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18学者评“《台湾政策法》与中美博弈”系列第12篇


伍国 「《台湾政策法》与美国人眼中的“台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拟议和修改中的《台湾政策法》里,笔者认为,一项特别值得注意的重要内容是“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的更名。美国执意要对这一中美双方认可的非官方称谓改名,将其变更为“台湾代表处”不仅意味在实质意义上关系提升——即建立事实上的准官方关系,也再次凸显美国对“台湾”这一概念的执念。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会有议员认为,此举“只是希望台湾在美国的代表处能够有正确的标签”,颇有“正名”之意。然而,这一“正确”不仅挑战了在过去四十年中美双方对台美非官往来的定位和就其称谓达成的默契,也在不支持“台湾独立”的幌子下把“台湾”明确为交往主体。这再次说明美国持续推行“一中一台”的理念和实践。


事实上,对“台湾”有别于“中国”的主体地位,美国官方和民间一直有或明或暗的支持。在美国政府人口统计局对“亚裔,夏威夷土著,太平洋岛民”(Asian, Native Hawaiian or Pacific Islander)这一少数族裔大类的细分中,就公然列出“华裔,不含台湾人”(Chinese, except Taiwanese)一项,另又单独分列“台湾人/台裔”(Taiwanese)。二者2016至2020年的估计人口数分别为“华裔”的4,151,009人和“台裔”的194,263人,而与“台裔”人口相近而并列前后的是原籍为主权国家的“泰国裔”和“老挝裔”。在一个非官方的亚太裔性别暴力研究所网站上,其人口统计图表同样把不含台湾同胞的“华裔”单列,而把 “台湾人/台裔” 和泰国裔,老挝裔,孟加拉裔,缅甸裔等族裔一同列入“其他”项,再分列详细人数。


伍国 「《台湾政策法》与美国人眼中的“台湾”」

图片由作者提供


正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美国政府在政治和政策层面已经实现了一次突破。据美国媒体报道,来自台湾并加入美国国籍者已经得以在其美国护照上将“台湾”(Taiwan)列为出生地。也就是说,来自台湾的华裔美国公民在进行归化申请时可以不必自称来自“中国”(China),在其完成入籍手续后收到的美国护照的“出生地”(Place of Birth)一栏中,也会看到自己来自于“台湾”。笔者认为,在这一护照微调之后,《台湾政策法》在加强军售和军事合作以外,还试图通过改名的努力,进一步巩固已经在美国逐渐建构起来的“台湾”意识及集体认同,而这是中美关系中美方的一个时显时隐,但值得关注的走向。因此,笔者仍然不赞成对乌克兰和台湾进行简单类比,因为乌克兰的民族和国家构建均已在历史进程中完成,也和美国关系不大,而一个外在于“中国”的“台湾”是美国正在刺激和培育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新闻

“一位长着两颗心脏”的印尼华商轶事——黄进益传记节选一

下一篇新闻

李振广「美国是否会把台湾问题乌克兰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